科教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科教 >> 正文
【COP15丨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论坛主题论坛与会嘉宾聚焦绿色金融、自然资本核算等热点——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6日 08:34:57  来源: 云南网

 

生态文明论坛举行3场主题论坛
 
 
 

  云南网讯(记者 段晓瑞 杨抒燕 朱丹 韩成圆 王丹 闵楠)10月15日,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生态文明论坛举行了另外3场主题论坛。

  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宗国英,中国银行董事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副会长刘连舸,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先后现场致辞;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中国银行业协会会长田国立,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青松,黑山名誉总统(前总统)菲利普·武亚诺维奇先后视频致辞。

  宗国英表示,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近年来,云南省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特别是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云南省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定位,聚焦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等领域,加大“绿色金融”创新运用,打造优质高效金融服务环境,形成更多绿色发展成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云南力量。

  在“自然资本核算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题论坛上,云南省副省长任军号、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周远波先后现场致辞;全球环境基金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曼努艾尔·罗德里格斯、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班庞·苏山多诺先后线上致辞。

  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主题论坛上,“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白春礼院士、云南省副省长张治礼、青海省副省长刘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先后现场致辞;国际地理联合会理事迈克尔·梅多斯,巴基斯坦科学院前院长、“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副主席穆罕默德·卡西姆·詹先后视频致辞。  

 

 

  自然资本核算是“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基础,通过一系列专业性核算,让人们明确了解“绿水青山”价值几何,更科学地进行生态保护投入,合理地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并充分调动金融资本等资源投入到更为长远的生态保护中去。在生态文明论坛第五场主题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自然资本与自然投资转型,自然资本核算如何服务绿色发展,地方政府与企业如何共享生态产品价值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全球环境基金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曼努艾尔·罗德里格斯在线上致辞中表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目前这一基础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威胁,包括气候变化、疫情、自然生态环境退化等。未来的10年对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极为重要,生态保护愿景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政策、资金的支持,这凸显了自然资本价值评估和核算工作的意义。全球必须采取积极、一致的行动,推动核算、保护工作。各国政府不应单打独斗,需要有效的合作,停止破坏环境的经济行动、停止无益的项目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改变消费、生活、生产方式。

  “开展自然资本核算和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周远波在致辞中介绍,自然资源是绿水青山的本体,为“两山”转化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空间保障。我国自然资源部门通过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等工作,积极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不断探索“两山”转化的路径和机制。

  作为自然资本核算探索的先行者,亚洲开发银行深度参与并帮助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生态文明论坛为我们遏制和扭转生物多样性急速下降和生态系统迅速退化开创新局面提供了契机。”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班庞·苏山多诺表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是我们的自然资本,但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自然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亚洲开发银行建立了一个区域自然资本实验室,帮助亚行发展中成员体珍视自然资本加强监管,并利用创新融资支持益于自然的投资。我们都知道GDP,但今天讨论的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是一个自然服务评估指数,作为最早提倡GEP的多边开发银行,亚行携手中国多个地方政府进行GEP试点。今天我们将分享成功案例,并与大家进行讨论完善,让评估自然资本价值的工具更有效地服务各地发展。

  “自然财富要转化为经济财富,转化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投资过程。”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指出,每年全球生态投资资金缺口高达80%至90%,这个缺口需要借助金融的力量来填补。自然资源的枯竭会导致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经营活动无法持续,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造成金融机构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因此,金融机构不仅要关心投资项目的财务回报和财务风险,更应关心项目对生态体系、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基于对中国经济社会长期以来的深入研究,亚行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国绿色化发展》报告。亚行东亚局局长许李凤玲表示,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的探索体现了创新,体现了数字化技术、政策工具等的良好运用,这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亚行一直与中国紧密合作,未来也将携手继续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进行探索,从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做出努力,有效应对挑战。

  论坛上,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机制试点市浙江省丽水市、浙江省德清县、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分享了自然资本核算的经验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成果。蒙牛乳业、宝洁、亿利资源作为企业代表,参与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企业贡献”的主题讨论,用生动的案例诠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云南省林业与草原科学院教授杨宇明通过亲身参与的项目,讲述了云南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的积极探索。

  “我们推动了‘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制定,这令人鼓舞。”《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副执行秘书大卫·库珀在总结发言中说,近年来中国在自然资本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高校、科研、政府规划等不同部门参与,省市县不同层级的试点项目富有成效。“我们也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的经验应用到了其他国家和不同企业。我赞赏中国在自然资本评估方面开展的国际合作,各方在推进2020年后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他认为,面向未来,不可否认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全球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应该共同行动,在认识和尊重当地社群智慧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向当地传递有益的生态保护价值观,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总结论坛成果时表示,目前整个国际经济环境形势都非常复杂,全球疫情仍在蔓延,更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担起为人类谋福利的重任。他号召大家持续探索自然资本核算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生态文明论坛第六场主题论坛上,来自国际、国内从事青藏高原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交流讨论关于青藏高原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问题的认识和经验,共同探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内涵,为持续推进青藏高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积极建言献策,共话发展新篇章。

  生态文明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基石。作为生态文明高地的典型区域,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亚洲水塔”,是亚洲多条主要大江大河的源头区域,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理事迈克尔·梅多斯高度肯定青藏高原在全球生态体系中的重要性。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主席白春礼院士表示,青藏高原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样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生态变化的脆弱区。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开展科学研究是建设青藏高原生态文明的必要手段。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介绍,中国科学院启动“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先导专项,围绕过去50年来青藏高原变化的过程与机制,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示范和决策支持为一体的绿色发展途径全链条科学集成,为青藏高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王小丹就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情况进行发言。他介绍,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进展顺利,总体完成阶段目标,部分任务超额完成,取得显著效益。“目前,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奠定了良好基础,生态系统服务稳中有增,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得到有效维持。”

  围绕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的具体路径与方法,各专家学者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在沟通中凝聚共识,全力助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建设。

  “中国要达到‘双碳’目标,要用3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70年的历程,怎么在短时间内实现碳中和?”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朴世龙以青藏高原碳中和示范区为例进行分享。他提出从发电端、消费端和生态系统固碳端三个方面来发力,“青藏高原是国际生态文明典范区,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显著。同时,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资源禀赋,可为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充足的清洁能源保障。依托青藏高原先天优势,打造负排放先行综合示范区和可持续发展典范区,将建成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生态文明高地。”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以“亚洲水塔”为切入点,全面阐释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改变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应对建议:建设青藏高原生态文明新高地,可以从建立地球系统多层模型,利用高科技实施智能监测和预警,以科学方式进行恢复和管理生态系统等方面进行落实。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玉环表示,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水土资源,各方要加强研究,让这一区域的生态产品转化得到更为实际的指引。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刘晓文认为,建设青藏高原生态文明的内涵,就是要将其打造为地理空间、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制度以及生态环境科研的高地。同时,要将当地群众崇尚自然的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结合,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专家指导、群众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布局和格局。“在‘两山’转化层面,青藏高原已经形成了‘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的转化路径和生态旅游开发模式,这些路径都将对青藏高原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借鉴意义。

 

  在生态文明论坛第七场主题论坛上,来自国内外金融机构、国际组织、科研机构等代表共话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分享全球金融机构在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恢复等方面的经验与成就,推动全球金融机构在生物多样性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金融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力量。‌‌”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投资,是解决‌‌生物多样性资金不足的重要途径,要不断完善‌‌生态产品流通机制,‌‌推进生态产品供给方和需求方、资源方和投资方的高效对接,‌‌将“两山”基地打造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样板,‌‌率先走出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绿色发展之路。‌

  “云南秀丽的自然风光生动彰显了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积极成效,中国银行始终积极参与云南生态文明治理工作,服务滇池治理也成为绿色金融最生动的案例之一。”中国银行董事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副会长刘连舸表示,金融支持是促进生态系统恢复、保护物种的重要一环,应当将生物多样性纳入银行机构战略规划,加大绿色信贷资金投放力度,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拓展多元化筹资渠道,加强国际金融机构间的合作交流。

  “投资自然就是投资未来,必须加强公共、私人和金融机构三方面的资金流动,将政府、企业和银行联合起来,共同拯救自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表示,中国绿色金融的领导地位越来越受到认可,中国最大的两家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也加入了气候相关金融信息披露工作(TCFD)。希望各国在国家预算中将资金优先分配给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目标,鼓励企业重新调整有益于自然的投融资方向。

  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青松表示,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金融机构持续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中国农业银行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天然而密切的联系,通过努力探索构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金融发展模式,为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金融动能。下一步,农行将加大资金支持,推动产品创新,强化风险管控,持续完善覆盖绿色信贷、绿色直接融资、碳金融等的产品服务体系。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开展学术交流,共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助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迈上新台阶。”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表示,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依托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学和治理领域取得丰硕成果,通过积极推进绿色文化交流和绿色文明互鉴,共同探寻绿色发展动能,为促进世界绿色经济的复苏贡献力量。

  “绿色金融理念应该成为行业共识。”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中国银行业协会会长田国立表示,金融机构应主动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动员社会资金,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要避免投融资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带来金融风险。“十四五”期间,建设银行将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实现信贷占比及增速双提升。

  联合国气候行动和融资特使、COP26财政顾问、前英格兰银行行长马克·卡尼表示,生态的破坏加重了全球气候危机,金融业需要在应对中做出转型,制定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设定目标和产品时加入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考量,提高对自然的评估和风险管理,确保以更加绿色的方式开展金融投资活动。

  世界银行中国、韩国和蒙古国局长芮泽建议,抓住绿色投融资机会,扩大绿色投融资规模,促进金融绿色化,开展自然风险评估,及时引导资金流向,避免资金流向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项目。

  “自然的转型将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是时候对投资变化进行评估,将投融资创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加紧密地结合。”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英格丽·范威斯表示。

  以色列环保部首席科学家诺加·克朗费尔德·肖尔认为,要加强土地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设立政府基金帮助生态系统恢复,与商业相结合在合理范围内使用资源,激励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措施。

  上海是全国最早试点碳交易市场机制的省市之一,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柏国强分享了在碳金融试点方面的做法以及为助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创新成果。

  在随后举行的对话交流环节中,来自中国银保监会、中国银行伦敦分行、瑞沛霖国际金融公司、荷兰合作银行等机构、组织、高校的代表,围绕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方面面临的挑战、机遇以及主要应对措施进行了交流探讨。

  在本次论坛上,多家代表性银行机构共同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宣示》。

  延伸阅读》》》

  两项报告成果、一项展览成果发布

  生态文明论坛第六场主题论坛发布了《“一带一路”创新发展报告2021》、《分类—统筹—协作:加速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3C路径》两项报告成果。

  论坛同时还发布了《地球生灵之美——自然保护地人与生物多样性的故事》展览成果。据介绍,展览聚焦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科学家、生态保护事业的引领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践行者、保护地原住民、社会环保人士、摄影爱好者和生态体验者等,以图片、影像、报告、现场活动等形式,讲述他们在保护地的经历、感悟以及期望,以此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传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展览在北京和昆明分期展出。

责任编辑:王胤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