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时政 >> 正文
光明日报聚焦COP15:生物多样性保护如何促进民生福祉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6日 07:55:08  来源: 光明日报网

  原标题:生物多样性保护如何促进民生福祉

  光明日报版面截屏

  红外相机拍摄的金钱豹。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供图

  科研人员在展示创新中心试验引种的非洲矮化木瓜。许建初摄/光明图片

  红外摄像机拍摄的绿孔雀。杨晓君供图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内“扶荔宫”外景。新华社发

  在广东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人鸟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卷。谢惠强摄/光明图片

  生物多样性关乎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过去10年,有80%的中国民众认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绝大部分人不愿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提高收入。10月14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的主题论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念到实践”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表示,发展的根本目的还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福祉。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如何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状况,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日前,记者行走在绿水青山、河谷荒原和都市楼宇间,尝试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红河谷孕育“山地未来”

  猴面包树、印度金合欢、牛角瓜……来自不同国度与地域的植物迎着阳光,茁壮生长在干热河谷的山坡上——这里是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红河谷山地未来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

  多年前,世界农用林业中心首席科学家、创新中心主任许建初第一次来到这里,眼前的景象是“光秃秃的干热河谷和泥浆般流淌的红河水”。

  在这里,有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词语“萨王纳”,在非洲语言中意指“热带稀树草原”。“萨王纳”主要分布在撒哈拉南部非洲与非洲南部、南美洲、澳大利亚的北部地区、印度与缅甸,以及我国云南干热河谷。

  许建初告诉记者,干热河谷高温少雨,生态十分脆弱,但红土地中却蕴藏着山地发展振兴的未来。根据植物群落学研究,红河谷分布着亚洲最典型的河谷型“萨王纳”植被,生物资源丰富,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独特代表。

  2016年,许建初和团队立足干热河谷生态修复的世界性难题,开展种质资源创新、循环农业创新,先后筛选了芒果、荔枝、爪哇木棉等热带特色经济林果,开发柱花草与牛角瓜等饲料植物新资源,形成以热区经济林果与植物蛋白饲料为地表覆盖的“乔灌草”立体种植模式。

  在“山地未来”项目的带动下,目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的芒果种植面积超过11万亩,种植“贵妃”“台农”等7个芒果品种。大羊街乡红河谷沪滇合作荔枝王产业基地也在如火如荼建设当中。

  “红河谷的居民正在由过去用生物资源换钱的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可循环的‘生态经济’模式转变。”许建初说。

  看护雪豹 增加收入

  平均海拔4000米,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属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腹地。这里高山峡谷纵横,澜沧江水汤汤,大型猫科动物雪豹就栖息于此。

  昂赛乡年都村村民世代放牧,他们的生活曾与雪豹发生着不同形式的交集。近年来,这种交集因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开展的“昂赛大峡谷雪豹自然体验项目”而被赋予新的意义。

  作为首批成立的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公益管护岗位覆盖面已经扩大至“一户一岗”,家住昂赛乡热情村二社的才仁尼玛就是其中一员。这不仅让他获得了每个月1800元的稳定收入,还有了更多观察、认识自然的机会。如今,他可以通过粪便、脚印分辨出不同的野生动物。

  2017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和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以合作社为主体开展自然体验试点,培训牧民担任自然体验向导、司机并作为接待家庭,带领自然体验者观察记录雪豹等珍稀野生动物。于是,才仁尼玛又多了一个身份——自然体验向导。

  经过合作社全体社员的讨论与协商,昂赛自然体验于2018年年底开始采取社区集体收益分配制度。项目的全部收益中,45%为接待家庭所得,45%纳入社区基金,10%用于昂赛的生态保护工作。“社区深度参与整个过程,收益回馈社区发展。”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昂赛工作站首任站长李雨晗说。

  2019年,昂赛自然体验项目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审批,首批获得国家公园特许经营试点资格。在北京大学教授吕植看来,自然体验项目在人与国家公园间形成了互惠关系,使得当地人不仅获得了经济收入,还提高了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行动力和自豪感。

  鸟类回归 抚慰心灵

  美国作家理查德·勒夫在著作《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自然缺失症”,即电子产品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继而引发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鼓励孩子们到户外去,到自然环境里去,通过人的感官去和鸟类相遇。”北京师范大学鸟类专家赵欣如把观鸟看作抚慰心灵的“良药”。

  其实,要想观鸟,不必刻意前往郊区、山林,在城市的公园与绿地,我们就能与这些自然界灵动的“音符”相遇。

  家住广东省广州市的小学生轩轩是个“鸟迷”,学校组织的一次城市公园自然观察课使她心中埋下了观鸟的种子。白头鹎、鹊鸲、苍鹭……11岁的她已经可以辨认十几种鸟。最近,她又有了一个新去处——占地1100公顷的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这片“城市绿心”距离广州城市地标广州塔不足5公里,却吸引了180种鸟类在此栖息、繁衍。

  “鸟类是自然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对环境要求敏感,至少要有窝、有食、有安全感,才愿意留下来。”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胡慧建介绍,从2020年起,广州市积极推进珠三角水鸟生态廊道建设,通过水鸟聚集区保护、相关生境营造、栖息地修复等拓展水鸟分布空间,为鸟儿搭起进城的“桥梁”,在广州一度消失的鸟类渐渐回归。

  修复和重建后的湿地,在遏止城市生物多样性退化趋势的同时,也成为市民享受都市“慢生活”的绿色休闲空间。

  张永生告诉记者,美好生活不单指收入的提高,还应包括精神生活丰富、身体健康、居住环境优美等方面。显然,好生态为市民提供了宜居环境,让更多的鸟儿“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正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求吗?

  (记者 徐谭)

责任编辑:李洁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