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科教 >> 正文
首页 | 邮箱    
【COP15丨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云南全力推进高原湖泊生态修复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4日 07:31:00  来源:云南网

洱海一角。 记者 张彤 摄

  云南网讯(记者 彭锡 赵岗) 10月13日,在COP15新闻中心举行主题为“高原湖泊生态修复”的云采访活动。受邀嘉宾和线上嘉宾以昆明滇池和大理洱海为例,介绍了云南在高原湖泊生态修复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高原湖泊保护十分重视。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在洱海边嘱托“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云南,在滇池畔查看了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昆明植物所共同制作的“滇池湖泊生态系统活体展示缸”。

  作为展示缸主要参与人之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君兴表示,这个展示缸模拟的是云南高原湖泊治理最理想的状态,目前该生态系统已经用于滇池生态修复。“在滇池宝丰湿地,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湿地就是一个放大的‘生态缸’,即以花、鱼、螺、蚌、鸟这些滇池原有的生物来修复湿地、治理滇池。”

  他表示,滇池需要的是生态修复,不能简单照搬其他湖泊的治理经验。“‘生态缸’里的海菜花、金线鲃和无齿蚌分别代表的是滇池土著植物、鱼类和螺蚌,这个微缩版生态系统是今后滇池水域有望达到的理想状态。随着生态修复,会有越来越多本土物种回归、重现,不但让滇池生物多样性更丰富,还能形成立体平衡的生态系统。”

  杨君兴认为,滇池的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属于昆明或者云南,它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因为很多滇池特有的物种,比如以金线鲃为代表的滇池特有鱼类就多达12种,而这些鱼类只有这里才有,全世界其他地方是看不见的。”

  对于洱海的治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孔海南在过去近20年里,带领团队不懈攻关,终让曾因过度开发而污染严重的洱海重现昔日大理“母亲湖”的风采。

  “1996年洱海大规模藻华暴发时,我第一时间就赶去了。当时藻华已经退去,洱海还有数十平方公里的‘水下森林’,但仅仅两三年后,‘水下森林’就消失殆尽。通常来说,‘水下森林’的面积越大,意味着湖水的水质越好。”今年70岁的孔海南通过视频连线回忆,洱海水环境恶化引起了国家与云南省的高度关注,洱海保护还被纳入“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孔海南和同事们调研发现,洱海问题的根源——面源污染是一些散落在洱海周边的“小污染”,比如种植大蒜、养殖奶牛等积累起来的。为了保护好大理人民的“母亲湖”,从当地政府到流域内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做出了巨大改变,当地百姓甚至放弃了传统的大蒜种植,改种其他作物,为湖泊保护让路。随着水质越来越好,对生长环境的水质要求极高的海菜花也开始在洱海重现。

  “我把20株海菜花带回了上海交大,种在大缸里。海菜花回归的故事,正是洱海治理成果的见证,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佳注解。”

  “现在洱海全流域已经建起截污管道,每隔30里设立一个污水处理厂。下一阶段的治理目标是要回到洱海原初生态,可能还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孔海南说,“我的年纪大了,但团队里有很多年轻的‘治水人’,他们会继续干下去。同时,我们投资了800万元设立了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洱海行动中来。”

责任编辑:董明强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