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传播”分论坛会场
苍山峰峦叠翠,绿意盎然。洱海碧波万顷,如镜如画。
10月9日,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重要配套活动,2021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简称“洱海论坛”)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拉开帷幕。论坛汇聚中国外文局、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东盟秘书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300余名中外嘉宾,围绕“共建生态文明 共护美丽星球”主题,共谋全球生态治理之路。
在云南的绿色版图上,洱海这颗生态明珠尤为耀眼。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大理考察时,作出了“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的殷殷嘱托。6年多来,大理的天空一直保持蔚蓝,苍山一天比一天翠绿,洱海一天比一天清澈。
洱海是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云南忠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美丽云南、世界花园”这张靓丽名片,令与会嘉宾们深切感受到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更是社会财富。
与会嘉宾造访古生村
为全球生态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论坛上,嘉宾们接二连三分享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最近一段时间带来的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日前公布的“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中,大理云龙县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案例入选,其中“蚂蚁森林滇金丝猴栖息地修复和廊道建设项目”位居“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之首;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冬奥会上,绿色电力、氢能将成为重要的能源保障;2020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550万辆,超额完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目标任务……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表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加快低碳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现实的路径,也为解决当前全球发展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各国携手推进全球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带来强大的力量。会场上,凝聚着一个响亮的共识: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每一个人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政府、企业、媒体、智库、非政府组织等应当积极发挥作用,全面准确把握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流和方向。
“共建生态文明 共护美丽星球”的主题,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趋势,即低碳转型,而“共”则阐释出全世界同乘一条船的命运与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永生以“渡船”为比喻,认为生态文明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途径,也是顺利抵达美好彼岸的保障。
这条“船”要行稳,有诸多险阻,需艰辛奋斗、代代努力,但一定会收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翔的案例分享十分提气。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从中国版图一直延伸到南亚、非洲、欧洲,勾勒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美好生活画卷。在雄安新区,“千年秀林”项目打造270余万亩苗木,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应运而生;在四川成都,锦江水生态治理换来了“拿得出手”的文旅新地标;在浙江嘉兴,南湖水环境治理项目让迷人景色重回革命圣地;在云南洱海,湖滨生态修复工程改善湖泊水质,生态系统质量大幅提升;在南亚,马尔代夫首座跨海大桥中马友谊大桥项目监督小组对每个施工人员都提出环保监督责任,共护蓝天。
这条“船”要行稳,社会的每个细胞都必须是参与者、践行者。洱海核心区范围内1806户人家搬迁,拆除各类违章建筑40多万平方米,初步建成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人退湖进”,“洱海案例”和“洱海经验”赢得各界赞誉。大理州委书记杨国宗给大家算了洱海保护的长远账、综合账,证明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拥抱绿色、践行“两山”理念的“大理经验”,何尝不是中国经验乃至世界经验。
东盟副秘书长康富说,长久以来,东盟和中国在很多方面紧密合作,特别是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建造生态友好城市、推进绿色工业和技术等方面。东盟地区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当前面临着严峻挑战,东盟各国必须立即采取行动,需要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合作伙伴给予更加有力的支持。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与旅游部原副部长多丽娜·比安奇认为,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明白世界各国是密切相连的。在生态环境保护进程中,必须致力于实现公平和社会正义,提高全球各国人民的满意度、幸福感和安全感,更新和优化生产方式,改进生活态度和习惯。
为实现低碳转型注入创新动力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当前可持续发展领域最热的话题。企业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主体,在全球气候行动的大背景下,履行“双碳目标”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全球形象的客观需要和重大机遇。在“‘双碳目标’:企业形象建设新机遇”分论坛上,与会企业代表就低碳转型的“困”与“机”展开了热烈讨论。
“创新”是中国企业在这个领域取得进展的“牛鼻子”。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部长田菊介绍,他们在绿色建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生态环境等领域积累了可复制的方案。联想集团把提高能效贯彻到供应链、生产、物流和产品使用的全流程。该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到2025年用电量预计将是2020年的3倍以上,我们希望可以实现百分之百的可再生能源使用。”腾讯研究院副院长、腾讯碳中和实验室主任舒展介绍,他们是中国首批启动碳中和规划的互联网企业之一。成立碳中和实验室,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探索如何践行企业发展使命。
对于“双碳目标”,目前企业和公众还有很多认识误区。与会嘉宾认为,要通过多种途径做好“碳传播”,把理念转化为企业和公众可以理解的知识和全社会自觉的行动。此外,随着全球低碳理念的推广和各国对绿色供应链要求的不断提升,“碳传播”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企业未来的海外形象和生存状况。嘉宾们建议企业及早行动,多渠道、多手段讲好自己的“低碳”故事,影响更多世界同行。
作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有力抓手,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助力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绿色金融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分论坛上,嘉宾们就“点绿成金”汇聚智慧。
从抗击新冠肺炎的经历中,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创始院长、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陈冯富珍获得启示:“在诸多经济和生态变化面前,生态完整性项目有很大潜力缓解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之困,这需要长期投入绿色基础设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全社会在全球危机面前的韧性。”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开发银行(AIIB)总法律顾问阿尔贝托·尼尼奥认为,绿色金融不单靠政府参与,私营企业和公众应更多关注。“现在我们所使用的空调和冰箱都是无氟的,这样能够更好地保护大气层。类似这样的生产消费趋势需要政府、企业、民众形成合力推进。”
金融界、投资界的嘉宾坦言,虽然绿色金融是绿色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现实是,绿色金融的机构很难赚快钱,更多是提供低成本的长期融资支持。“它不是百米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需要长远的眼光。”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余翔认为,金融机构在“长跑”中争取主动是必要的。“例如,‘碳中和’债券作为重要的金融工具有创新出更多金融产品的潜力,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
与会嘉宾在喜洲镇喜林苑参观
为中国生态文明国际叙事凝聚各方才智
从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到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从守护一座山脉,到护好一池碧水;从宏观层面上的“中国行动”,到普通受众的民生关切,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正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传播”分论坛上,一个个生动的生态故事样本和精彩的传播案例分析,阐释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探讨向国际社会讲述生态文明中国故事的路径与方法。
这几年,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形成了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观,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与会嘉宾认为,要讲好中国生态故事,让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得到更多认可。
但如何讲得巧、讲得好?
在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世界环境》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贾峰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庆安看来,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叙事非常重要。既可宏大,也可“小新”。贾峰认为,向全世界讲述中国生态文明的故事,一定要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围绕“科学、人文、行动”3个关键词,他通过团队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6个小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是在讲述故事,更是在传播思想,让人们分享故事时有思考,传播效果就达到了。持相同观点的周庆安则用了一句非常诗意的话来阐释:“我们的生态文明成果恰如美好的春光,在讲述中可以构建一个情景,即描绘‘绿柳花黄’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展现‘上林花似锦’的传播预期,让‘看花人’有真正的获得感。”
向全世界讲述中国的生态故事,传递的不仅仅是事实,而是事实概括的理念,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展示的不仅仅是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成就,而是中国作为全球公民,在全球生态建设中作出的贡献。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孟健认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国际传播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一般性的报道层面,还没有建构起一个完整的话语体系。因此,要创设生态环境国际传播议题的叙事技巧,搭建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的全媒体矩阵,设计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的立体管道,实现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的有效性。
此外,媒体、企业、公益组织等与会代表分享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经验,提出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意见和建议。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何祖坤讲述了云报集团通过讲述“一群象”的故事,引起各国媒体同频共振,赢得全球网友纷纷点赞的鲜活案例。这是区域性主流媒体集团主动自觉担负起对外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历史责任,有力回应国际社会对生态环保问题的共同关切,持续发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和“中国方案”的生动缩影。同样,陕西在开展美丽中国陕西画卷对外宣传中,采用了小切口大视觉、小故事大背景、小人物大情怀的方式,以点带面,上下互动,向世界讲述美丽陕西建设的故事。
作为一个成功的生态保护案例,山水大美的大理正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网红打卡地”。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张坤很务实地为大理生态故事的对外讲述建言献策: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与叮咛,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样板,让全世界都知晓大理。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很多“走出去”的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对此,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杜兰颇有感触,她分享了自己参加国际会议的小故事,认为中国科技企业对外讲好自己的故事,也是为中国形象加分。
环境就是民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中国生态文明思想对外传播的重点之一。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环保公益人马军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通过他们的努力,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空气、水、土壤等信息实现数据汇总,环境大数据和智能科技将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全球传播的活跃因子。对此,中国的环保组织还会发挥更多的作用。
云南网记者 王欢 熊燕 张若谷 秦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