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资料区 >> 正文
西双版纳强化边疆党建“三抓三促”取得新成效系列之三: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建设好美丽家园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01日 17:02:00  来源: 云南网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按照以高质量的组织振兴引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振兴的思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建设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美丽家园。

  推进组织振兴抓引领

  坚持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保证,树立乡村振兴关键在组织、关键在人才的理念,着力建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引领乡村振兴。

  实施“堡垒”工程建强“规范化”党支部。聚焦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按照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落实基本制度、开展基本活动、强化基本保障“五个基本”要求,常态化开展支部分类定级、晋位升级、排查整顿,通过3年接续创建,创成了29个省级、107个州级规范化示范党支部,完成了4849个党支部规范化达标,支部达标率96.45%,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得到了提升。

  实施“头雁”工程配强“领头雁”队伍。聚焦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在村组党组织换届中,选优配强“两委”班子和村小组党支部书记,全州274个行政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全部实现“一肩挑”;在乡镇全覆盖建立“青年人才党支部”,培养储备669名青年人才,精选688名村组干部参加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双提升”行动;向重点村、抵边村等选派80支243名乡村振兴工作队员,培养了一大批乡村振兴的骨干队伍。

  实施“先锋”工程培育新时代先锋队伍。聚焦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在全领域开展“双亮双争”活动,号召广大党员在乡村振兴、强边固防、疫情防控、民族团结、开发开放等工作中亮身份、亮承诺,争做解决难题的先锋、争做服务群众的先锋,发挥党员在建设美丽家园、维护民族团结、守护神圣国土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近年来,先后表扬了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强边固防一线党员1000多名。

  实施“铸魂”工程开展常态化教育。聚焦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建立党委(党组)会“第一议题”、理论中心组学习“第一专题”、党支部主题党日“第一主题”、党员干部培训“第一课程”制度,推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在所有乡镇和边境口岸建设乡镇党校、国门党校,借助“百名讲师上讲台”“千堂党课下基层”“万名党员进党校”工作,广泛开展以乡村振兴、“三农”、实用技术、产业发展等为内容的培训,提升了党员干部工作能力。

  推进产业振兴固基础

  坚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树立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理念,着力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带头发展各类产业,夯实乡村振兴根基中的积极作用。

  在全州实施“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做实乡村干部引领规划。在州县乡村四级均成立规划编制项目组,在村组成立乡村振兴理事会,采取州级协调指导、县市统筹推进、乡村具体负责、干部群众参与的方式,发动了1800多名党员干部、专业人才、乡贤能人回乡帮助编制村庄规划。目前,已为68个村编制了乡村规划。

  由州县组织部牵头财政、农业等部门,采取三条措施做大集体经济抱团发展。积极整合利用省委组织部、省级财政支持资金,统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无钱办事的难题。坚持争取上级项目重点支持发展集体经济,在边境一线村组实施29个“四位一体”项目,投入资金1.45亿元;坚持用好专项资金集中投放集体经济,在3县市按照每村50万元标准,为111个村投入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550万元;坚持依托资源优势独立发展集体经济,利用村组资源,采取土地出租、种植养殖、建盖铺面等形式增加集体收入。

  做有基础产业提质发展,由县委牵头制定乡村振兴产业规划,大力推进“一县一业”;由乡镇党委主导产业发展,实施“一乡一特色”产业;由村党组织承接产业实施,示范创建“一村一品”产业。在全州农村基层党组织普遍推行“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大户+农户”发展产业模式,壮大了一批有地域特色的基础产业,建成了一批生态绿色的生产基地,培育了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

  做强旅游产业特色发展。围绕建设“西双版纳世界旅游名城”,鼓励和支持农村党组织采取“党建+文旅融合+特色产业”模式,推动村企合作、村村联动,依托自然资源、人文禀赋、乡土风情、产业特色,发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传统文化、餐饮娱乐、旅游休闲产业,在普文镇、打洛镇、勐仑镇等多个乡镇,打造了一批特色乡镇和旅游村寨,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

  推进人才振兴强支撑

  坚持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树立乡村振兴、人才为要的理念,将党管人才优势转化为人才振兴优势,积极发挥人才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

  用好“本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实施“三个一百”人才储备计划,培养优秀年轻干部100名、储备党政人才100名、培训提高基层人才100名;健全“五类人员”选拔任用机制,近年来,有44名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招引“外来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实施“雨林英才”工程,制定柔性引才办法,引进20名来自清华、复旦大学等优秀硕士研究生充实党政人才队伍,引进高校银龄教师14名;实施人才回引计划,引进1332名产业发展人才;制定教育、卫生健康人才引进办法,招聘人才1200名;组织全州各类企业开展市场引才工作,引进企业高层次优质人才112名;加强京滇、沪滇人才合作,近年来,引进各类人才8000余名到我州帮扶脱贫攻坚和支持乡村振兴。

  培养“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在行业领域,加强傣乡工匠、技能大师、创新人才等领军人才的选拔培养;在生产一线,开展技能人才大比武,培育了一批技能大师和专业名师;在特色领域,实施文化人才培养,推广“师带徒”模式,培育了一批非遗传承人;在农村基层,实施乡土人才培养,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乡土人才。近年来,通过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627期,培训各类技能型人才34038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502人,命名“傣乡工匠”7人。

  推进文化振兴增活力

  坚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树立只有文化繁荣自信,才能增添乡村活力的理念,发挥党建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载地文化、边关文化的浸润作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在农村基层推行一村一个讲习亭、一村一个大喇叭、一村一个大舞台、一村一个村史馆、一村一个演艺队“五个一工程”,由基层党组织带领农村群众白天抓生产、搞建设、干劳动、守边境,晚上集体议事、进行培训、开展演出、弘扬文化。在村(社区)建成一批党建文化主题公园、红歌小广场,引领群众开展600余场次受众10多万人次的文化活动,让群众在休息休闲之余感受红色文化熏陶。

  坚持以文化人,在农村广泛开展绘制文化墙、设置宣传栏、建设村史馆、还原农耕器具、展示非遗制品,既提升人居环境,又继承传统文化;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既涵养文明细胞,又培育文明新风,在全州农村营造了路路都是文化巷、户户都像村史馆的文化氛围,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自信。

  用好各级活动场所阵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选树培养一批文化行政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艺术专业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鼓励支持基层文化能人、民间文艺团队发展,动员优秀文化人才到基层挂职锻炼,开展交流和帮扶活动,培育基层文艺活动骨干和带头人。

  推进生态振兴美家园

  坚持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推动各级党组织扛牢生态振兴的政治责任,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施生态思想润泽工程。坚持党建促生态文明建设,将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列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各级党校党员干部培训和“万名党员进党校”必学内容,向党员群众大力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州组织开展“打赢蓝天保卫战·党员先锋在行动”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参与志愿服务5000多次5万多人;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为牵引,组织各级党组织全覆盖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推动基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效发挥了抓党建促生态建设的作用。

 

  实施生态美丽家园工程。坚持抓党建促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由农村基层党组织主导,党员示范引领,开展“359”美丽家园建设工作,发动群众拆临拆违、拆墙透绿、种植花草,开展一户一个小庭院、一户一个小花园、一户一个小菜园“3园建设”;在村民小组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文化“5化工程”;常态开展爱国卫生“7+2专项行动”,整治农村脏乱差突出问题,提升人居环境,推动美丽家园建设,通过推广“359”模式,实现了农村家庭美、村组美、家乡美。目前,在全州开展生态美丽家园建设中,拆除私搭乱建违章建筑100多万平方米、围墙40多万平方米、清除垃圾17万吨、新建小公园、小花园、小庭院、小菜园50多万平方米,投工投劳50多万人次折合资金5000多万元。

  施生态示范引领工程。坚持抓党建促生态示范建设,开展“产业红旗村、文化红旗村、生态红旗村、人才红旗村、党建红旗村”“五面红旗”评选活动,采取乡镇党委自评、县市党委审核、州委实地核查的方式,评选出“五好示范村”20个,创建“五好先进小组”70个,建成了一批抓党建促生态振兴的示范乡镇、示范村,营造学先进、争先进、当先进的创先争优氛围。

  实施生态保护责任工程。坚持抓党建促生态建设考核,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把生态考核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重要内容,细化考核指标,强化考核评价;全面建立和落实林长、河(湖)长、路长“三长”责任制,压实抓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把生态建设和保护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要指标,使落实生态文明责任抓在经常、融入日常。

  云南网记者 戴振华

责任编辑:乐诚弘韵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