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科教 >> 正文
经济文化党建,6月8日人民日报三个版面聚焦云南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08日 08:22:24  来源: 人民日报

  原标题:经济文化党建,6月8日人民日报三个版面聚焦云南

  编者按:6月8日,人民日报经济版右肩、文化版头条、党建版头条聚焦云南。

  在大理弥渡,种地也用上了算法。企业借鉴算法,能够找到最适合的种植区域;地方政府合理利用算法,有利于挖掘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实现精准发展。

  在大理漾濞,因为震后迎来了“板房高考”,但该有的空调等却一样都不少,而这背后,是服务保障人员增加了一倍。

  在曲靖陆良,完成了脱贫攻坚驻村任务的梁明广毫不犹豫选择了继续坚守,“要和大伙儿一起,蹚出一条乡村振兴的路子。”

  一篇言论、一篇特写,还有一个人物故事,多样云南谋发展,需要用好算法这样的“巧劲”,也需要板房高考、接力奋斗这样的“韧劲”,两者不可偏废。

  种地,不妨合理利用算法(微经济)

  企业借鉴算法,能够找到最适合的种植区域;地方政府合理利用算法,有利于挖掘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实现精准发展

  深圳投资者赖赣峰,来到滇西小县城弥渡已有两年多。用他的话说,“电脑一算,最适合的就是云南。”

  他的企业近些年转型农业,聚焦樱桃番茄产业。“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又是高原,云南是樱桃番茄的适宜产区。”赖赣峰说,靠着几十年的技术积淀,樱桃番茄产业选址已有一套成熟的算法模型,只要获取相关备选地址的海拔、光照、温度等基础数据,就能确定最适宜产区。

  海拔1500米以上,年光照时长超过2200小时,夏季温度不超过30摄氏度、昼夜温差大……含糊的“最适宜”,到了赖赣峰这里都被数据化了,一套算法计算下来,几个备选地址有了排序。

  虽然有个县多次争取,但当地冬季温度偏低、算法排序靠后,没被选中。“倒不是那里种不了,而是投入更高、产出更低。”赖赣峰解释,番茄种植的光照和温度,技术上都可以解决,但耗能会增加生产成本。

  实际上,不仅选址,在产业选择、作物种植上,企业都已经用上了算法——浇多少水、用多少肥,通过智慧云平台在线上就实现了对每个温室的精准管理,用不到行业1/3的成本,收获了传统种植5倍以上的产量。

  算法,让以往一些不太好量化的适宜条件更具体明确。虽然温室、无土栽培等农业技术让人们在寒冬腊月里也能种菜,但天然适宜的温度、光照有助于农业企业降低能耗支出、提高产出。借助算法,地方政府也能进一步挖掘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实现精准发展产业。不管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不妨主动合理利用算法。

  6月7日,2021年高考如期举行。

  为了给考生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考试环境,各地各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在精准防疫、做好极端天气应对等方面做了扎实工作。

  ——编 者

  云南漾濞板房考场——该有的设备一样不少

  6月7日,高考第一天。早上7点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漾濞一中考点外,考生还没到,民警已上岗。

  “临考前,考生因为紧张难免粗心,经常有考生丢失身份证。受‘5·21’漾濞地震的影响,漾濞县公安局便民服务大厅暂停使用,我们在距离考场不到700米的地方设置了高考便民服务点,开通考生办证绿色通道,为高考学子加急办理证件。”漾濞县公安局副局长龙云介绍。

  8点,考点外渐渐热闹,不时传来一阵阵“加油”声。考生家长阮建伟说:“今年备考的关键时刻漾濞发生6.4级地震。学校请了心理专家,进行考前心理疏导。孩子的状态不错,我很放心。”

  漾濞一中高中部副校长罗正秀在考场外,和学生击掌鼓劲。“经历了防疫、防震、备考的三重磨练,同学们变得更加坚强勇敢,也学会了感恩,知道了责任和担当。”罗正秀说。

  考生陆续排队进入考场。漾濞的考场有点不一样——上面拉起了黑色的遮阳网,下面是蓝白色的活动板房。

  “漾濞一中原有的教学楼在地震中受损,已无法继续使用,我们及时安装了板房考场。轻量化的材质,发生余震时不会有太大晃动,对考生心理影响也较小。”漾濞县教体局副局长田润海介绍。

  虽是板房考场,该有的设备一样不少。每间教室内都配备了静音空调、风扇,以帮助考生应对3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天气。考试当天,还下起了小雨。而在考前,当地对考场周围的排水设施进行了改造,对板房考场进行了防渗透处理,备足雨衣雨伞等防雨避雨工具,以应对水涝。考试期间,监控设备全程录像,以备追溯,确保考试公平公正与安全。

  今年,漾濞县在漾濞一中高中部设1个考点、13个考场,搭建了13个备用考场和3个备用隔离考场。

  距离考试开考还有半小时,3名考生乘坐警车或者警用摩托车赶了过来。“高考期间,交警、巡特警开展24小时不间断巡逻,确保遇到考生需要帮助的情况能第一时间进行回应。”龙云介绍。

  9点整,考试铃声响起。考场内,考生专心答题。考场外,公安、医疗、消防、电力等部门各司其职,合力保障,平稳有序。

  干部下沉基层 用心用情担当

  干部驻村,一起蹚出致富路子

  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今年5月,中办印发意见,要求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广大驻村第一书记继续坚守在乡村振兴一线,铆足劲加油干,带领乡亲们用新奋斗创造新生活。

  虽是周末,云南省陆良县三岔河镇白岩村驻村第一书记梁明广却没有休息,他在为村里在外读书的学生办理助学金申请手续。

  2018年6月,梁明广被组织派到白岩村驻村扶贫,在大家共同努力下,2019年,白岩村摘了贫困帽。前不久,组织上要调整驻村第一书记,梁明广毫不犹豫选择继续坚守,“白岩村,我熟!”“我要和大伙儿一起,蹚出一条乡村振兴的路子。”

  村子整体脱贫后,梁明广关注最多的是村里的摘帽户,怎么巩固成果,防止返贫。村民刘昆云、李乔芬夫妻二人患有慢性疾病,曾靠低保维持一家三口人的生活,靠着扶贫政策,儿子刘彦超顺利读了初高中,去年考上大学。“脱贫不脱政策,看病、读书都不用有顾虑。”梁明广的解释让老刘一家吃了定心丸。

  扶贫多年,梁明广深知,政策的主要作用是兜底。要想让摘帽户致富,还得让他们有营生的活计。“有能力的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往往不懂技术,也缺资金,这些短板需要村集体来补。”梁明广广泛调研,得出结论:“如果不发挥村里优势发展产业,乡村振兴难有持续保障。”

  白岩村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丰富,梁明广与干部群众反复协商,决定引进当地优势蔬菜企业进村,带动农民发展。引企业进村,一下激活了劳动力市场,如今,不少不便外出就业的村民,一大早就到蔬菜基地干活。

  这两年,梁明广脑海里装的,始终是如何让村子有更广阔的致富路。查资料、问专家,结合村子实际,2020年5月,他开始构思建设竹笋种植示范基地。

  培育新产业不易,难就难在凝聚共识。引进新产业,村民难免有疑虑。于是,梁明广先带着村干部开展示范种植,验证技术和市场,也让村民就近观察学习、掌握技术。

  梁明广还给村民一笔笔算细账:“第一年笋苗小,可以套种蔬菜,竹笋加蔬菜,亩产值能破万;第二年,亩产量能从10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3年后竹笋进入丰产期,每亩毛收入能超过两万元。”

  多年驻村,梁明广早已把白岩村当作自己的家。在他看来,乡村振兴,不仅要富,更得让家美起来。他带动村里家家户户参与到村容村貌建设中来。“我们让白岩村变得更美更好,就能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人回来。”梁明广说。(杨文明)

责任编辑:自然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