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时政 >> 正文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整族脱贫 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告别绝对贫困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30日 08:42:00  来源: 云南网

  

  2020年11月14日,云南省扶贫办向新华社发布消息,怒族、傈僳族近日实现整族脱贫,至此,云南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布朗族、景颇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等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实现整族脱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打赢脱贫攻坚战,民族地区不能掉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多年来特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吹响以来,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克难而上、奋力攻坚,啃下了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全省坚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扶贫开发“双融合、双促进”,投入资金303.98亿元实施三轮示范区建设“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施行“地方主导、区域协作、央企结对、对口帮扶”的扶贫开发模式,帮助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迈上跨越发展的轨道;全面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形成了分别以县域、乡镇、村为发展对象的立体化政策体系,边境地区处处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呈现出幸福生活图景。同时,不断强化要素保障、筑牢发展基石,扎实推进民族地区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建设,加速特色产业集群向民族地区布局,着力构建高水平沿边对外开放平台和窗口,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2016年至2020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省委、省政府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民生改善作为事关全局的硬任务,多管齐下全力保障民生民利。教育方面,稳步推进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力开展不通汉语劳动力培训。就业方面,在积极实施培训就业工程的同时,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建立从动员到培训、输出、管理、服务的全链条工作机制,推动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向长三角和珠三角、城镇及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全面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费用兜底“四重保障”。居住条件方面,支持“直过民族”地区完成易地搬迁任务,实现民族地区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全部“清零”。社会保障方面,不断加大民族地区农村低保资金和临时救助资金等保障力度,持续推进城市公办养老机构、农村敬老院、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打赢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同样离不开这一法宝。多年来,省委、省政府积极发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引领作用,在确保各族群众全面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的同时,促进法治保障同权、精神家园同建、社会和谐同创。积极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和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扶持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带头人,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努力将中华文化内化为各民族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群众联谊活动,“宾弄赛嗨”(各族群众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等学习宣传活动;不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用法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推进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打造尊重特色、包容多样、共融共治的社区民族工作平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2月印发的《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显示,2021年至2025年间,云南省将实施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重大工程,包括扶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发展工程、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程、兴边富民工程等,具体而言,对全省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行政村,以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公共服务提升、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能力素质提升等为重点,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25个边境县、市110个沿边乡镇的抵边一线,推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程,将374个抵边行政村建设成为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以加强边疆治理为核心,推动实施团结睦边、治理稳边、民生安边、发展兴边、安全固边、生态护边、开放活边等工程建设,推动全省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

  

  位于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乡集镇的芒宽社区黎新小区,是高黎贡山跨州市傈僳族移民的新家园,整洁的小区里,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孩子们在院子里嬉戏欢笑。

  20多年前,一部分傈僳族群众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福贡、兰坪等地的大山深处走来,在政府有序组织和自发移民的大潮中,来到了芒宽乡、潞江镇海拔1200米至1500米左右的“二半山”一带居住。

  2018年底,在高黎贡山跨州市移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扶持下,4910名少数民族移民真正实现了千年一跃,在保山市和隆阳区党员干部用心用情用力引导和帮扶下,阔步奔向新生活。

  傈僳族群众扬玉花就是跨州市移民中的一员。扬玉花家位于芒宽社区黎新小区,四室两厅的单元房收拾得干净有序。过上幸福生活的扬玉花激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过上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医院在小区旁边,街子、学校都在家旁边,儿子也能放心出去打工,什么都方便了。党亮算莫(傈僳语:感谢党)!”

  为促进傈僳族移民就业,芒宽乡建成了“峡谷明珠”、沃龙鞋业等扶贫车间,进一步带动群众就近务工,加快移民增收致富步伐。

  

  临沧市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南美村竹笆山自然村村民罗致家的房子,是一座130多平方米的特色民居,宽敞明亮。他笑呵呵地说:“现在大家专心发展产业,收入多了,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由于精心管护,罗致家的茶叶、烤烟、花椒等产业收入年年见增。在南美乡,拉祜族群众都和罗致家一样住上了好房子、发展了产业、过上了好日子。

  龚德书是地道的南美乡人,在南美乡政府工作已有30多年。谈起记忆中的南美,总有说不完的话:以前拉祜人住的是茅草房、掌楼房,乡村不通电、不通路、不通水。当时的情况用三句话来说就是:吃粮靠返销、穿衣靠救济、建设靠拨款。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全乡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人制宜,全力帮助“直过民族”发展产业。

  “实现安居及农业稳步发展后,南美乡又依托特有的资源发展起乡村旅游,让群众增收有了新路子。”龚德书介绍,南美乡植被繁茂,空气清新,具有“一山分四季,隔山又一村”的气候特点。秋冬之际依然绿意盎然,野花遍地。依托拉祜族传统文化,南美乡将乡村旅游做得风生水起。

  “南楞田古村落是我们乡村旅游集中打造的点。”跟着龚德书走进古村落,只见村民们正忙着编制拉祜族的传统手工民族服饰等。龚德书介绍,这些手工缝制的民族服装每套能卖三四千元不等,群众收入可观。

  从住房的改变到产业的发展,南美乡拉祜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猎虎”民族成为“快乐拉祜”。

  

  一条平整的水泥硬化路面蜿蜒入村,一栋栋新楼房错落有致,在满眼翠绿的茶园环围中格外耀眼;楼房的庭内院外,干净整洁,繁花似锦。

  布朗族聚居的勐海县布朗山乡曼果村委会南温上寨,曾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贫困。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扶持和各挂包帮单位的帮助下,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我们村寨有着优良的大树茶资源,过去由于交通环境恶劣而无人问津,导致村民经济收入低下而致贫。”南温上寨村民小组长岩帕苏介绍,2017年,政府出资为村寨修通了一条通往外界的水泥路,又将村寨内的道路全部实行硬化,并且在部分地段打上了坚固的挡墙,村寨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性改变。

  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提升,勐海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联手企业进村,对村民进行了茶叶制作培训。成立合作社对村民的茶叶实行统一销售,一旦出现滞销情况,就由企业实行保底收购。与此同时,带领村民在园内户外种花草和绿化树美化环境,优美的村容村貌吸引着大量的游客进村游玩,从而促进了茶产业发展。

  2020年,南温上寨的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1.1万元,家家户户盖起了气派的小楼,购买了小汽车,生活步入了幸福快车道。

  

  沿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走进景洪市基诺山乡巴亚村委会扎吕村民小组,映入眼帘的除了整齐划一的小楼外,还有散发着浓郁传统气息的舞台、篮球场、陀螺场、祭鼓房、打铁房等文体设施,基诺山乡的第一个村史馆就在这里诞生。

  “进来坐。这是刚做出来的春茶,喝一口尝尝。”看见入村采访的记者,刚从橡胶地回来,还没来得及换下农装的腮都就热情地端上一杯热茶招呼着。

  腮都夫妇二人除赡养着爷爷奶奶和公婆4位老人外,还供着一对儿女上学。随着近几年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将宽敞的硬化路面修到了每个村寨,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原来卖5元钱1公斤的茶叶,现在可以卖到80元,好的生态茶甚至卖到了2500元1公斤,村民的收入也得到大幅提升。

  看到记者饶有兴趣地观看院内停放着的车子,腮都告诉记者,她家一共有7辆车子:一辆轿车、一辆货车、一辆拖拉机、一辆三轮摩托车和三辆两轮摩托车。

  “轿车主要是送孩子上学和进城办事使用,货车拉茶叶去卖,三轮摩托拉胶水,拖拉机拉化肥和农药上山比较实用,平时在山路上么,还是骑两轮摩托比较方便。”介绍完车辆的分工后,腮都笑着说,2020年她家单是茶叶一项收入就达到了90余万元。照目前春茶的收成,估计今年的收入只高不低。基诺山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落后的穷山沟了。

  

  艳阳下,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黄精种植基地热闹繁忙,党总支书记孔智觉带着十几个村民除草施肥、清理水沟。

  “雨季要来了,得抓紧时间把水沟整理好,不能让水淹没烂了根。”龙建新说,黄精是村里正在发展的致富增收新产业,已有327亩。今年,村里以党支部+合作社方式,继续引导独龙族群众扩大种植规模。

  而在孔当村,村民鲁朝生已连续几天钻在陡坡地,忙着补种草果苗。“能种的全种上,多一亩草果,日子就多一分保障。”

  不负春光感党恩,独龙族群众在一片片田野里用汗水播种小康生活的种子。

  今天的独龙江,草果、羊肚菌、重楼、独龙蜂、独龙牛、独龙鸡等特色产业遍地开花,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3503元增加到2020年的10166.5元。

  中午,完成独龙江公路塌方抢修,贡山县委常委、独龙江乡党委书记和文宝马不停蹄赶往县交通运输局。

  “独龙江乡脱贫了,但基础仍然薄弱,特别是独龙江公路,弯道多、路面窄,通畅条件差,抗灾能力弱。”和文宝说,乡里正积极争取申报独龙江公路改扩建工程,通畅出山路,做精特色生态产业,加快旅游业发展,让独龙族群众过上更美好更幸福的日子。

  持续深入的素质提升工程、技能培训,独龙族群众转变思想观念,种草果、羊肚菌,养蜜蜂、独龙鸡,开客栈、农家乐,做电商、当导游,生产方式多种多样,文体娱乐多姿多态,经济来源多渠道多样化,家家努力,户户争先,日子越过越美。

  

  竹篾楼里,火塘烧得正旺,铁锅里 “侠辣”滋滋有声,芳香扑鼻。

  “哦得得,哦得得,米里啊哦哦得得,甲里啊哦哦得得。”(怒族民歌,大意为非常想你、非常念你)。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150”客栈掌柜、省级非遗传承人郁伍林弹着达比亚(怒族乐器),唱起怒族民歌《哦得得》,跳起欢快的舞蹈。游客们围着火塘,喝着“侠辣”,听歌观舞,有的游客情不自禁跟着郁伍林唱歌起舞。

  这种被游客称为“火塘KTV”的民族文化表演,在老姆登村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老姆登被誉为云端上的村庄,怒语意为“人们喜欢来的地方”。因怒族风情浓郁,风景绝美,盛产雪山茶叶,成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打卡地。

  福贡县利用老姆登良好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完善基础设施,集中开展怒族民房改造,实施旅游接待服务培训,做好怒族传统文化挖掘保护工作,精心打造6000亩高山生态茶园,繁荣乡村旅游业。

  “村里人均耕地只有0.76亩,靠种地脱贫几乎是不可能的。”郁伍林说,国家扶持发展旅游业,扶到根上、帮到点上了,只有387户人家的村寨,现在有农家乐、客栈26家,每天接待游客上千人次,怒族群众家家住新房,户户有收入,日子越来越红火。

  夜幕低垂,老姆登琴声悠扬,歌声嘹亮。山路上,几辆旅游大巴驶入村口。

  

  阳光明媚,走进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莫窝村五组,一栋栋佤族特色安居房错落有致,串户路通到家门口,房前屋后用篱笆围起的小菜园里,各种时令蔬菜郁郁葱葱。村民们有的忙着采收成熟的果实,有的又忙着撒下新的蔬菜种子,一派惬意的田园生活景象。

  “现在我们不仅住上了好房子,有了宽敞的硬化道路,还安装了新路灯,在家旁边种花种菜让寨子更美更干净。”谈到现在的乡村生活,莫窝村五组佤族村民娜合拉一脸笑容。村庄的房屋、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面配套后,今年寨子里的村民们又利用自家的房前屋后、拆后闲置土地以及寨子里的零星空地,规划种植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小菜园,让新房新村更加美丽。

  让村寨更加宜居,西盟佤山还启动了农户旱厕改造工程、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全县已完成农村卫生户厕改建10511座。“现在生活好了,不仅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接通,连厕所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也有了着落,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村民娜合拉说,外出务工回乡的年轻人也都称赞村里的条件不比城里差。

  西盟县是典型的“直过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以前,很多群众还生活在茅草房、杈杈房和石棉瓦房中,当地坚持“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攻坚目标,开展安居扶贫、交通扶贫、产业扶贫、素质扶贫等精准扶贫举措,2018年率先在全国“直过民族”地区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四月,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九河乡金普村的山头绿意盎然,山羊在坡上悠闲吃草,正在放羊的金普村委会拉普村小组村民熊杰满脸笑意地望向山下,只见充满普米族特色的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子里,家家户户屋顶安装着太阳能热水器,通组入户公路干净整洁……

  “这些年来,党和政府真心帮扶我们普米族,给我们改建了房屋,硬化了村内道路,村子越来越美,日子越过越好。”熊杰一脸满意地说。

  今年57岁的熊杰告诉记者,虽然现在他成了村里的养羊大户,可在几年前他家却是村里最贫困的家庭之一。前些年由于母亲体弱多病,再加上3个孩子正在上学,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4年他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随后,在各级党委、政府,三峡集团和扶贫工作队员的帮扶下,他家盖起了新房子,修建了普米火塘,养起了黑山羊,种上了药材,加上他和妻子勤劳肯干,2016年家里顺利脱贫出列,2017年他家被评为云南省光荣脱贫户。

  金普村委会是玉龙县普米族群众聚居最多的一个村子,全村有355户125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13户436人,通过实施普米族整族帮扶和三峡集团的帮扶项目,2018年,金普村委会的1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如今,已经脱贫的金普普米族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仍在不懈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他们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实实在在地学习种植、养殖技术,增强致富本领,为自己铺就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阳春时节,记者走进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镇——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一幅美丽乡村图画跃然眼前。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民族群众脱贫攻坚奋战下,全乡实现历史飞跃。

  “我家开的农家乐,主打德昂族传统特色菜,生意不错。”德昂族村民赵腊退说。他三年前带着群众制作德昂族酸茶,供不应求,每年有10余万元的收入。去年,赵腊退带领村民们一起大量制作德昂族酸茶,按照每公斤最低价300元出售,给本村群众增加几十万元的收入,既挖掘、传承、宣传了本民族产品文化,又增加了村民及周边村民经济收入。

  “德昂族擅长种茶,被誉为‘古老的茶农’。”三台山乡乡长郭明华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安居工程、培育特色产业、 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六大工程,全州德昂族聚居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78元。

  三台山乡下辖4个村民委员会,3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共1797户7713人,其中德昂族人口4684人,占全乡人口的60.7%,占全国德昂族总人口的22%。全乡先后累计投入1.5亿元,发展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扶志、转移就业等,并通过特色村寨、传统民居保护、危旧房改造等建设项目实施,建盖具有德昂族风情的特色民居,群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唱着民族团结歌,生活日益美好。

  

  “阿昌族群众的幸福日子来了,家家建起新房,户户住上小洋房,村民的钱袋鼓了,精神面貌好了。”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党委书记梁昌才激动地说,阿昌族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了信心、充满了期待。

  “九保阿昌族乡是全国仅有的三个阿昌族乡之一,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村村基础设施改善、组组道路环境提升、户户有产业扶持、人人饮上了安全水。”梁昌才说,九保整乡推进整族帮扶投入资金2.3亿元,实施项目400余个,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4806元增加到2020年的10509元,全乡559户2120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

  “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户早村有264户1246人,其中阿昌族257户1177人,阿昌族人数占全村94.5%,在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大力帮扶下,全部脱贫。”户撒阿昌族乡乡长余强说。

  阿昌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启动以来,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以建设“幸福阿昌”为载体,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阿昌族聚居区全面实施“基础设施、民居保障、产业增收、综合推进”四大工程建设,项目覆盖陇川县、梁河县、芒市三个县(市)10个乡镇33个行政村311个村民小组,累计投入项目资金12.46亿元,组织实施帮扶项目2512个项目,实现阿昌族聚居区整乡、整村脱贫出列,“幸福阿昌”目标全面实现。

  

  蓝蓝的天,悠悠的云。边境线上景颇族聚居的陇川县陇把镇龙安村,清流迂回、绿树环绕,一幢幢颇具景颇族特色建筑风格的民居格调统一,处处赏心悦目。

  “感共产党的恩,享福了。”住进新家的孔南炯说,他原来是贫困户,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住进新居,过上了小康生活。

  “村庄美,环境好,来的人多了,开起的农家乐生意不错。”年过七旬的老人刘麻芝说,做梦也想不到会过上这么幸福的日子。

  龙安村党总支书记姚永留说,龙安村是景颇族聚居村,全村8个小组共2400多人,实施整族脱贫、精准脱贫后,村民种桑养蚕、养鱼,种植砂糖橘、黑木耳等,大力发展产业,人均收入早已破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寨。村里着手打造乡村旅游,创建精品村寨,做强龙安温泉、龙安水上娱乐城、龙安土砖驿站等旅游项目,推动示范村旅游产业发展,村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美。

  “长江三峡集团实施景颇族整族帮扶以来,共投入项目资金1180万元,实施了基础设施、民房建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等系列工程,村寨面貌焕然一新。”勐约乡广瓦村委会主任普腊诺感慨地说。长江三峡集团对全州5个县市35个乡镇的138个景颇族聚居行政村进行帮扶,项目区共有贫困人口19136户74096人通过项目帮扶直接受益,景颇族贫困人口受益36749人,通过帮扶景颇族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末的31.57%到2020年已降为“零”,实现景颇族整族脱贫目标。

  云南网记者 管毓树 杨富东 和茜 沈浩 李汉勇 李寿华 戴振华 李春林 吴沛钊 李建国

责任编辑:董翔宇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