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文娱 >> 正文
罗润红:别具匠心 坚守传承马鞍制作技艺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5日 22:06:31  来源: 云南网

马鞍

  罗润红,三十余年来,以自己的努力精心钻研马鞍创作。对于每件作品,他都别具匠心,精雕细琢,坚守和传承着马鞍制作技艺。

  “当时自己还小,十多岁的时候,我父亲在做着,我回家来,就会偶尔的跟他做一下,当时觉得好玩,出于好奇,就开始做马鞍子了。”家住通海县九龙街道三义社区的五组马家营的罗润红,今年52岁。家里祖祖辈辈都做马鞍,从1986年就开始跟着父亲做马鞍,到现在已经做了三十余年了,到他已是第五代了。

  起初做马鞍是因为觉得好玩,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罗润红对马鞍制作产生了兴趣,并开始潜心钻研。

罗润红制作马鞍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好马配好鞍”。在罗润红看来,这个“好”字首先是要合适,置于马背之上,能够跟马背高度契合,并且不会对马造成伤害,这就可以称得上是一副好鞍了。

  罗润红介绍,纯手工的木制鞍子,分为鞍壳和架子两部分。一副好鞍,要经过出毛料、画鞍脑线、解榫、剔龙口线、打眼、穿鞍板、装平水档等数十个步骤,工序繁杂、工艺要求较高。

  罗润红说,“要做一个好的马鞍子,从选料开始,就有相当严格的要求,要选用优质密度高的栎木来做。因为用栎木才能承受住这个重量。而且做马鞍子都是非常讲究一眼一榫,首先从鞍脑开始,一对鞍脑出了料子以后,画线,画了线就紧接着要打眼,打眼时必须手风要正,手风正了,眼才打得正。如果说手风歪了、偏了,那么眼就会往鞍脑的肚子上打通,打通之后,插起眼来就不饱满。”

  “木制的马鞍子,最精巧的地方便是它不用一钉一铆,只运用古老的榫卯工艺,可以承重数百斤却三五年不会散架,当然,这也是最考验鞍子师傅的地方。”罗润红说。

  20世纪80年代,通海高大乡以及团田、水塘等山区村寨,几乎每家每户都养骡马,马鞍子的市场极好。当时,马家营还有近40人做马鞍子,罗润红的父亲也是其中之一,罗润红家的马鞍子质量上乘,客人会专程牵马到家里购买。如今,只有罗润红一人还在继续坚守马鞍制作手艺。销售方式也已从过去的直接拿到市场售卖,变成了现在的手机微信联系、下单,并根据各地客户使用习惯和需求,改良制作不同的马鞍式样,主要销往红河州元阳县、金平县、河口县及曲靖市会泽县等地。

  “现在,我这里经常有客户等着要货,有时候客户催得相当紧。我下一步的打算就是,如果说再过两年,如果这些客户销量少了,我就转行,准备从大鞍子转了做小鞍子,比例把它缩小,缩小了给它做成工艺品。”面对未来,罗润红信心满满地筹划着。

  三十余年制作马鞍,伴随着罗润红精湛的技艺,一块块看似普通的木料,精雕细琢,变成了一副副好马鞍,融入了他对马鞍制作的深厚情感。三十余年风霜雨雪,手上的老茧磨了一层又一层,罗润红心中不舍马鞍这门手艺,诠释着工匠精神。

  “我自己理解的这个工匠精神还是和做人一样,严丝无缝,就是我们做这个马鞍子一眼一榫,你必须严丝无缝的插进去,才能给它有足够的承载力,如果说做了有缝隙,空着就不好,会松动。那样就减少它的使用寿命,现在我就是这种严丝无缝这种想法,这种精神来做马鞍。”罗润红说。

  云南网通讯员 冯夕霞 赵明波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王胤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