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苑热土·2020秋冬】壮族山歌:传承千年的天籁之音
点击标题下「云南政协报社」可快速关注
壮族山歌:传承千年的天籁之音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南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地区,其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已有2000多年的建县历史,有700多年的建城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广南是歌的海洋、舞的故乡,其民族融合的地域性,民族多样性、边疆区位独特性、文化多元性,成为山歌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壮族唱山歌的历史久远,至少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已经有了山歌。它是壮民族族群日常生活中的需要,是一种精神食粮,种类繁多,但凡在社会活动中所涉及到的问题,人们都可以随意编唱,往往都能意味深长和涵义深刻。广南壮族山歌,是壮家人生命中的太阳。壮族青年男女总是以唱歌为乐,以歌传情的“月下恋歌”和“情人小夜曲”,已成为“以歌为媒”的独特壮族风情。因歌而成婚,伴歌而成长,从歌里学习知识,用歌来交往,乃至在送葬歌中走向天堂。所以,壮族人的一生,都是沐浴在山歌的海洋里。对于壮人来说,没有山歌,就像生活没有了盐巴,就像世间没有了太阳。山歌,是壮族人民的精神纽带和民族魂!
在广南县坝美镇有一座很特别的坟墓,这里长眠着一个英年早逝的侬姓壮族女子。如今墓碑上的字迹已经斑驳难辨,不能传递详细的信息,当地壮民族称她“娘周”,意思是“女歌王”。据传说,清王朝最怕壮族聚众唱歌,怕壮家以歌惑众谋反。那时,广南县阿科的壮族三月三花街规模最大,流传至今的一句话,记录了当时的歌圩盛况:“晼金三岜崴 芢馨昘倒涝 ”(壮语),意为:每天参加唱歌的人,要吃掉三百头水牛。朝廷派来统治壮乡的流官,在花街着迷,忘了办公事。
近200年来,广南府和桂西的壮族人民,崇拜歌仙“娘周”。每年清明节,有上千人自备祭品,抬到“娘周”墓前进行祭祀。凡祭拜歌仙“娘周”求歌、求智慧的,大部分都有求必应。据说“娘周”传下来的歌有:少妇婚后怀孕,有古朴的安胎歌;怕流产,有神秘的保胎歌;婴儿出世,有祝福歌;小孩学说话,先教优美动听的儿歌;生活太平凡,教你语言风趣,出口成歌;谈情说爱,有深情依依的情歌;节庆酒宴,有激情洋溢的酒歌;为人祝寿,有福气歌;有人寿终,还有送葬歌等等。据说祭拜了歌仙“娘周”就能唱好歌。壮族地区的人民时刻怀念这位歌仙女杰,尊称她为壮族的“歌仙娅王”。
壮家人祖祖辈辈一直保留着用唱情歌来选择自己的意中人的方式。“勒少”(壮语意为“少女”)、“勒冒”(壮语意为“小伙子”)优美动听的情歌,就像壮家的米酒一样甜蜜惹人醉。唱山歌是滇桂壮民族文化圈的一个显著特征,主要有壮话称为“话诌”“话虽”和“虽条”三种,即“诗诌”“诗曲”和“唱歌”。此外尚有自由体的山歌,每首无定句,每句无定字,可长可短。对歌选偶是壮族青年“恋爱自由”的典型体现,每年的“歌圩”和“花街”,壮家青年就会三五成群,背着装满花糯米饭的竹箩,挎着绣花壮锦的挂包,佩戴银镯项链,撑起朵朵花伞,从十乡八里汇集到“歌圩”附近的田埂边、小河旁、树荫下放开歌喉,纵情对歌。在壮族民间,壮族姑娘来串寨子,可将头上戴的壮锦头帕赠给中意的小伙子珍藏,作为“爱情的信物”。两颗年轻的心,在“歌为媒”中紧紧地贴在一起。当歌到酣时,痴情的伙子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伸手抢下姑娘头上亲手织成的七彩壮锦头帕,同时,还深情地唱道:
一块头帕四方方,拿在手中轻飘飘;
可是因为情意重,头帕也像重千斤。
又唱:
妹家门前藕叶塘,扯张叶子哥遮凉;
莲藕断了丝还在,情意更比藕丝长。
八月十五是中秋,哥送饼子妹不收;
妹不收饼哥明白,文章就在饼子头。
哥在门前学鸡叫,妹在家中把手招;
妈问小妹整哪样?活路累了伸懒腰。
哥参小妹去做活,有话当面不好说;
等到收工吃晚饭,桌子底下脚勾脚。
妹家门前一棵槐,手扶槐树望哥来;
妈问小妹整哪样?我望槐花哪天开。
要想丢妹丢不开,哥是簸箕妹是筛;
哥是簸箕簸出去,妹是筛子筛拢来。
双双恋人,情意绵绵,有说不完的话,唱不尽的歌。可是月亮下山了,雄鸡报晓了。勒少勒冒只好暂时分手,相约在下个月月圆时,再到街上来相聚。这个风俗,自古如此,年年如是。承袭着壮族“山歌文化”和“民间歌谣”;承袭着壮族千百年来的传统和希望,从历史走到了今天!
经过比较,可以发现不论汉族山歌还是壮族的山歌都有起兴、比喻、借代、隐义等丰富的表达技法,把爱情的试探,男女之间的心灵感应抒发得既曲折婉转又淋漓尽致。壮族青年男女唱的情歌,大体分为会面、挑逗、试探、赞美、定情、相好、告别和送行等内容。这些情歌,曲调优美,唱词形象生动,感人肺腑。一首接一首,一调连一调,民族特色十分浓郁,既有“赋、比、兴”丰富手法,又能起承转合,比喻形象,设问巧妙,耐人寻味。姑娘看中小伙后,心中十分高兴,但又不好意思直接了当地说出口,于是采取曲折含蓄的方式,先从赞美男方生活的家乡和男方的人品开始,用歌赞美伙子勤劳、善良、帅气;小伙子对答的歌,也是以赞扬姑娘心灵手巧、贤慧美丽为内容。壮族男女青年的恋情,是建立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在劳动中播下爱情的种子,劳动催开爱情之花,恋歌则把爱情“诗化”。“诗化”的劳动与爱情,爱情与劳动一起获得丰收。爱情的幸福、劳动的喜悦,凝聚成美好的诗,编织成人生的七彩之梦……
广南山歌因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调子,因为受到南北路山歌的影响,具有特别丰富的形式,主要有南路山歌、中路山歌和北路山歌。中路壮族山歌在县城一带主要是以“哦哩囔”为衬词。这种山歌的音调欢快简洁,婉转缠绵,旋律较为平稳,起伏不大,是在广南壮族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山歌。而还有八宝一带的南路山歌,音调深沉,韵律悦耳。而北路山歌流行于者兔、者太、底圩一带,主要是女子唱的,音调舒缓悠长,优美流畅,装饰音不多。 如壮语唱:
校园育李桃(揽哈朵桃令)
雨润壮禾苗(揽祀亥花梅)
用心学本领(楞涝赛森乖)
男女尽才高(妈再米本赛)
中央好决策(网赛国呆利)
办学涌热潮(细笛办学校)
老少添智慧(涝借汕算乖)
男女文化高(巴鳃禅聪明)
埋头抓发展(聪明硕板利)
全民同富裕(懒懒米介更)
广南的壮族山歌虽然曲调各异,但是都同样优美动听,在歌词内容千变万化的同时,还保持了鲜明的音乐特色和艺术特色,受到了广大壮族人民的喜爱,其表现为:
一是内容善于变化。壮族山歌只要确定了题材,内容就可以随意编唱。比如表达男女情爱,不是像汉族那样通过比喻、双关等手法,集中表达爱慕之情,而是直接了当地以某个姑娘来到本寨为引子,如:“姑娘来我村,姑娘来我寨”为开端,一路唱去,然后才唱到对姑娘的爱慕之情。这种铺排的形式,能容纳的内容更多,语言像讲话一样平实,易编易唱,也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二是表达形式优美,善于用起兴的手法。壮族山歌很注意用起兴的手法。如“你菜和我撒,你话和我说”,意思是我们两人一起谈心里话。
三是多用整句。壮族山歌不讲对仗,一首歌的句子,有时也不限偶数,如八宝山歌就用5句或7句,但常常有意地动用整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个意思用两句唱出,只变换其中的个别词语;另一种是整句唱出,使表达的情感丰富强烈。
四是注意音韵。广南壮族山歌的歌词不需要逐句押韵,但比较注意音韵的和谐。有时韵词在整句中,有时韵词在最后一个音节,变化多端。一般前句是平声,后句就是仄声,或者前句是仄声,后句是平声。用这种语感,能使歌词念起来抑扬顿挫,入耳动听,韵律缠绵迂回。
如广南坝美壮族山歌队所唱的山歌,体现了“旋律优美动听,曲调高昂却充满无限的柔情;演唱时皆用小嗓,风格纤细平和”的特点。那一首首原汁原味,古朴生动,婉转悠扬的原生态歌曲,在不知不觉之中,就会把听者带到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壮家村寨,把思绪带入到壮乡“歌圩”歌山乐海之中。其原生态的风格浓郁的《花街恋歌》《远古的歌》《栽秧歌》,就是比较新颖的壮族歌曲。描绘了如诗如画的壮乡风情画卷,仿佛让人看到壮家竹楼上一缕炊烟在袅袅升起,犹如陶渊明笔下的田园诗。坝美山歌队“响把组合”与富宁“坡芽歌书组合”曾代表全省进京参加全国第十四届青歌赛,取得好成绩。在创作技法上,表达流畅而多情,淳朴而宁静的《栽秧歌》《远古的歌》《花街恋歌》3个节目,在第四届青歌赛文山赛区比赛中,获原生态组银奖;在第五届青歌赛昆明赛区比赛中,喜获金奖;2012年,这3个节目以近乎完美的表现,赢得了第六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湖北武当山赛区“多人组合组银奖”,2017年12月《赶花街》赴玉溪市聂耳大剧院代表文山州创新类声乐节目,参加“云南省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彩云奖”喜获金奖;在广阔的舞台上充分展示了广南浓厚的壮族文化风情。有人用“世外桃源的天籁之音”来形容广南壮族山歌,一点都不为过!
广南除了丰富的风土人情和取之不尽的民族歌舞外,还有积淀千年的民俗俚语、方言土话。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譬如广南儿歌就是广南山歌中的一朵奇葩。它对出生于广南县城的现代革命诗人柯仲平也影响不小。柯仲平是云南文化名人“三杰”之一。(诗人萧三把“国歌”曲作者聂耳、哲学家艾思奇、狂飙诗人柯仲平称为“云南三杰”)。他从小追求真理,早年参加革命多次入狱。受“五四”文化运动的影响,投身共产党领导的文化革命事业。他参加过“左联”的“创造社”。是“街头诗”“枪杆诗”的创造者,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大众化、革命化,在抗日战争中唤醒人民大众,抵御外侮,获得毛泽东主席的好评嘉奖。
广南壮族山歌,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其内涵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壮族人民是伴歌而生,踏歌而逝的民族,因为有稻作文化的依靠,有奇山秀水的滋养,壮家人亮丽的歌喉才能唱出如此动情的歌声,他们古朴的手巾舞,才能跳得如此激情奔放。
同时,广南的群众普遍崇拜地母,传承着地母文化,至今还在供奉地母神像,传诵《地母真经》,使广南成为教化民众的圣地之一;其通过“山歌”和“洞经”腔调的融合唱颂,使经教传诵蔚然成风,也使得《地母真经》向外流传,直至京城,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颗瑰宝。
“唱娅王、拜歌仙”亦是壮、傣、老、泰民族群体间,友好往来的感情基础和加强联系的重要桥梁。所以壮族山歌的传统文化和传承是维系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推进边疆团结稳定和繁荣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故而,滇桂壮民族文化圈的发展,要以传承“那”文化的神秘、“竜”文化的生态以及句町、地母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底蕴为出发点;以天籁山歌、壮乡礼乐,赶花街、接皇姑、手巾舞、铜鼓舞、弄娅歪、唱沙戏、阿科祭拜歌仙坟、唱娅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文资源和谐发展为切入点,以树立风景秀丽、文化繁荣的珠江源新形象为落脚点,着力拓展其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
因此,广南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用高度的集体智慧创作出的山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瑰宝。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这种艺术形式,使民族之花更加光彩照人、绚丽多彩。
编辑:吴菀溶
审稿:张莹莹
终审:吕金平
云南政协报投稿邮箱
基层政协稿件请投邮箱:ynzxbgdzx@163.com
公、检、法、行政司法相关稿件请投邮箱:ynzxbfzyn@163.com
文史、文学、鉴赏等副刊类稿件请投邮箱:ynzxbrwyn@163.com
新媒体部投稿邮箱:ynzxbxmtb@163.co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