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百年老铁路重获新机——挖掘滇越铁路“人字桥”旅游潜力
老明信片上屏边县内的滇越铁路腊哈地车站
五家寨铁路桥今貌 易晖 摄
滇越铁路五家寨铁路桥,亦称“人字桥”,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和平乡五家寨四岔河大峡谷波度箐站与倮姑站之间,始建于1907年,由法国巴底纽勒工程建筑公司的工程师保罗·波登根据应用力学原理设计,并由其公司承建,是滇越铁路上横跨悬崖峭壁间的一座纯钢结构大桥。在建桥过程中,中国筑路工人死亡800多人,当时法国报纸称中国工人在人字桥上的施工是“死亡之上的舞蹈”。该桥是滇越铁路的标志性工程,也是研究滇越铁路及中国近代桥梁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被列入《世界名桥史》,1998年被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近年来,“人字桥”周边已修建了一些观景设施,国内外观光者逐渐增多。在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云南旅游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人字桥”景区还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可以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搭建中外交流平台。
设立历史文化展示区
五家寨“人字桥”景区内已有小型停车场,有吃住一体的农家乐,桥下有木结构栈道和观景台,有山路可达山腰的铁路,并可从隧道口进入“人字桥”。虽然在高铁时代,云南各地建了许多巨型大桥,相比之下,“人字桥”仿佛小品,但它巧夺天工的设计仍充满工业遗产之美,吸引着各地游客。
每到假日,便有不少游客在“人字桥”景区爬山、观光。但遗憾的是,除了在桥头一块石碑上刻有关于这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简介外,周围看不到比较全面的相关史料展示。虽然许多游客通过百度搜索就可以获得关于滇越铁路和“人字桥”的大量信息,但作为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图文介绍应该尽可能详细一点,以方便当地群众和中外游客了解滇越铁路历史。
前段时间,曾举办过“光影有形情怀无限——滇越铁路老照片展”主题展览,反响很好,展出的上百幅黑白老照片再现了滇越铁路发展的曲折历程。如果在这个基础上,与屏边县和平乡五家寨合作,在“人字桥”下建设一个对外开放的多功能小型展厅,既可以长期陈列滇越铁路老照片及相关资料,又可以作为村党支部及村委会的文化活动场所。
1910年,滇越铁路南段(越南段)和北段(滇段)历经9年修筑得以贯通。它不仅是云南历史上第一条铁路,也是我国第一条国际铁路,它给近代云南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变化,云南近代工业和对外贸易与其紧密相连。1936年,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全线贯通。新中国建立后,贵昆铁路于1966年3月建成通车,从此,云南铁路与全国铁路联网,结束了云南“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的历史。不久,成昆铁路于1970年7月建成通车,使云南又增加了一条出省通道。1972年和1985年,云南分别将准轨和米轨铁路蒸汽机车全部改换为内燃机车,使云南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牵引动力内燃化的省份。2016年12月,沪昆高铁开通,云南铁路迎来高铁时代……如今,云南铁路的技术水平已经远远超越了百年前的滇越铁路,但我们不能忘记“来时路”,仍然可以让滇越铁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新的作用。
法国著名的威敖钢结构大桥与云南省屏边县的滇越铁路“人字桥”出自同一设计师之手,可谓“铁哥们桥”,它们都历经百年仍在正常使用。随着屏边县与威敖大桥所在的塔努斯市结为友好城市,相信今后云南与法国各界的交流合作会通过新的“人字桥”不断深化,共同创造新的业绩。如果在“人字桥”建一个多功能小型展厅,将可以作为一个对外交流的平台,让人们在此回顾云南铁路建设沧桑巨变,展望云南铁路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发展新格局,从而了解历史,感知现实,展望未来。
整合湾塘至五家寨旅游资源
湾塘乡是从屏边到五家寨的必经之地,自然资源丰畗,清澈的南溪河奔腾而过,河谷地带土地湿润,山间遍布热带水果,是“头顶香蕉、脚踩菠萝”的好地方。一些农户在香蕉林里散养土鸡,开办农家乐,对城里游客很有吸引力。
从昆明到“人字桥”有多种交通方式可以选择,除了自驾,还可以坐汽车班车或火车,先从昆明到屏边,再从屏边坐小巴士到湾塘乡,然后从湾塘乡租摩托车或其他车辆到五家寨。当然也可以带一辆可折叠自行车坐汽车班车,到达湾塘乡后骑自行车去五家寨,免除租车的不便(这里能否租到车还得碰运气)。对于健步达人而言,也可以在到达湾塘后,步行到五家寨,可以沿公路或山中小路到达铁路后,再到达“人字桥”。
近年来,滇越铁路旅游渐热,旅游团队已组织了多次从湾塘徒步铁路经过“人字桥”的活动。对于许多游客来说,湾塘与五家寨是关联度很高的旅游路线,用脚步丈量滇越铁路及“人字桥”,比乘车直达目的地更多了一些“慢旅游”“深度游”的乐趣。
可以充分利用湾塘至五家寨一线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资源,引导群众投入铁路旅游,广开创收门路,比如可在香蕉林中开办特色农家乐,在街道上开办租车服务点等,让湾塘到五家寨的吃、住、行等基础设施尽快提升,以更好满足旅游需求。
探索“货运+客运”
目前在“人字桥”下,偶尔可见往来的火车货车,却不见客车。近年来,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开远车务段,积极做好常规跨境运输及出口化肥引流上线工作,不断扩充货源品类及覆盖面,实现中越米轨国际联运的提质增量。
虽然云南已进入高铁时代,泛亚铁路东线国内段昆玉河准轨铁路在数年前也实现通车运营,但有着上百年历史的中越米轨铁路依然“老当益壮”。在越南,米轨仍是客货运输的主要通道,云南省企业出口的一些产品,如果依托稳定运行的米轨中越国际联运列车,比起通过汽车运输至广西凭祥港再海运的方式能够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如果满载着进口物资的列车从海防驶向开远,可以给铁路沿线地区带来许多便利,实现商贸互利共赢。
然而,要让米轨沿线重新焕发生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滇越铁路研究会不久前在建水县举行的年会上,与会专家认为除了增加运力外,还应进一步开发米轨铁路旅游资源,发挥米轨“慢”的优势。
滇越铁路的慢火车虽慢,但对于沿途低收入民众来说,不仅是出行最便捷的交通选择,更是农产品销售的重要载具。沿途村民可以乘它将山里的土特产带出去销售,或从远方城镇买回生活必需品。便宜的票价降低了物流成本,增加了村民和外面世界接触的机会。如果将绿皮慢火车全部停运,会使沿线村民出行不便,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绿皮慢火车其实是助力精准扶贫、担当高质量发展责任的“快车”。
在许多旅行者眼中,慢火车并非效益低下的代名词,而是深度游的“佳配”。乘动车、高铁出行虽然快捷,但一般只能停靠大站,而且窗外的美景一晃而过。在绿皮慢火车上,则更能享受诗意与温情。
几年前,滇越铁路已恢复了中国开远到越南海防的货运,在此基础上不妨可考虑增挂客运车厢,以满足一些群体乘米轨火车沿途体验的需求,同时可为滇越铁路沿线村民出行和增收提供更多路径,并让沿线的法式车站、路桥、集市等历史文化遗迹更好地融入旅游产业。
滇越铁路在云南高原运行的长度、规模及沿途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在世界米轨铁路中首屈一指。让这条老铁路在运营中得到完善保护和“重生”,继续为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是非常必要的。(易晖:云南日报理论评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