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时政 >> 正文
多民族、一家人、好日子!云南书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6日 08:15:00  来源: 新华社

  原标题:多民族、一家人、好日子!云南书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手足相亲、团结包容、共奔小康,书写着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篇章。

  杨峥 摄

  “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供销社主任李勇2017年11月主动请战,到福贡县驻村帮扶。他走村入户,在与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中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落地见效。如今他回到原工作岗位,几乎每天都会接到群众电话,“李大哥,谢谢你的帮助,我们舍不得你,常回来看看”。一句句质朴的语言,证明群众心里有了他。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搞好民族团结和脱贫攻坚工作,要与各族群众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同向发力。”李勇说。

  “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不抓民族工作的领导干部不称职,抓不好民族工作的领导干部也不称职”……这是记者在云南采访时听各级领导干部经常说的两句话。

  云南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

  “做好民族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责任。”云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李四明说,云南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并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各级党委重要议事日程,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党的基础性战略性事业抓紧抓好。

  彩云之南,民族工作全面扎实有序推进。目前,全省有6个州(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市),59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10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数量居全国前列。

  李爱梅 摄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在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立于1951年的民族团结誓词碑栉风沐雨,上面铭刻的碑文至今字迹清晰,下面还刻有当时云南普洱专区多位民族代表在剽牛、喝咒水立誓后,用汉语、傣语、拉祜语写下的签名。

  石碑无言,誓词作证。

  就像民族团结誓词碑上写的那样,云南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交往交流交融,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海镇曼赛龙和曼赛回是两个连在一起的傣族和回族村寨,过去两个村寨因信仰和风俗习惯不同,时常发生矛盾。

  近年来,勐海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岩光先后多次带领工作组到两个村寨找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座谈,仔细询问两个村寨产生矛盾隔阂的原因,认真倾听两个村寨群众的心声、诉求,并一一给予协调解决。在节假日,岩光还带领党员干部职工参与两个村寨的民俗活动,渐渐地增进了两个村寨之间的沟通,消除了两个村寨群众之间的心理隔阂。如今两个村寨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成为当地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典范。

  岩光说:“虽然信仰不同、习俗不同,但民族一家亲的共同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如今,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无论中秋、除夕还是火把节、泼水节、藏历新年、古尔邦节等等,云南各族群众共同欢庆、互相来往的场景随处可见。

  李爱梅 摄

  “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

  “三区三州”之一的怒江州是云南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截至2019年末,怒江州累计脱贫22.3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最高时的56.24%下降到10.09%。但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全省剩余的9个未脱贫县中,怒江州就占了3个。

  易地搬迁是怒江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招。怒江州派出由1006名党员干部组建的15支“背包队”,入户80个未摘帽贫困村,进行易地搬迁动员。

  37岁的李小波原来家住地处高黎贡山半山腰的福贡县托坪村。过去采取“陡坡耕种”方式收成很低,经常挨饿。2019年春节前,他听从了“背包队”的劝导,和村里160余户一起搬进了怒江边的安居房。他自己被选聘为护林员,妻子则在扶贫车间务工。

  在怒江,像李小波一样搬迁下山、拥抱现代生活的贫困群众有10万人。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各民族互帮互助,关系情感得到巩固升华。

  怒江是一个缩影。云南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扶贫开发双融合、双促进,使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截至2019年底,云南民族自治地方贫困人口减少到16.5万人。2015年—2019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告别千年贫困,奔向全面小康,云南各民族乘时代东风、扬奋斗之帆,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字强)

 

责任编辑:吴珺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