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时政 >> 正文
光明日报整版聚焦云南!绿色三张牌撬动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3日 10:53:00  来源: 云南发布

  原标题:光明日报整版聚焦云南!绿色三张牌撬动高质量发展 

 
核心速读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季度,全国用电量同比下降6.5%。在水电铝材、水电硅材新增项目投产拉动下,云南省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上涨5.8%,居全国首位

  ● 云南通过实施有力措施来加快打造“绿色食品牌”,全省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1%,2019年,茶、咖啡种植获得“三品一标”认证面积占42.04%,有机茶认证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咖啡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值最高、品质最优的主产区

  ●云南成功申报丽江等12家单位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功创建3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4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2019年云南旅游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00亿以上

7月23日

《光明日报》第五版

整版关注云南

和小布一起来看↓↓↓

  新时代 新实践·育新机开新局

  云南有灿若星河的民族文化,39.4万平方公里三迤大地,拥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和世界花园的桂冠。今天,云南如何发挥优势,把身边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云南4800万人民共同的考题、共同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在云南调研考察时强调,云南要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省情、发挥优势,坚持绿色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让绿色成为云南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关键词:绿色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 全域旅游

  因地制宜发掘绿色能源

  云岭大地峰峦叠嶂,江河纵横,处处有清洁能源。云南绿色能源资源丰富,水能经济可开发量居全国第2位,年接收太阳能能量居全国第8位;生物质能原料种质居全国之首;温泉总数居全国之首,天然放热量全国第2位……

  近年来,云南重点打造“绿色能源牌”,一批大型水电工程启动或建成发电,绿色铝创新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投产,绿色铝材、绿色硅材等产业快速发展,省内用电量占比提升到52.3%,工业用电量增长5.8%。

乌东德水电站大坝工程全线贯通 许健 摄

  6月29日上午11点30分,金沙江下游水电规划四个梯级电站中的第一个电站——乌东德水电站正式投产发电。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乌东德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有序推进金沙江水能资源开发”。乌东德水电站装机规模为中国第四、世界第七,总装机容量102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389.1亿千瓦时。乌东德水电站工程建设部主任杨宗立激动地说:“我们要努力把电站打造成精品工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更好地造福金沙江两岸人民!”

  据云南省能源局综合处处长徐云亮介绍,云南绿色能源达到了“七个全国第一、五个世界一流、一个100%”,即全省电力装机9500万千瓦,其中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装机7992万千瓦,占比84.1%;清洁能源交易占比、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均居全国第一位,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全省推广使用国VI(B)标准车用汽油、国VI标准车用柴油,油品质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云南是全国第一家“西电东送”省份,其发展速度也居全国第一位;“西电东送”送电量累计突破10000亿千瓦时,100%为清洁电力,相当于减排8.25亿吨二氧化碳、148.5万吨粉尘。云南绿色能源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云南水电资源虽然丰富,但存在水电丰多枯少的结构性矛盾、省内电力需求相对不足等问题。2014年以来累计弃水超过1100亿千瓦时。为突破水电困局,解决弃水问题,云南加快发展水电铝材一体化、水电硅材一体化产业。“项目全部落地后,将使云南成为全国最大的电解铝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基地,云南弃水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国家西电东送战略将进一步健康发展。”云南省能源局调研员李加荣说。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季度,全国用电量同比下降6.5%。在水电铝材、水电硅材新增项目投产拉动下,云南省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上涨5.8%,居全国首位。全省发电量同比增长超过一倍,有力对冲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省经济的影响。

  就地取材打造绿色食品

  云南气候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23.8摄氏度,日照充足,所以能成为植物王国。四季都能种菜、开花、结果,为云南打造“绿色食品牌”创造了天然条件。

抚仙湖水质持续保持湖泊Ⅰ类标准

  在玉溪澄江市龙街街道朱家村周围,是壮观的2000亩蓝莓种植基地,一排排整齐的蓝莓树郁郁葱葱,10多位戴着遮阳帽的女员工正在清除杂草。

  “我们无公害种植蓝莓,不用除草农药,全部是人工除草,在蓝莓开花之后直到果子采摘完,都不施任何农药和化肥,确保我们种的蓝莓是生态绿色食品。”云蓝蓝莓公司片区项目负责人保垒对记者说。蓝莓边矗立的一个个形似马灯的灭虫灯,灯里睡满了飞蛾。“我们用这些灭虫灯,物理杀虫。”保垒十分自豪。

  “澄江的水质好、土壤好、空气好,没有污染,所以这里的蓝莓个头大味道甜,亩产量1.5吨,在全国算比较高的!”保垒禁不住赞叹。云蓝蓝莓公司在澄江建设蓝莓示范种植基地4700余亩,初步建成全国最大的早熟蓝莓种植基地,打造出“佳品云蓝”蓝莓品牌,获得绿色食品证书。

  云南不仅水果四季飘香,蔬菜也独领风骚。

  “我们原来在广东种菜只能种半年,云南气候好,在寻甸我们可以全年种菜,一年可以收获6次,目前这里已经是全国较大的西餐蔬菜种植基地。”昆明市寻甸县福邦农业公司董事长黎英强介绍说。福邦公司扎根于寻甸县鸡街镇种植西餐蔬菜,流转土地2100余亩,建设温室生产大棚2040亩,种植30多个西餐蔬菜品种,产品销往香港、广州、上海等地,每年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带动当地613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增收290万元。

  近两年来,云南通过发展八大绿色产业,积极打造“绿色食品牌”。2019年,云南茶叶面积676万亩,茶叶面积、产量均占全国第二位;全省花卉面积175.7亩,蔬菜种植面积1789万亩,水果种植面积在全国居第6位,核桃面积4300万亩,澳洲坚果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5%;云南还是中国最大的咖啡种植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肉牛存栏量居全国第二位。

普洱打造生态茶园 

  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绿色食品处副处长张小喆介绍,云南通过实施有力措施来加快打造“绿色食品牌”;全省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1%;注册了“绿色食品牌”LOGO,连续举办“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评选活动;2019年全省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3户;2019年,全省出口农产品331.2亿元,农产品出口连续多年稳居西部省区第一,通过阿里平台销售额超过65亿元;建成运营茶叶、花卉、咖啡等6个云南特色大宗商品国际现货交易中心。

  在普洱茶的故乡普洱市,建立普洱茶追溯体系,实施生态茶园、生态咖啡园改造,全面提升茶叶、咖啡等产品品质。2019年,茶、咖啡种植获得“三品一标”认证面积占42.04%,有机茶认证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咖啡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值最高、品质最优的主产区。

  全域旅游瞄准“健康生活”

  云南省认真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的行动中,针对旅游市场失范问题,出台严格的22条措施,全面整治全省旅游市场秩序;启动建设大滇西旅游环线,深入推进“整治乱象、智慧旅游、提升品质”旅游革命三部曲;“一部手机游云南”重构了智慧旅游、全域旅游新生态,2019年旅游总收入突破1.1万亿元。

  
抚仙湖打造综合产业集群

  “抚仙湖太美了!每年夏天我们一群老年人都相约着来抚仙湖边禄充租一栋小旅馆,住上两个月。”一位从重庆来抚仙湖度假的老人告诉记者。禄充原来只是澄江县抚仙湖西岸一个小渔村,政府、企业等投资把小渔村建成一个国家4A级景区,惠及全村1865人。2019年,景区旅游年总收入达2亿元。禄充景区环保累计投入近1.2亿元,通过实施“退人退田退房还湖”更好地保护了抚仙湖生态环境,吸引了更多的省内外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抚仙湖畔的旅游热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例证,也是云南打造全域旅游的缩影。

  “云南只有一个景区,这个景区就叫云南。这是云南全域旅游的新理念。”云南省文旅厅资源开发处副处长许可说。云南成功申报丽江等12家单位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功创建3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4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2019年云南旅游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00亿以上,大项目带动了大发展。

  
云海中的普洱景迈山傣族古寨

  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云南旅游业受疫情冲击很大。5月9日,云南省出台《支持文旅产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加快转型发展若干措施》。“实行政府指导价的A级以上旅游景区,年内门票价格一律优惠50%。对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队并通过‘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购票的,景区门票全免……”这一系列优惠措施增强了云南文旅企业的信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2020年5月10日,云南省省长阮成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后几个月,云南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要取得更大突破,筹集100亿元高标准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全面提升云南名品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配方颗粒为代表的现代中药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县城、康养小镇、特色小镇,让云南成为创新创业、休闲度假的聚集地。

 

做大“一棵菜” 扮靓古渔村

  绿色是大理苍山洱海的发展底色。近年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倾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绿色能源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这绿色三张牌,引领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日,在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弥渡育苗基地,公司员工任丽萍和五个同事正忙着育茄子苗。“每盘128苗,每人一天可以育苗100多盘。”任丽萍干劲儿十足。

  “弥渡没有工业污染,光照、温度、土地和劳动力等优势,是发展蔬菜产业的黄金之地。”大理耘飞农业科技公司董事长李树春这样说。2012年11月,来自山东寿光的李树春路过大理弥渡县,这里的好环境让他印象深刻。2013年3月,李树春在这里投资320多万元,第一个76亩高标准设施蔬菜基地正式开工建设,当年建成。

  “他种下了一粒‘种子’,长出的果实是弥渡高标准、规模化、效益化的新路子。”弥渡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潘志华介绍,在李树春的引领下,以“蔬菜王国”著称的弥渡在蔬菜产业发展中实现了“换挡升级”,曾经的“小、散、弱”局面一去不复返,真正做强做大了“一棵菜”产业,带动4.6万农户种植蔬菜22.4万亩,产值23.3亿元。

  弥渡的“一棵菜”只是大理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大理州以构建云南绿色农产品和食品区域中心为定位,着力打造滇西绿色农产品聚集中心、绿色农产品产业加工流通中心、绿色农产品重大产业基地及品牌中心、绿色农产品对外辐射中心。”大理州农业农村局原产业办主任张茂云介绍,大理重点推进核桃、蔬菜(含食用菌)、水果、乳业及肉牛、生猪、中药材6个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农产品和食品加工营销为龙头,以打造“洱海绿色食品牌”为重点,努力把洱海流域建设成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区。

大理双廊镇

  近日,记者深入大理州大理市伙山村拜访居住在双廊的艺术家沈见华。12年前,沈见华一家从上海迁到了山清水秀的小渔村双廊,成立“双廊白族农民画社”,培养了王秉秀、张培秀、赵新莲等双廊最早的一批农民画家。5年前,沈见华把他的家连同双廊白族农民画社一起搬到了伙山村。导演张扬以沈见华和农民画家们的生活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纪录电影《火山》,已在2019年农民画家珠海画展开幕式上首映。

  大理市双廊镇这个“洱海边千年古渔村”特色旅游小镇正在释放出独特的魅力。大理市在古镇核心区实施创4A景区各项措施,通过盘活山区资源吸引游客上山体验乡村旅游,推动山区劳动力下山务工;引入优质龙头企业上山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帮助山区农产品下山销售拓宽产品销路;引导艺术家上山落户创作,带动山区群众制作艺术品下山出售,形成了“游客”“老板”“艺术家”三上山,“劳动力”“农产品”“艺术品”三下山的良好格局,走出一条山下旅游带动山上产业发展、山上扶贫拓展山下旅游经济的绿色发展之路。

  目前,大理州确立了“全力把大理打造成全国知名的高端医疗健康园、医药产业科技园、养生度假后花园、康体养老幸福园、体育健身娱乐园、文化旅游伊甸园”的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发展目标,努力将大理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特色文化、民俗风情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大理州打造成为“宜医、宜养、宜健、宜游”的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

  番兴明很忙,作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玉米科学家,他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野外玉米地里度过。7月15日,他到海南省中国热带作物科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在机场候机时,他匆匆向记者讲述了他与玉米30多年的情缘。

  番兴明现任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30多年来潜心于玉米遗传育种研究。

  为什么对玉米情有独钟?“有个偶然的机缘。1988年,我去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学习培训。墨西哥是玉米的起源地,玉米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但是我国推广的玉米种子颗粒不大,产量不高。如何利用国外优良品种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产量?从墨西哥回来后我就决心研究玉米。”番兴明回忆说。

  番兴明表示,中国是世界上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全国种植约6.3亿亩,云南有3000多万亩。但我国玉米种植只集中在少数几个品种上,一旦品种发生了问题,就可能导致大规模毁灭性的灾害,对于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活将会造成极大的影响。为了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风险问题,他和团队去往世界各地考察调研,从南美洲国家、墨西哥、印度引进了一大批种子,并利用云南地理优势,加以驯化改良,推广种植。

  多年来,番兴明团队利用选育的热带、亚热带种质培育的优质高产玉米杂交种累计推广应用1.14亿亩,新增产值137.5亿元;建立了玉米品质改良分子育种关键技术,解决了国内优质蛋白玉米软质或半硬质胚乳、抗病性差的重大问题;建立了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创新体系,大规模创制抗病优质玉米种质,有效拓宽了我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建立了玉米多抗育种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云南省玉米生产上面临的灰斑病大面积暴发的重大技术难题。这些成果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助推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成果说明,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我们培育的玉米品种绿色环保、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不需要打农药,不需要使用太多肥料,符合绿色食品要求,为千万农民朋友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番兴明很自信。

  最近,云南省举行2019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番兴明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他发表获奖感言说:“我作为长期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的工作人员,科研方向与‘绿色三张牌’中的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紧密相关,我将带领团队把我们的专长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结合起来,聚焦绿色农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我出生于云南,对云南的青山绿水有着特殊感情,我将用毕生精力回报养育我的这片土地及家乡父老。”番兴明动情地说。对于这次获得的300万元奖金,他希望用于为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完善在西双版纳基地的科研设施,让科技人员不用再住在工棚里。(
撰文 张勇 摄影 黄喆春 许健 部分

责任编辑:邓蕊丹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