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是怒江大峡谷最热闹的季节。美丽公路上人们熙来攘往,独龙江畔草果芬芳,高山村寨瓜果飘香,扶贫车间笑声朗朗,边境山村红旗飘扬。55万怒江各族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信心,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齐心协力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
喜迁新居断穷根
清晨,成功动员一户搬迁群众到外地务工后,泸水市古登乡念坪村党支部副书记恒化波急急忙忙赶往另外一家搬迁农户家里,宣传外出务工政策。
“搬下山来,只是脱贫的第一步。改变思想,改变生活方式,未来的日子才有奔头,才有希望。”恒化波说。
念坪,怒江畔的悬崖村寨。这里四面都是一眼望不到底的高山悬崖,基本没有一块平地。村民辛辛苦苦在陡峭的山地上种包谷,但一年到头连解决温饱都成问题。
今年,念坪村176户农户搬迁了113户,最边远、穷困的俄夺各村民小组整组搬迁。搬到马俄河安置点(社区)后,大家到夜校进行技能技术培训,到老家山上种植核桃、草果,外出务工赚钱,过上了与在山上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让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贫困群众搬离大山,进城入镇,挪穷窝、断穷根,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脱贫攻坚的现实选择。
怒江州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宣传动员10项要求、规范化建设18条标准、城镇化集中安置后续发展保障20 条措施、工程质量安全25条保障措施等系列政策措施,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挂联单位干部职工和驻村工作队、背包工作队进村入户宣传动员,组织贫困群众到县城、集镇、边境一线集中安置,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抓实就业——对45岁以下劳动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动员外出务工,每年转移搬迁劳动力不少于2万名;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让在45岁至60岁的劳动力中符合条件的,转为生态护林员、河道管理员、地质灾害监测员、城市保洁员、小区管理员等;办好扶贫车间,扎实开展“治伤疤、保生态、防返贫”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成果行动,确保部分易地搬迁后无力外出务工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抓实产业——大力发展绿色香料产业、乡村旅游等,通过发展产业带动搬迁群众务工就业;引导搬迁群众经营好迁出地的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促进土地流转经营,组建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对原迁出地的核桃、草果、花椒等产业,实行规模化集中经营进行分红,让搬迁群众获得收益,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十三五”期间,怒江州共规划建设75个集中安置点,搬迁10211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5859人,同步搬迁6255人。截至今年5月底,怒江州有10.2万名贫困群众搬离大山,进城入镇,筑梦新家园。
攻克最后的堡垒
绵绵细雨中,在福贡县石月亮乡利沙底村委会害批底村民小组的山坡上,驻村工作队与村民正冒雨栽种花椒。
在今年4月下旬的百日攻坚战大走访大排查中,工作队发现害批底村民小组脱贫产业还很薄弱,就按照群众意愿,组织村民在陡坡地带种植花椒。
“现在,我们脱贫靠草果,今后致富靠花椒。大家对未来的生活更有盼头了。”害批底村民小组组长友阿才说,政府扶贫工作做得很细致,对群众的生活和收入都想得很全面。
“脱贫攻坚有主心骨,群众致富就有希望。”今年,针对脱贫攻坚的短板弱项,怒江州全员下沉,重拳出击,发起总攻,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
2月20日,怒江州打响“百日歼灭战”,紧紧围绕80个贫困村、1.13万户、4.43万名贫困人口,紧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存在的突出问题,聚焦重点、挂牌督战,打好贫困村退出歼灭战。
4月20日至4月30日,针对脱贫攻坚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进行大走访大排查,共排查发现问题36382个,及时整改销号22979个。
6月,启动脱贫攻坚“百日提升行动”,上万名干部进村入户、帮扶到人。开展整改质量、脱贫质量、产业发展、就业稳岗、数据质量、人居环境、后续巩固、群众认可度“八个提升”行动,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怒江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怒江美丽公路通车运行,保泸高速年底通车,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山涧密林,草果郁葱,花椒芬芳……
今天的怒江,青山叠翠,怒水欢歌,繁华初显,生机勃发。
感恩奋进奔小康
傍晚,从抢修塌方公路现场回家,匆匆扒了一碗饭后,独龙江乡巴坡村委会党总支书记王世荣赶往村委会,召集村民小组长,商量草果生产路抢修事项。
独龙江暴雨灾害发生以来,王世荣每天奋战在抗灾救灾一线。安全转移、安置了45位巴坡小学师生及200余名群众,带领群众抢挖塌方公路,搭建简易木桥。
“争取用四五天时间,把受损的生产路抢修好,方便群众管理好草果。不要什么都要等国家来救济帮扶,我们自己能干好的事,就得自己干。”王世荣的话,得到村民小组长们的响应。
脱贫攻坚战中,怒江州持续不断开展感恩教育,进一步坚定边疆人民心向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办好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农民夜校,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抓好脱贫能手、乡村能人培养,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6月6日,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12名务工人员乘坐飞机前往珠海务工。“窝在家里等国家帮扶,一辈子也富不了。”44岁的搬迁户和飞术说,妻子在扶贫车间打工,一家人生活费有了着落。自己到珠海务工,一个月有4000多元,苦干几年,家底厚实了,两个娃娃读书的钱就不用愁了。
兰坪飞机场通航,100多万亩草果丰收,10余万贫困群众迁入新居……如今的怒江大峡谷,脱贫致富的根基更扎实了。峡谷大地,跨越发展的鼓点激越,总攻胜利的号角嘹亮,55万各族人民正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万众一心,感恩奋进,唱着歌儿奔小康。
更多新闻:
甜蜜事业托起致富梦
雨后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阳光明媚,万木葱郁。
茨开镇丹珠村委会打所村民小组约哈斯李中蜂养殖基地里,分散摆放着100多个木制蜂箱,轻盈的蜜蜂成群结队,进进出出,采花酿蜜。
合作社理事长李春平和社员们头戴防蜇帽和手套,在蜂场里忙前忙后。“夏季中午气温较高,我们给蜂箱通风,帮助蜂群降温散热,对提高蜂群采蜜的积极性很有好处。”李春平说,打所生态环境好,植被覆盖率高,到处是草果、灌木丛,有得天独厚的养蜂条件。
两年前,李春平在养蜂专家指导下,在村里搞起了中华蜂养殖,并成立专业合作社,建成4个标准蜂场,养殖中华蜂497箱,仅一年的蜂蜜收入就达20多万元。“今年,我们计划新建标准中蜂蜂场16个,争取最终建成100个标准蜂场,蜂蜜产量可达3.5万多公斤。带动更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同致富。”李春平说。
捧当乡闪当村吉木登村民小组养蜂培训点,珠海市派驻养蜂技术人员正在给村民教授养蜂管理技术。去年,珠海市向怒江州派驻了100多名珠海养蜂人,培训了2000多名怒江养蜂人。
2019年,珠海市投入帮扶资金3000多万元,向怒江187个养殖点赠送1.8万余箱蜜蜂,开展科学驯化养蜂技术培训,并由珠海市何伯公司以保底价收购,怒江州很多山区贫困群众依靠养蜂,收入倍增,迈上脱贫致富路。
“我们鲁掌镇山谷中,到处都是花,蜜源充足,蜂蜜质量好,销路不用愁。”泸水市鲁掌镇中蜂养殖专业户密建辉说,这几年,他驯化、培育了野生中华蜂140余箱,还种植了蜜源作物50亩,一年收入10多万元,日子过得比蜜还甜。
脱贫攻坚战中,怒江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实施“怒江花谷”建设,为发展养蜂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怒江各族人民依山脱贫、依林致富,日子越过越“甜蜜”。
2019年底,怒江州中蜂养殖规模达6万箱,蜜蜂养殖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正成为山区贫困群众的一项富民新产业。
搬离大山过上新生活
伴着骄阳,迎着轻风,阿塔登村的傈僳族群众正在山间陡坡地进行坡改梯。
“3600亩坡改梯项目就要完成了,‘三跑地’变成‘三保田’,到时候栽种木瓜,搬迁群众又有一个增收来源了。”阿塔登村党支部书记和耀权说。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兔峨乡阿塔登村,坐落在澜沧江干热河谷高山上。阿塔登、老普章、阿么章等10个村民小组,散落于大山深处的各个山脊之中。因地势陡峭、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身脱贫难度大而被称之为“刀尖上的村庄”。
阿塔登村有638户2054人,80%以上的住房为人畜混居的土坯房、杈杈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031元。孩子上学、回家都要走几个小时陡峭的山路,是兰坪县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度贫困地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兰坪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到阿塔登村蹲点调研,深入了解村情、贫情,制定脱贫方案。
“不搬离高山,阿塔登村就难以改变与陡坡相伴、种包谷谋生的境况。特别是教育、住房、饮水、基本医疗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兰坪县委副书记、县长刘雪松说。
2016年,兰坪县加大投资,建设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对阿塔登实施整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
“搬新家喽,住新房喽,告别土坯屋、杈杈房,搬进漂亮平顶房,舒舒服服过日子。共产党的政策好,党的恩情说不完……”2017年12月20日,阿塔登村老普章村民小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鞭炮声声,喜气洋洋。当天,阿塔登首批37户117名群众搬离大山,乔迁新居,圆了多年的“安居梦”。
走进阿塔登村的每个搬迁点,一排排整洁漂亮的安居房依山就势,掩映在青山绿树中。太阳能路灯、学校、标准化卫生室一应俱全。水泥路连接各家各户,绿化带花草摇曳,一派生机勃勃的新农村景象。
52岁的村民和龙义搬迁后,与妻子到广东、浙江打工,供两个孩子读书。如今,女儿考上了大学,儿子在上初三,一家人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
“在山上,一年到头也挣不到多少钱。娃娃们也没有前途,会跟着一辈子受苦。”和龙义说,搬下山来,眼界变宽了,生活方式改变了。自己在外打工两个月的工资,就抵得上在老家一年的收入。
搬出来,只是开始,富起来,才是目的。
和耀权告诉记者,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在引导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同时,扎实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的劳务输出、产业发展等工作,引导村民将原住地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社发展种植养殖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让搬迁户有活干、有收入,逐步能致富。
“搬下大山天地宽。村里1280名劳动力中,就有860人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已成为搬迁群众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和耀权说,党的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让阿塔登村彻底告别了极端贫困的生活,达到了村出列、户脱贫的标准。
云南网记者 李寿华 通讯员 肖丽梅
相关新闻:
5年来,昭通各级干部群众全力投入脱贫攻坚: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