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景洪市的勐罕镇龙得湖东面,有片近百亩长满凤眼蓝(水葫芦)的湿地,生活着一群红嘴红冠,身披色彩艳丽羽毛,姿态优雅的水鸟,数量有40—50只,它们或成群低头觅食、追逐嬉戏和凝神小憩,又或单独觅食、散步,叫声略似鸡鸣咯咯声。这些鸟有着响亮的名号,它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水鸟”“湿地明星”“水上绿宝石”的——紫水鸡!2019年观察发现,这里的紫水鸡已经完成繁育。
曾经在 2016年初,福建厦门翔安区的张埭桥水库发现8只紫水鸡,还上央视的新闻联播,为了保护这些紫水鸡,市、镇政府组织专题会议,研究解决紫水鸡的“安居工程”,采取保护行动,建设张埭桥湿地公园,更有人大《关于建立紫水鸡自然保护小区的建议》。
大理州鹤庆县自2000年开始,先后投入1.2亿元,实施退耕还泽还草、退塘还海还湖,打造鹤庆县草海湿地。现如今,鹤庆草海湿地被称为——候鸟迁徙途中的五星级酒店,存有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大紫水鸡种群300至500只。
在2012年,云南省还举办了首届保护世界濒危物种——湿地水鸟紫水鸡公益摄影大赛。
由于紫水鸡曾被认定为业已灭绝的鸟类,虽然现今重新出现,但数量稀少,全国紫水鸡总数主要分布在云南,因此被列入《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中一颗闪亮的“明星”物种予以优先保护。
紫水鸡介绍:(学名:Porphyrio porphyrio)是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中型涉禽,共有13个亚种。体长约44厘米。嘴粗壮,鲜红色,短而侧扁;鼻沟浅而宽,鼻孔小而圆,在鼻沟前部下方,额甲宽大,后缘呈截形,橙红色。翅圆形,第2枚、第3枚和第4枚初级飞羽最长,并几乎等长;第1枚和第6枚或第7枚初级飞羽等长。跗蹠和趾长而有力,暗红色;能用脚趾抓住和操纵食物,这在秧鸡科中很特殊。两性同型,体羽大都为紫色或蓝色,尾下覆羽白色,翅和胸蓝绿色。栖息于江河、湖泊周围的沼泽地和芦苇丛中。以昆虫、软体动物、水草等为食。
栖息环境:栖息于有水生植物的淡水或咸水湖泊、河流、池塘、水坝、漫滩或沼泽地中,也见于城镇的湖泊、河流中的绿洲,并扩展到与湿地相邻的栖息地如草地、农田、公园、路边绿化带和森林边缘,其垂直分布可从海平面到1400米。栖息地的湿地面积通常很大,而且是永久性的,有时也生活在小片水域。
繁殖方式:繁殖期4-7月。巢建在有浓密水生植物的芦苇丛和水草丛中,巢多置于水面倒伏的芦苇丛上或在飘浮于苇丛间水面上的干芦苇或水草堆上,也在漂浮于水面的百合叶上或苇丛中的土丘上筑巢。巢甚为隐蔽,呈盘状,主要由干芦苇茎叶或其他水草构成,巢周围植物常被折弯形成篷盖。巢的大小:外径约30厘米,内径19-30厘米,巢高10-20厘米,巢深3-10厘米。每天产1枚卵,每窝3-7枚卵,多为4-5枚卵,卵若丢失可以补产。卵淡黄色到红皮黄色、被有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45.7-54.6毫米×34.2-37.2毫米,平均50.5毫米×35.7毫米。孵卵期23-27天,雏鸟为早成鸟,在巢中停留几天即可离巢,由双亲和助手孵卵、喂食和照顾雏鸟。10-14日龄可自行觅食,但受喂养可达25-40天,6-8周龄可独立生活,60日龄或以上可长出飞羽,1-2岁可开始繁殖,在一些地区,1个繁殖季节可产2窝卵。
保护级别:紫水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分布于中国的亚种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云南网通讯员 薛云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