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下哀牢海,那片被明代文学家杨升庵命名为“青华海”的古湖,曾是永昌的眼睛、城市之肺。沧海桑田,青华海一度被村庄、农田、藕塘所“掩盖”,碧波难寻。
近年来,随着保山市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和“三个万亩生态廊道”建设,一个崭新的“青华海”出现于保山市隆阳区,成为了当地网红打卡地,城市生态新地标。
在城区内建设一片"海",保山是如何做到的?带着疑问与期待,8月26日,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寻走云南记者采访团走进位于保山市隆阳区的青华海寻找答案。
生态修复:重现美丽湖泊
走进永子棋院,登上永昌阁,站在观景台上,青华海风光尽收眼底,秀美山川遥遥再望,旖旎风光历历在目。
2016年以来,保山提出了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规划建设"三个万亩"生态廊道工程。万亩青华海生态湿地恢复工程便是其中之一。
万亩青华海生态湿地恢复工程规划面积1.05万亩,选址于哀牢古湖遗留区,包括西湖(面积约1000亩,功能定位为城市综合型公园)、东湖(面积约1500亩,功能定位生态公园)、湿地公园(面积约8000亩,功能定位国家湿地公园)。
经过三年多的施工建设,西湖于2016年元旦建成开放,东湖于2018年5月建成开放,湿地公园已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哀牢古湖在逐渐重现。
有水的城市是有灵性的,自青华海东西湖建成以来,这里就多了一片"海"。如今的隆阳区,目之所及,是花海翠峰,亭台楼阁,烟波浩渺,水流潺潺。
山水田园:提升城市品位
在城市中建设一片“海”,保山是如何做到的?这其中,有些许多我们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努力。
比如说,举全市之力申报云南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邀请有关专家参与青华海湿地公园的资源调查、科考和总规编制等工作;成立“云南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云南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建立湿地监测站,加强周边生态保护和污染源治理,严格开展执法保护,全面加强湿地公园的管理…
为了恢复哀牢古湖之美,保山付出了很多努力,正是一份坚持,才有了今天这片网红“海”。如今,青海湖变得越来越美,但是这并不是它全部的颜值。翻开《保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成果公示,山、水、田、城统筹建设的规划一目了然。
“坝区外围建设5个森林公园,控制毛公山、宝鼎山、北庙山、大宝盖等山体制高点及与城市重要功能节点的视线通廊,控制建筑高度,协调山城天际线,构建青华海景观核心,疏通整治水系,形成叶脉状水系网络(山水特色);控制田园风光保护带,农业观光园、青华海湿地公园作为核心景观区域,外围打造现代农业园、都市农业园,建设田园绿道系统,推进规模化、高效化农业种植,营造田园观光、农事体验、亲子教育等体验性氛围(田园特色)”。
哀牢古湖的风彩能重现吗?答案是必然的。而且,是以更加时尚魅力的姿态回归。
生态惠民:带来绿色福祉
青华海东西湖的建成,吸引了翠鸟、大雁、红嘴鸥等50多种鸟类来此地栖息。如今,每天都有许多市民、游客前往青华海,呼吸新鲜的空气,迎着一池清水岸边休闲漫步,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青华海为保山市民带来的幸福感,只是保山生态惠民的一个缩影。保山谋求高质量跨越式发现的绿色实践,最终目的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寻求一个平衡点,让市民能够共享绿水青山带来的高质量发展成果、高品质的生活。
近些年来,保山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把生态作为立市之本、发展之基,全力以赴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加快“生态保山、森林保山、绿色保山、美丽保山”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四创两争”。全市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28.4%,提高到2018年的65.8%,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51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70个,保山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腾冲获得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当前,保山正在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让市民能够享受到更多生态建设带来的绿色福祉。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喜翠 李建国 杨艳鹏 张蕊 崔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