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科教 >> 正文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云岭新貌】生态优先 绿色崛起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04日 19:45:15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导读

  初到普洱,地面交通的“通达指数”总成为吐槽的对象。作为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普洱市下辖10县(区)中有9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国家级贫困县,集边疆民族欠发达于一体,一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与此同时,普洱保留下了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这里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绿色的群山,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这些源于大自然带给人们的“愉悦”体验,同样是普洱留给人们的另一番难忘景象。

  发展是第一要务、保护是第一政绩,绿色普洱如何实现“鱼与熊掌”兼而得之?

  一边是坐拥天赐普洱自然资源宝库带来的开发变现潜能,一边是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改变自身现状的迫切发展愿望。跳出惯性思维带来的传统发展路径,普洱市选择了不走寻常路,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开启了一场发展观上的深刻革命。

  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条底线”一起守、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座宝山”一起建、百姓富裕和生态优美“两个成果”一起收。在发展路径上,普洱市保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定力,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色是普洱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大的“后发优势”。走进普洱,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里扎根生长的力量;走进普洱,聆听这里的人们对生态家园发自内心的热爱;走进普洱,见证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带来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奇迹”。

    

传承绿色理念

  普洱,镶嵌在北回归线上的绿海明珠普洱是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这里一年四季绿意盎然,不论是在保留了全国三分之一物种的景东无量山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是在森林环抱清澈平静的西盟勐梭龙潭,或是在古木参天的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天赐普洱这块绿色宝地的自然魅力无不令人惊叹。

景东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李奕澄 摄

  天蓝、地绿、水净、空气清新是普洱的亮丽名片。作为全国乃至全球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普洱是全球北回归线上保存最完好的绿洲,森林覆盖率高达70%,全中国有三分之二的高等物种在此生息相依,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达7430亿元,居云南省第一,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100%,中心城区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达每立方厘米近2万个,是养生养老的天堂、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圣地,被联合国环境署专家赞誉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

  绿色生态是大自然对普洱的恩赐,更是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14个世居民族、26个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给普洱留下的宝贵财富。在普洱,保护生态环境有历史、有传统、有血脉,许多少数民族把大自然当作他们的衣食父母、财富之源,划出神山、神树,立起护林碑、种树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然,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朴发展观世代薪火相传,积淀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的丰富生态智慧,成为今天普洱市弘扬绿色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因。

景东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李奕澄 摄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三次到普洱,在参加了由19所高校的30名师生组成的两岸大学生普洱文化体验营后,总结出了普洱生态文化的三个特征。天人互佑-——普洱人民尊重自然,关爱自然,在与全国人民一起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了这片绿洲的良好生态,而这样的生态也反过来护佑着普洱人民的美好生活。族别念同-——普洱生活着14个世居民族26个民族,尽管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的生活习惯,但又有着共同的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他人和谐共处的理念、信念。物新情璞——如今生活在现代社会,普洱人民同样使用和享受着现代社会的物质,但仍然保留了优良传统和美好情怀,保持着人类的童真。

  冬去春来,大地常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坚守生态信仰、传承生态智慧,持之以恒探寻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模式,在普洱大地勾勒出一副生态和谐的美丽画卷,城市和森林近在咫尺,乡村与自然融为一体,人们来到这里,一不留神就走进了森林里。在西盟佤部落,生活恍惚回到了“人类童年”时期自然之子的原貌。

普洱有机茶园基地。沈浩 摄

  普洱位于祖国西南边疆,连着越南、老挝、缅甸三个国家,处在国家“一带一路”、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多个重大战略交汇点上。如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对云南“三个定位”在普洱落地生根,以全绿的普洱展示国门形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贡献,是普洱263万人民的光荣使命和必须写好的时代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市在发展理念上,作出了“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战略选择,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保护是第一政绩,要绿色、生态、惠民的GDP,不要污染、低效益的GDP。在发展定位上,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战略,使普洱这个“小齿轮”紧紧咬住国家和省战略这个“大齿轮”高速旋转,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城市,打造国际次区域中心城市。

守护绿色家园

  在普洱国家公园景区门口一个显示大屏,实时显示公园里超过一万的负氧离子含量数值。神秘的原始森林生态景观和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醉氧”体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走进这座绿色原始森林,每天上午,一辆接一辆的旅游大巴将游客中心的停车场摆得满满当当,平均每天2000余人在森林里与野生动物亲密互动,森林旅游带动生态经济发展如火如荼。

  普洱国家公园位于普洱市中心城区东南部30公里处,由太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和新增规划面积三部分组成,总面积32.4万亩。2009年《普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获批,旅游项目启动实施,普洱市投入12亿对普洱国家公园基础设施提升完善。引入金洲集团开发普洱国家公园旅游项目,打造森林公园精品,争创5A级旅游景区,带动周边群众吃上“旅游饭”。

  普洱市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座宝山”一起建。

思茅河美景。李奕澄 摄

  建好绿水青山,普洱市抓好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水源涵养重点区、湿地恢复等工程,在全省率先实施15万人的生态移民;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精心呵护清水长流;划定生态红线,全市共建成自然保护区14个,划定列入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地、风景名胜区等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20.1%,居全省首位;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全市第四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与第三次调查相比,10年间森林面积由276.75万公顷增加到304.87万公顷,以10.16%的增长率高居全省第一位。

  普洱是一座绿城,绿树成荫的街区,四季常绿的群山,绿水如蓝的湿地。自然生态优美宜人,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由表及里,处处透着绿意。

  春夏之交,踏青好时节。位于普洱市中心城区的洗马湖湿地公园是市民休憩的好去处,有的三三两两在林间水岸散步拍照;有的寻一片绿色草地临水而坐,和三五亲友有说有笑。“这样好的环境和气候真难得,我们上了年纪的人不喜欢出远门,但来到普洱以后感觉很值得,回去了还想来,来了就不想走。”来自马关的苗族大妈正带着小外孙在草地上玩耍,她对这座城市的宜居环境赞不绝口。

  “洗马湖湿地只是普洱中心城区五湖湿地公园的其中一个。”普洱五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办公室主任黑志辉介绍,这里过去是40多个大大小小的鱼塘,以及水田、菜地等,农业种养殖形成的农药化肥残留物,对水质影响很大。经过还塘还湿生态恢复,不仅水质持续改善达到了Ⅲ类,还种植本地树种,打造乡土湿地,让园林式湿地公园逐步向自然式湿地公园转变。

  去年初,由洗马湖、梅子湖、野鸭湖、信房湖和纳贺湖5个湖泊构成的普洱五湖湿地公园,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入选国家湿地公园。“五个湖泊由中心城区的母亲河思茅河串联在了一起,分布在中心城区的周围,城市和山水交相辉映,让普洱更有了灵气。”黑志辉说,五湖中有的是人工湖、有的是天然湖泊,随着中心城区河道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城市生活污水将被完全截留在湿地之外。

  从洗马湖湿地来到信房湖湿地,沿途需顺思茅河逆流而上。傍晚时分的思茅河畔,不少居民悠然穿行于绿树花丛之间。潺潺流水、青石步道,河道两岸植被景观恢复,一座座风雨桥横卧水面,不仅形成特色景观,还将交通断头路打通。

思茅河美景。李奕澄 摄

  思茅河由南向北从普洱市中心城区穿城而过,城区主河道长14.6公里,过去河道在城市发展中被人为侵占,两岸违规建起了临时生活设施,甚至有的河段还有猪圈、空心砖厂等违建,河道泄洪功能被严重破坏。

  “改造引入了德国资金和建设理念,不仅进行补水工程让思茅河成了活水,而且在改造中尽可能保留河道原有地貌恢复河道原生态环境。”工程监理方云南实信监理项目总监李开斌说,疏通河道、污水拦截、植被恢复等一系列改造措施,让思茅河美了起来,重现原生态河道水景观。

  致力打造生态宜居之城,普洱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进入全国康养城市前十强。

  让城区变成景区。“美丽县城”建设全面启动,西盟佤山龙潭山水风光迤逦,龙潭湖畔的县城不负这片绿色和宁静,整个县城建成了一座国家4A级景区。一座建筑一幅画,一条街区一道景,整个佤山一公园。有着浓郁佤族文化特点的主题街区、建筑风貌,西盟佤族自治县2017年被住建部列入“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

  紧邻天然湖泊的县城,在建设中,着力突出生态保护和山水融入优势,成为一座“小而美”的生态之城。

  让乡村留住乡愁。“美丽乡村”串起文化珠链,留着马蹄印的青石板路、传承百年的风雨桥、绕村流淌的清澈溪水……每逢周末,宁洱县同心镇那柯里村游人如织。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驿站,村里传统民居错落有致韵味古朴,村庄周围生态优美环境宜人,宜居村落每天吸引上千人前来观光游览,每年带动乡村旅游收入1500万元。随着普洱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三年行动,一幅“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思茅河美景。李奕澄 摄

  在经济社会呈快速发展势头的同时,普洱市实现了“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的目标。森林覆盖率增加到68.83%,人均森林面积是全省的34倍和全国的8.1倍,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年度价值达2850亿元,位居云南省第一;监测河流的水质达标率提升到92.5%,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市人均碳排放量降至4.29吨标煤,远低于全省全国水平,接近欧盟等发达国家水平。2015-2017年间,普洱主城区空气环境优良率分别达到96.2%、99.7%和97.3%,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气候舒适指数最高、空气洁净度最好的地区之一。全市地表水控制断面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功能达标率均达100%,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水平为清洁。

推行绿色新政

  来到普洱市生态环境局景东分局,门口一块由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授予的牌子十分醒目,作为全国首个获得授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项目(TEEB)”示范县,景东县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说起这块示范县的牌子,局长谢添翔脸上洋溢着骄傲。

  拥有无量山和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东彝族自治县,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最为独特的地区之一,被学术界誉为“天然绿色宝库”“天然物种基因库”“人类望向自然的眼睛”。长期以来,景东县一直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守护着青山绿水。

景东无量山保护区内的黑冠长臂猿。沈浩 摄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4年盛夏的一天,景东县城雨过天晴,屋外无量山和哀牢山云雾升腾,天空白云朵朵湛蓝如洗,当天接到的一个电话让谢添翔接至今记忆犹新。

  “景东的生物多样性价值,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注意到了,你们有意愿来申报实施TEEB项目吗?”这个他第一次听说的英文缩写,让他预感到这个项目对景东的意义,在电话里立马答应了下来,把喜讯向县委、县政府领导进行汇报。

  很快,项目专家组来到景东实地考察。“看到当地党委政府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以及对作为TEEB项目示范县的积极性很高,考察回去后不久就直接发通知过来让景东开始申报程序。”谢添翔说,全国仅5个县被列为项目示范县,项目的实施让景东生态建设与国际理念接轨,此后,景东多次受邀参加国际会议分享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

  “在TEEB示范县项目实施中,将森林、湿地、农田、草地等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货币化,景东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每年545.06亿元。”谢添翔说,接轨国际标准,景东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发力:探索建立了自然资源资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健全了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创新了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景东县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激励办法,编制完成云南省首张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绿色星火呈燎原之势,目前普洱市全面推广该项目,在全国率先完成了10县(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工作,分别受邀到墨西哥、挪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据评估当年普洱市生物多样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7429亿元,是当年GDP的14.45倍。

  在此基础上,普洱在全市范围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中科院生态中心合作,启动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工作,申报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积极探索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考核评价机制。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是生态系统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的总和。生态系统产品价值核算包括农业产品、林业产品、畜牧业产品、渔业产品、水资源、生态能源等;生态调节服务价值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洪水调蓄、大气水质净化、气候条件等;生态文化服务价值包括自然景观价值、游憩价值等。

  从普洱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多年的数据变化来看,普洱市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性发展状况。“全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在缩小。”普洱市绿色产业办副主任刀继民说,2010年至2016年间,普洱市GEP的产品提供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的增长率分别为126.21%、3.87%和673.98%。文化服务价值增速迅猛,产品提供价值也增长迅速。“说明普洱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增长结构在逐渐优化。”刀继民说,与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相比,全市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和文化服务机制相对较低,因此,未来普洱市在绿色食品、康养旅游等产业方面具有极大的挖掘空间。

普洱有机茶园基地。沈浩 摄

  GEP与GDP“双轮驱动”,普洱绿色发展有了强有力的制度体系支撑。“只要绿色、生态、惠民的GDP,不要污染、低效的GDP”正在成为普洱市各族干部群众的最大共识。

  GEP示范引领,普洱在制度创新的道路上大胆探索,用制度把“绿水青山”量化为“金山银山”。推行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机制;出台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绿色评价标准,率先探索建立生产有记录、加工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的绿色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运行机制和公众参与监督机制,探索环境保护联动执法机制和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率先在全国探索绿色经济考核评价体系,是普洱市绿色新政又一重大举措。

  普洱市制定生态文明考核“一办法、两体系”,将绿色经济发展、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与生态效率指标纳入县(区)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免、职务调整和奖惩晋级的参考。为干部戴上绿色发展的“紧箍咒”,并作为下年度调整和优化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资金安排的参考,引导着各县(区)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让绿色政绩成为考核的重点,充分发挥指挥棒、红绿灯和总开关的作用。

  普洱市绿色经济考评指标体系由绿色经济发展、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与生态效率、工作开展与评价4项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构成,体现了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其中,绿色经济发展部分重点考核各县(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果,权重占55%;资源利用效率部分重点考核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工作,权重占20%;环境与生态效率部分主要考核生态环境保护、污染物排放强度控制及治理工作,权重占20%;工作开展与评价部分主要考核各县(区)贯彻落实、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工作开展情况,包括工作体系建设与完善、政策落实与创新、公众意识与理念三方面,权重占5%。

  绿色化政绩考核倒逼绿色化发展。让绿色发展成为各级政府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用制度确保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永续发展。绿色新政为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普洱市率先在全省创建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荣获“中国天然氧吧”“中国康养城市”“2018年绿色发展典范城市”等称号,绿色发展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扩大。

聚力绿色崛起

  雨过天晴,思茅区整碗村的祖祥高山茶园绿意盎然,走进有机茶种植基地,空气清新,心旷神怡。修剪整齐的茶树采摘面上,每隔几米就立有沾虫板。茶园里种植了香樟、肉桂、樱桃等不同品种的覆荫树,形成一幅具有生物多样性特点的立体种植现代茶园景观。

普洱有机茶园基地。沈浩 摄

  “有机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公司董事长董祖祥说,去年公司获有机认证茶园面积突破万亩,有机茶年产值达1.4亿元,有效带动1280户茶农增收。

  茶产业是普洱市衣食万户的大产业,走有机化发展路子,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普洱市实现生态茶园建设全覆盖,力争今年完成有机茶园认证10万亩。近日,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行政监管系统数据显示,目前,普洱市有机茶认证企业达到95家,认证证书达到101张,普洱市有机茶认证企业和认证证书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绿色产品瞄准高端市场,普洱抓住消费升级大趋势,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普洱绿色产业风生水起。

林下有机石斛。沈浩 摄

  走进位于思茅区南屏镇回龙山的斛哥庄园,铁皮石斛回归原始森林自然生长,一株株石斛被“种”在了杂木树干上,不打药、不施肥,林下“仿野生”种植让石斛鲜条产品在一线城市不愁销路。

  “虽然亩产才有30—50公斤,不到大棚种植的1/4;但价格是大棚种植的10多倍,精选石斛鲜条能卖出每公斤3000多元的高价。”公司总经理范有弟带着记者在林中边走边看,在不破坏森林植被的同时,林下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紧挨森林里,斛哥庄园中药饮品厂已建成投产,开发石斛酵素、石斛超细粉、石斛创可贴等新产品。深耕大健康产业,范有弟信心满满,公司计划投资7亿多元,规划打造药王谷景区,森林旅游开发和养老养生产业未来可期。

  抓有机、创品牌、育龙头、建平台……普洱绿色产业“火力全开”,新产品频现,新业态崛起,新科技结果。

  云南(国际)咖啡交易中心落户普洱五年来,云南精品咖啡从这个平台香飘海外。在交易中心一楼的精品咖啡展示区,咖啡生豆大赛的获奖豆子挑动味蕾;二楼的咖啡品鉴区域,每天都有来自各个产区的咖啡在这里杯测打分;三楼的交易大屏上,实时滚动显示全球咖啡价格指数。“新平台的价值是对接供需双方,帮助云南精品咖啡走到世界舞台。”交易中心市场部经理王巍说,在交易中心的咖啡农场项目帮助下,普洱精品咖啡庄园溢价增加400%。

普洱咖啡。沈浩 摄

  传统的生物医药产业更有“科技范儿”。总部位于宁洱县的大唐汉方制药集团,正在整合成立新药研发平台,公司研发的“龙血竭肠溶片”一年实现2亿多元的销售业绩。“依托普洱的绿色IP,把普洱丰富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产品优势,在生物医药、植物饮料、生物日化等领域大有可为。”公司董事长朱光荣十分看好普洱绿色产业的前景;瞄准普洱绿色资源开发地道药材这一天然宝库,普洱淞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打出“中医兴盛、中药有责”口号,公司精深加工的“滇草6味”成为普洱养生保健招牌产品。“秉持传承和创新理念研发中药产品。”公司总裁刘宝说,开发林下中药材种植,运用现代科技精深加工,成立现代生物药饮片研发中心,公司产值实现上亿元。

  “空气带不走、生态带不走,绿色健康养生产品可以带走”。

  紧紧围绕新发展定位,普洱聚力建设生态宜居之城、健康养生之地、普洱茶文化之源,绿色发展示范城市、祖国西南边疆的绿色明珠,打好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加快建设特色生物、清洁能源、现代林产业、休闲度假养生“四大基地”,用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城融合等绿色发展方式引领产业提质增效,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中坚守发展底线和生态红线,推动产业结构变“新”、模式变“绿”、质量变“优”。

普洱咖啡。沈浩 摄

  循环化改造引领工业绿色化发展。严格执行新型工业化标准,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率,限制煤炭等石化能源使用,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市66户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验收,淘汰了7条水泥生产线143万吨落后产能,转型升级11户、整合关闭煤矿煤井6对,11家制糖企业、5家水泥企业实现“三废”达标排放,林产“三剩物”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89.53%。孟连昌裕糖业公司每年3.5万吨的废弃蔗髓和滤泥变废为宝、普洱天恒水泥通过国家低碳产品认证、思茅大平掌铜矿被列为国家绿色矿山试点,全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制考核连续三年为优秀。

  “吉祥的日子我们走到一起……拉祜拉祜拉祜哟,快乐的拉祜人,幸福吉祥,吉祥幸福,快乐到永远。”五一小长假,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热闹非凡,一首首拉祜风情民歌回荡在茶园上空,驱车刚行进至村寨对面的缓坡,晨雾弥漫下的拉祜族传统村落若隐若现,一连串快乐音符就飘进了人们耳里。

  走进村寨,青石块铺就的串户路面干净整洁,全村男女老少穿着拉祜族盛装,在村口迎接远方的客人。拉祜族洗手礼隆重而欢快,村民弹着吉他、吹着芦笙、唱着民歌,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拉祜族原生态歌舞和文化展示,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的非遗传承人57岁的李石开像导游一样带着大家漫步村寨,在他的讲解下,整个村寨俨然是个拉祜族文化的活态展示。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普洱有26个民族、14个世居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孕育了鲜明厚重、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独特多元的文化走廊和少数民族聚居的文化奇观。

  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普洱耀眼夺目的文化“珍珠链”,成为普洱绿色发展的绚丽产业风景。老达保村成立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依托拉祜传统村落和生态风景,在大山深处进行拉祜风情实景演出。“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来,共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580万元,群众分红达226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4500元。”公司董事长张扎啊说。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曲水镇漫山的橡胶林被村民们称作“绿色银行”。

  “没有橡胶之前,我们村的人饭都吃不饱,现在家家住楼房,有汽车的人家越来越多。”田心村上田心小组的刘德兴家有6口人,50亩山地都租给公司种橡胶,去年拿到了近4000元的租金收入;他作为公司员工参与管理了公司30多亩胶林,每月收入平均有5000元,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刘德兴所说是扎根边疆发展橡胶产业的云南农垦集团江城橡胶公司,目前,像他这样参与公司橡胶管理的农户达3400多户,其中当地农户占57%。对曲水镇百姓来说,橡胶产业是他们脱贫增收的依托与希望。全镇一半以上人口的生计与橡胶息息相关,全镇农民年人均收入中,超过7成来自橡胶。

  经过20多年发展,在公司带动下,当地农户自发种植橡胶33万亩,作为边疆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使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橡胶产业帮助江城县1/4的劳动力实现就业,涉胶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曲水镇由贫困乡一跃成为江城最富裕的乡镇之一。沃柑、坚果、橡胶、茶叶等一批特色产业在江城县崛起,成为了当地群众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百姓富裕和生态优美“两个成果”一起收。几年来,普洱市在绿色经济的体制机制、产业构建等方面全力试验示范,探索出一条“算清家底看好门,用活资源变成钱”的绿色发展道路,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与生计兼顾、“绿起来”与“富起来”

  相统一的“生态、经济、社会”三位一体效益的绿色崛起新路子。

  普洱市创新生态扶贫方式,实现增绿与增收双赢,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实现脱贫攻坚,在脱贫攻坚中助推生态环境保护。十八大以来,普洱市汇集社会各方力量,着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地制宜培育增收产业,全市农业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4.96万户,覆盖率达96.3%。去年全市有10.7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8.1%,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

普洱咖啡。沈浩 摄

  2018年,普洱市实现生产总值662.5亿元,“十二五”期间,普洱市GDP年均增速达12.3%,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和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GDP和人均GDP实现了翻番;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去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9088元和10386元。

  “存量经济绿色化改造、增量经济绿色化构建”,绿色农业生态化、绿色工业可循环、绿色服务业可持续,普洱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普洱市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乡村新面貌日益彰显,城市品质显著提升,面向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云南网记者 沈浩 李汉勇

责任编辑:邓蕊丹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