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条战线,指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成功运用和影响下,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他阶层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以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故称第二条战线。
(一)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妄想依靠优势兵力和美国支援,消灭共产党武装,但事与愿违,国民党军队军事上连连失利,致使政治上、经济上危机不断加深,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
1946年12月24日,北平发生了美军士兵强奸中国女大学生的事件。美军的暴行激起了全市人民的公愤,北平学生率先开展了反美示威运动,这一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得到全市人民的支持,随即迅速发展为全国规模的反美、反蒋爱国民主运动。至1947年1月,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数十个大中城市,共50多万群众参加了示威游行。“抗暴”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美蒋。它拉开了此后两年多壮烈的学生运动的大幕,标志着蒋管区人民斗争的新高潮,成为第二条战线的起点。
为了加强对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领导,中共中央加强了城市工作部,由周恩来兼任部长。1947年2月1日政治局通过关于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的指示,分析中国政局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会上,周恩来分析了蒋管区的人民运动,指出这是“第二战场”,第一次把蒋管区人民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斗争,提高到同第一战场解放战争相配合的战略地位。当时国民政府把80%的财政预算用于打内战,而教育经费不到5%。由于物价飞涨,一个公费大学生每天的伙食费,只能买两根半油条。广大学生受着贫困、饥饿、失学、失业的严重威胁。中共南京党组织按照上海局的部署,由中央大学率先发动,通过学生组织提出了提高公费金、抢救教育危机等符合学生切身利益的口号,发出了反饥饿宣言,立即引起全国各地的响应。在斗争中,学生认识到挨饿的原因是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因而由反饥饿发展到反内战。北平、南京、上海等地学生提出“向炮口要饭吃”,喊出“向制造饥饿的人宣战”的口号,使运动逐步升级。4月28日,中共上海局向中央报告,作出了5月份可能是高潮的估计,并认为必将经过由分散趋向集中的艰苦斗争过程,要求各地通过红5月的各种活动,开展适合各地区、各学校的分散斗争,逐步汇合,争取在5月中形成斗争的高潮。中央复电,认为上海局“对群众斗争形势的分析及斗争方针的规定,均甚恰当”,“希望坚持此项方针,并灵活地运用斗争策略……使一切群众斗争都为着开辟蒋管区的第二战场,把人民的爱国和平民主运动大大地向前推进。”
(二)
1947年5月20日,京沪平津等地学生同时举行大规模的反饥饿、反内战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史称“五二○”运动,它标志着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五二○”当晚,上海局即研究决定,斗争总口号应加上“反迫害”,使“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成为全国性和社会各界反对蒋介石统治集团的统一斗争。与此同时,工人、市民运动也相继掀起高潮,国民党统治区60多个城市的罢工工人达120万,还有38个城市的17万贫民掀起了抢米风潮。
30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所写的《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的评论指出:“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证明广大工人、农民、市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爱国华侨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等,都逐步站到了中国共产党一边。第二条战线的形成,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军事战场的斗争,对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统一战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