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这是云南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使命担当,顺应了全省各族人民群众的心愿。”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说,良好的生态资源,是云南的宝贵财富和突出优势,也是脱贫攻坚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杨亚林说,昭通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作为长江上游、乌蒙山地区生态相对敏感脆弱的区域,全市山区、半山区土地占国土面积的96.4%,25度以上陡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5.6%,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5%,土地石漠化程度1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70人,是云南省的2.23倍、全国的1.85倍,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是昭通真实的写照。
“正是由于自然、历史等各种因素影响,昭通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脱贫攻坚成为全市当前最大的政治和最艰巨的任务。”杨亚林说,立足昭通实际,全市上下只有坚持把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把推进易地搬迁作为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的铁齿钢牙,顺应城镇化的发展潮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大力推进“应搬尽搬”与“应退尽退”相结合,特别是针对深山石山、边远高寒、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自然保护区周边等地区,聚焦资源承载力严重不足、公共服务严重滞后且建设成本过高、地质灾害频发易发、国家禁止或限制开发、地方病高发等区域,坚决下决心把贫困群众搬出大山。努力探索“进城、入镇、进厂、上楼”的城镇化安置模式,在实现既挪穷窝更断穷根的历史性转变的同时,通过大力实施有组织、高标准的退耕还林还草,斩断贫困人口与生态脆弱地区的直接联系。结合昭通“一城三区、若干特色小镇、产城融合”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实现全市城乡人口分布格局的重构。通过发展苹果、马铃薯、天麻、花椒、生猪、肉牛六大高原特色产业,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修复保护的有机统一。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昭通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在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进程中,交出一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昭通答卷”。
记者蔡侯友沈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