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电影《千里走单骑》,让观众除了记住剧中演员李加民哭得鼻涕叮当的一幕,更记住了戏里他戴着面具出演带着神秘感的关索戏。然而《千里走单骑》之后,关索戏又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一度回到民间的自娱自乐。日前,澄江县第二十九届立夏节暨第四届澄江傩戏文化节举行,“傩戏文化节关索戏专场晚会”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经过重新编排的关索戏声光电加持,专业演员参与,被搬上舞台。关索戏继《千里走单骑》之后华丽转身,业界认为,这是对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一次创新探索。
国家级非遗
关索戏是中国古代傩戏的一种,“傩”最先是一种单纯的祭祀仪式,后来演化为有故事、有人物、有场景的傩戏。澄江关索戏发源于澄江县阳宗镇小屯村,这里是汉族聚集地,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六都要演关索戏。关索戏最突出的特征是剧中人物都戴着象征神的面具,共20副。表演多为三国蜀汉时期的故事,剧中人物有唱、有白、有武打。2011年5月,澄江关索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种观点认为,澄江关索戏形成时间应该在清代。彼时瘟疫流行,各处便商议玩点什么“压一压”,各地玩法不同,有的玩龙灯和花灯,有的耍武术,但还是“压不住”。据说一个风水先生来到小屯村后一语道破天机,这里是“五虎撵羊”,要玩关索,关索是“五虎大将”,就会“压得住”。此后关索戏便成为兼具祭祀和娱乐的民间戏剧,传承至今。
有趣的环节
小屯村的关索戏于春节期间举行,连续演3年停3年,演3年是为了消灾免难,祈求人畜平安,如果第四年接着演就不灵验。彼时的演出经费也是个问题,据当地人说,如果连续3年不演,箱子里的脸壳(面具)就会“跳”。时至今日,关索戏已不限于春节期间,平时有节庆活动亦可随机出演。
关索戏不设舞台、不化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戴上面具、穿上衣服、带上兵器即可出场。但戏中有一套规定仪式必须严格遵循。如每年演出前的祭药王、练武,正月初一开始的按日出巡、踩村、踩家,每次演出时开头第一个节目必演《点将》,当日结束后要辞神。而在正月十六全部演出结束后还要按次序将面具和戏服装箱,并举行送药王仪式。
踩村是一项有趣的环节,小屯村的关索戏艺人,每年春节不但要在本村演出,还要到阳宗坝子的各个村子去演,每到一村,须绕完所有街道,此时各家各户关好窗门,就能避免戏装上镜子反射邪光入家中。踩村过程中,每个成员都戴面具,分为生、旦、净三类,主要人物有刘备、孔明、关羽、张飞、假张飞等,共计20个。踩完后,演出才会在村中宽敞处上演。
而之所以每次演出都要从《点将》开始,是因为《点将》相当于一场祭祀戏,蜀国皇帝刘备和丞相诸葛亮要把关索戏中的角色都点出来,此后所有剧目都围绕着《点将》中的人物展开,点将结束后方可演出正戏,在各种吉祥唱词中无不例外会有“五方神龙镇中央”和“自从今日王封过”这两句,大致意思是“关索大神”来了,大家都会得到保佑。
华丽的盛宴
记者了解到,关索戏过去有剧本100多部,但已大部分流失,现今保留下来的还有44个剧本,剧目长短不一,长的可以演半天,短的也约30分钟,演员用大嗓和澄江话演唱,唱词多为对偶。目前经常演出的剧目包括《古城会》《长坂坡》《过五关》《战吕布》《三请军师》等20多出剧,这为关索戏创新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日前在澄江县举行的“傩戏文化节关索戏专场晚会”上,关索戏被融入现代舞台编排及声光电特效,搬上舞台。
“我本安身立命天地间,上求四季哺育大地,下求人身安宁人畜旺,吾等跪拜天地间,为求福禄寿昌顺……第一篇章《傩祭》缓缓拉开序幕,赤裸上身的演员戴着面具,背景音乐空灵而神秘,仿佛地母信仰中的祭祀场景抑或神秘三星堆的古人再现;第二篇章《傩风》演绎经典名段《三战吕布》。演员台词不多,对白一听就是当地方言,加上声光电的舞台效果,一道华丽的戏剧盛宴呼之欲出。
传承面临尴尬
灵峰寺是小屯村关索戏的重要场所,除夕至正月十六,演员及祭祀人员须在灵峰寺集结,祭祀药王,演员在这里喝鸡血酒,用大锅烧水净身、练武,直至整个演出结束。结束后的送药王仪式也是在灵峰寺举行。
然而现阶段的灵峰寺却令人堪忧,红褐色的墙壁斑驳掉色,门可罗雀的寺内散乱堆放着物件,屋顶上的野草让人错愕,仿佛这里就是一个惊悚的存在。
一边是声光电加持的全新演绎,另一边却是源头活水的日渐枯竭。尽管当地文化部门对关索戏艺人开展扶持,但飞速发展的当下正改变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关索戏传承面临断代尴尬。
关索戏的特别之处是传男不传女,每个角色更遵循世代传承原则,如演张飞就世代演张飞,父传儿、儿传孙、孙传重孙,中途绝不能改弦更张饰演其他。年轻一代在关索戏传承与外出打工之间辗转反侧,如果学戏不能转化为效益,关索戏的传承就很难坚守到底。
傩戏文化节无疑将提高关索戏的知名度,是一次将非遗文化融入旅游经济的全新尝试,为的就是既保护传统文化,又兼顾经济效益转化。但回到关索戏发源地小屯村,如果源头活水日渐干涸,那么,再具创新的戏剧编排也会显得苍白无力,源头保护与创新发展同时发力才是关索戏的传承所在。
记者 秦明豫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