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65年出生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的一个边境苗族山村,经历过饭不够吃的艰难岁月。记得1978年底,我正就读附设在村完小的初中一年级,因备战需要,政府组织民工修一条从乡上到边境通道上的公路,放学我们砍柴去卖给附近的工区,换回几个馒头吃得嘴馋。不久,村里来了部队,官兵看着村民难于接济,有吃不完的饭菜,就端来给村民充饥。直到边境战事结束后的1980年,村里才开始实行家庭承包制,饭不够吃的日子才算结束。
读了两年附设初中后,我们转到乡上去读初三。那时学校伙食也并不好,一星期只能吃上一顿肉。一些课程的教学也不够正常,有时有老师上,有时没有。作为农村孩子,周末放学还得往家里赶,回去帮忙做些事,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做功课。这样的情形,学习成绩可想而知。但是,到毕业时,恰好红河州委、州政府为帮助边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选择在个旧一中和建水一中两所重点中学举办民族高中班,专门招收边境一线少数民族考生就读。我有幸被个旧一中录取,从偏僻的山寨到当时的州府读书。由于是民族班,学校和老师对我们都很关心。生活有补助,学习有照顾。经过第一年补习初中课程和3年高中课程学习,高考时我如愿考取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文学专业。我入学读了1个月,有民语系的老师找到我,说国家为培养少数民族语文人才,民语系当年首次开办语言学专业,学习后可以研究本民族语言文字,问我是否愿意就读。听说可以研究本民族语言文字,我没有多想就转了系。因思想稳定和刻苦努力,4年本科读完,我被免推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学校要我留校。但由于各种原因,我还是决定回云南,到了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工作。
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是新中国成立后,省委为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而设立的。来到单位工作后,我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与同事一起举办各类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培训班,编写民汉对照教材开展双语教学,翻译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法律和科普读物,建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库,搞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抢救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在做好行政工作的同时,我认真搞好科研。先后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撰写出版了《苗族文化史》《苗汉英学习实用手册》《苗语教程》等著作,翻译出版了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文件汇编、十九大文件汇编以及宪法、区域自治法、农村实用科普知识等。此外,我还义务或应聘为云南民大、云南警官学院学生上苗语课,努力培养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人。由于成绩突出,1997年我破格晋升副高职称职务,2002年破格晋升正高职称职务,2010年荣获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2012年,我又考取上海师大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博士研究生,并于2015年取得博士学位按时毕业。目前,我正与我的同事一起,为民族团结进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新的奋斗。
改革开放40年,我的最大体会,就是享受了党的民族好政策。从生活、学习到工作,所有成功,无不充满着党的关怀,组织的关心。感恩,是我最好的感言。
作者 熊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