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频道/ 科教文体
电影《寻找雪山》广受关注 制片人潘宏义早与丽江结缘
2018-05-31 21:08:46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云南网讯(记者 朱清然)近日,首部纳西族青少年题材电影《寻找雪山》在丽江举行首映礼,以儿童的视角来诠释温暖的世界,故事简单却感人至深。制作完成后,《寻找雪山》获得了国内外六大电影节的十项大奖,在影片广获好评的同时,其幕后的主创人员也备受关注。该片95%的演员来自丽江本土,而影片制片人潘宏义也在2000年首次触电丽江,就与这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家,是潘宏义的第一个身份,也是未来他向往回归的一个身份。他9岁时第一次发表作品,16岁第一次出书,后在大学在丽江师专读书,大学期间写了很多关于丽江的作品,其中就包括关于束河的一本书《雪山清泉古镇》,以及《天界神川》、《玉龙雪山古籍文献考释》、《解秘他留文化》等。这些书从人文的角度,从另一面重新展示丽江历史文化。

背包客,是他的第二个身份。潘宏义曾走遍云南的129个县,徒步去过西藏,他早期的作品以人文和历史为主。2003年,丽江三江并流申遗,他写了关于三江并流的30多万字的文化散文集《天界神川——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解读》,并最早在丽江日报连载,这是丽江日报首次连载长达30万字的长篇作品。随着与丽江接触越来越多,潘宏义更深层次地感受到丽江的美,每一条河,每一座山,每一个村落、每一个人都让他难以忘怀。而后他接触到了丽江的民族文化,他的作品的内容也逐渐地丰富了起来。

潘宏义说,2000年他第一次来到丽江,2001年以后就一直都在丽江。从2001年开始学习东巴文化,在过去的十多年,他一直都在民间做田野调查,走遍了纳西族地区的各种古村落,去拜访老东巴,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去年5月28日,最后的“纳西族手工造传承人”和志本老师过世,使他感受到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迫切性。

大学老师,是他的另一重身份。2015年,潘宏义与古城区文化馆做了一个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纳西族史诗《黑白战争》连环画”,这是丽江第一个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取得良好的效果。项目把纳西族的史诗《黑白战争》翻译成剧本,然后以东巴经典的绘画形式呈现,这部连环画让世界看到了东巴文化现代化的表达方式。2016年,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功申报“纳西族东巴画艺术百年展”,把纳西族百年来发展传承下来的东巴绘画做了一个总结,这个展览从申报到策展都很顺利,也获得了成功。

去年9月,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东巴艺术学院成立,作为学院副院长的潘宏义在学院刚成立时,就面临着打造出一个核心办学品牌的问题,而这个能让丽江与外界高校竞争的核心品牌就是东巴文化。通过东巴画艺术百年展巡展,学院与国内很多大学进行了交流,并通过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凝练出办学优势和特色,打造出崭新的丽江文化名片。潘宏义说:“成立东巴艺术学院,一方面我们要树立一个品牌,能够和外界进行竞争的品牌。另一方面,能够把东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引入到高校中。这些东西是独特的,也是无法比拟的。”

潘宏义认为,东巴文化的发展需要进入到高校,这是一种学术和顶层的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够根深叶茂,走向纵深发展。不然随着东巴文化生存发展危机的到来,极有可能会失传。此外,在当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影、纪录片等数字化保护也能丰富东巴艺术的发展形式,能使东巴文化有了更多现代的表达方式。

作为《寻找雪山》的制片人,潘宏义表示,他们的初心是拍一部给孩子们看的电影,让孩子们通过这部影片,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成长,因此他们启动送电影下乡活动,把影片与农村的留守儿童或山区的孩子们分享,实现影片最大的公益价值和社会效益。这个片子的亮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儿童的心灵成长,专门写孩子的故事;二是丽江本土第一部儿童题材的电影,启用了丽江大量的原生态的演员和团队,最大程度地呈现了本土影视爱好者的实力;三是发行和运营的成功,从策划到运营只用了很短的时间,最终夺得了10项大奖,品牌运营非常成功。

《寻找雪山》从导演到制片人大多数都是80、90后,演员以00后为主。影片展现了丽江的山水人文和风土人情,表达了整个团队对丽江的深厚感情。影中讲述了失去父母的两个孩子去寻找爸爸妈妈的故事,兄妹俩的父母过世,周边的人为了孩子隐瞒了这个消息,只是告诉他们爸爸妈妈去雪山采药,被神仙带走了,而孩子又是那么的天真可爱,他们最终揣着梦想和爱走上了寻找父母的路途。过程中,他们身心接受磨砺,经历了寻亲的艰难、朋友之间的考验和种种磨难后,最终他们成长了。潘宏义说,这部影片主题是励志,主要想表达的是孩子的身心灵成长,其实故事很简单,就像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谁的成长不是一部身心灵的磨砺史和成长史呢?所以,电影里也许能找到我们每个人小时候的影子,”潘宏义说。

责任编辑: 王胤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