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路为笔“绘”出生态廊道
“我们笔下的每一处设计,都紧密关乎着滇池的生态未来,必须慎之又慎。”
在滇池畔,滇池绿道的画卷徐徐展开。昆明滇池绿道外海段一期工程的精彩亮相背后,离不开设计团队700多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
项目启动之初,面对滇池周边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和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设计师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笔下的每一处设计,都紧密关乎着滇池的生态未来,必须慎之又慎。”中规院徐一丁的话语,道出了整个设计团队的心声。秉持着“低干扰、护生态、道路先行、以线带面”的设计理念,从项目伊始,团队成员便全身心投入紧张的工作中。而在实地勘察阶段,设计团队更是踏遍了滇池绿道上的每一处村道、每一片林间、每一块湿地、每一方田间。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师谭康生与普文宏笑着回忆道:“人家是挑灯夜读,我们是挑灯踏勘。”在那些日子里,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雨,用脚步丈量着土地,用心去感受每一处细节,为后续的设计工作积累了丰富而翔实的一手资料。
进入路线设计阶段,设计团队对每一段现状道路都进行了仔细研究。在主游径布线时,他们尽量利用既有机耕路,在满足转弯半径的基础上,不过分追求高线形指标,在高效率、低成本和更环保、更生态之间做出了艰难而又明智的取舍。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云芸说:“我们认为能多保留一片植被,滇池就多一分生机。”湿地内绿道布线时,他们果断放弃了路线笔直、线形流畅的传统设计思路,因为“在线形的生态避让上哪怕是再挪10厘米,也要最大限度地保住珍贵的生态栖息地”;面对失去使用功能且临路太近的渡槽,团队设计人员最终通过选取合适的间距控制、路线绕行及路基处理的方案,对渡槽进行了原地保护。如今,这座渡槽已成为滇池绿道上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在林间路段设计时,工作人员发现按老路布线与林间光影存在错位,经过反复比对及现场测量,最终将道路线位微调,将水杉、光影、道路巧妙均衡布置,实现了空间上的完美景观构图。
此外,滇池周边机耕路存在一定的起伏,为避免大填大挖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设计团队每天都穿梭在现场,对照地形数据和设计图纸,一点点调整方案。在地形复杂的区域,他们放弃开挖山体的传统设计方案,结合地形特点,设计出了一种巧妙的悬挑路基方案。在路基处理及支挡结构设计时,设计团队更是将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践行到了每一米道路。他们保留现状路基利旧使用,采用碎石土、毛石、木桩等天然筑路材料,利用生态型支挡措施减少外露面。
如今,滇池绿道外海段一期工程已初现雏形。这条绿色长廊,不仅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欣赏美景的好去处,更成为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设计团队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在滇池畔书写了一段生态优先的“开路”故事。(何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