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山县维摩乡黑鱼洞村蓝莓种植基地。 记者 张文峰 摄
云砚养殖专业合作社。 供图
一棵蔬菜——24小时内运抵粤港澳大湾区,“砚菜”打响名气,每年带来约12亿元产值;
一颗蓝莓——每年1.8万吨从这里走向全国,吸纳就业30万余人次,为群众增加务工收入3亿元;
一枚鸡蛋——拥抱新质生产力,在乡村崛起现代化生产车间,扩宽农民增收路……
如今,传统农业大县砚山县各坝区山地不断刷新着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进度条。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砚山县拥抱新机遇、竞逐新赛道、升级新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同时,稳住“菜篮子”,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一棵菜 闯出产业升级路
隆冬时节,高原冬日温暖的阳光洒向地面,为田间郁郁葱葱的蔬菜送去光与热。
“蔬菜鲜甜且能实现错峰上市,云南冬早蔬菜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口皆碑,不愁销路。”祥丰农业种植基地负责人曾华汉对砚山出产的蔬菜十分自信。海拔高、光照强、水土优良、全年基本无霜的自然条件,让“砚菜”在粤港澳大湾区备受欢迎。
露天田地里,鲜嫩的蔬菜生机盎然,工人正忙着采摘、打包、装箱,发往千里之外的粤港澳大湾区。下午采摘、晚上出货,18小时运抵广州、22小时运抵深圳,“砚菜”一路从“菜篮子”直通“菜盘子”。
“好蔬菜是种出来的。得益于‘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扎实推进,以现代设施农业为引领,‘砚菜’供应有了持续可靠保障。”砚山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
随着松南、中康、兴发、联兴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户砚山,7万亩规模化蔬菜基地拔地而起。“从提篮小卖到贩菜批发再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稳定供应商,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发展,从‘我种啥你销啥’到‘市场需要啥就种啥’,思路一变,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更宽了。”曾华汉感慨道。2024年,砚山县预计完成蔬菜种植26万亩,实现产量33.8万吨、产值12.4亿元,供应上海等省份、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东南亚国家的蔬菜达19.8万吨。
“今年,县里蔬菜种植面积增加了2万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曾华汉计划,“接下来要在田间管理上多下功夫、提质增效。”
为保证粮食安全,以地养地培肥地力,促进下季蔬菜高产、高质、高效生产,砚山县探索出了“蔬菜+玉米制种”“蔬菜+甜玉米”的生产经营模式,夏秋进行玉米生产,冬春露地蔬菜种植,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实现了公司盈利、农民增收、产业增效。
一个果 托起山乡致富梦
在砚山县维摩乡幕菲勒村,一条笔直的硬化道路将山间坡地一分为二,左边成片的蓝色光伏发电板整齐排列,源源不断地产生清洁电能;右边连片温室大棚里,一颗颗蓝莓缀满枝头,抢鲜上市。
过去,维摩乡是砚山县土地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休耕面积1.2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61%,守着石头山过了半辈子的村民不在少数。而今,蓝莓产业扎根于此,荒山披绿,产业生金。
走进云南普者蓝农业科技公司维摩乡黑鱼洞农场蓝莓基地,一座座种植大棚整齐排开,一眼望不到头,园区道路两旁喷灌设备将水喷洒在空气中。“这是为了防止路过的车辆扬起灰尘污染了果子。”该基地技术负责人颜永洋解释道,在园区,这样的现代化农业设施随处可见。
随着农业数字化生产模式的快速发展,园区搭建了设施蓝莓智能化栽培系统,对水肥配方进行智能化配比自动调整灌溉策略,实现蓝莓栽培的精准灌溉。“选对好品种、找准好模式、革新栽培技术,我们的蓝莓不仅品质产量俱佳,还能在国内其他产区及进口蓝莓的空窗期上市。”颜永洋说。近年来,光筑集团、莓隆镇、拜瑞等企业接连落地砚山,建设万亩高原特色基质栽培蓝莓现代产业园,全县已种植蓝莓12398.9亩,每年预计有1.8万吨蓝莓鲜果从砚山运出走向全国。
万亩蓝莓基地的建设,不仅每年为群众带来2000余万元的土地流转租金收入,还成为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的有效渠道,每年可吸纳就业30万余人次,预计为群众增加务工收入3亿元。
郁郁葱葱的果园里,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产业工人。“旺季每天能赚200多元,还能就近顾家。”维摩乡炭房社区的李贵筝感叹道。
如何让更多村集体和农户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当地还做出了新探索,全县完善“企业+村集体+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代建代管、入股分红和“企业+村集体联合公司+农户”等模式,带动全县39个村(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预计年均为村集体增收849.5万元。
一枚蛋 老路走出新天地
下午3点,位于砚山县盘龙乡翁达村委会长箐村的云砚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枚枚从鸡舍运来的新鲜鸡蛋整齐排列在智能化生产线上,经过大小头调整、裂纹检测、消毒工序后进行打包;晚上11点,运输车满载着鲜鸡蛋发车,运往州内大小商超和全国各地。
“鸡舍饲养了30余万羽蛋鸡,一天的产蛋量可达20多万枚,每天约有两万斤鲜鸡蛋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云砚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陆云说。
高质高产,离不开精心喂养。不同于印象中脏乱臭的养鸡场,走进云砚养殖专业合作社,现代化、智能化扑面而来:一排排标准化鸡笼一字排开,蛋鸡住进了6层或8层的“上下铺”,喂养、调温、捡蛋、粪污处理等全部实现了自动化。
“养殖场的鸡吃的是当地产的玉米等原料配制的粗粮,在每天巡鸡过程中,鸡舍管理人员会挑选出病弱鸡,然后分流淘汰或单独饲养,确保大群健康。”陆云介绍,养殖场产出的蛋都是无抗鸡蛋,在市场上备受欢迎,还获得了“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一人富不算富,从仅有50羽蛋鸡到30万羽蛋鸡,从人工管护到实现自动化生产、智能化管理,这条路陆云磕磕绊绊走了20多年,创业路上得到地方政府与村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2010年,在当地政府引导下,陆云创立了云砚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发展模式,鼓励引导农户将资金注入产业发展项目,并通过基地务工、技术培训、土地流转、饲料收购等方式帮助附近群众增收。目前,合作社有社员879户,带动周边盘龙村委会、翁达村委会、腻几村委会、三合村委会600余户发展养殖业。
“大家既是股东也是员工,还是供应商。”陆云说,三重身份不仅让农民更加关注产业发展,也稳扎稳打充实了大家的“钱袋子”。
眼下,养殖场正在建设一条全自动化生产线,建成后一个鸡舍可容纳10多万只鸡,年收入达1200万元左右,纯净利润达120万元。在陆云的畅想里,厂里还将增加数字化管理平台,为禽蛋数智养殖装上“超强大脑”,实现全产业链精准精细、提效提速。
云报全媒体记者 王世涵 张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