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云南嵩明县主城30公里的牛栏江畔药灵山下,有一个典型的山区派出所——嵩明县公安局牛栏江派出所。由于守护山区有力,服务民众得法,牛栏江派出所被群众亲切称为“牛所”。
民警如何征服这片地广人稀的山区,“牛所”又是怎么锤炼出来的呢?看看派出所的几个绝招就知道了。
借“小改革”解决群众“大难题”
针对辖区留守儿童多的实际情况,2013年,牛栏江派出所全国首创“未成年人住旅店,监护人首肯制”管理模式,要求辖区旅店业主刚性执行。12年来,该规定帮助家长找回多名离家出走未成年人。
该管理模式被中央电视台、《人民公安报》等媒体专题报道。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未成年人住旅店,监护人首肯制”管理模式写入该法第五十七条。
牛栏江(嵩明段)水域起源于大海口止于达龙,全长25公里,流入金沙江最终汇入长江,牛栏江派出所牵头成立一支30人护江小分队,常态化坚持护江行动,成为牛栏江的守护者,近年来未发生一起河道污染和非法捕捞案件。
随着多家企业进驻嵩明,辖区变得热闹非凡,治安压力也愈发增加,牛栏江派出所定期组织开展警企联席会、走访沟通、法律宣讲、信息采集,民警主动上门服务,为企业高效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获得企业赞扬。
打造最快“山区出警圈”
牛栏江派出所坚持党建引领,党支部与企业、社区、社会团体搭建党建联盟结对,针对治安突出问题、社情民意,开展联系互访、联合议事、联勤共治,实现了优势互补、区域联动、警地共赢的目标。
派出所将辖区划分为9个警务责任区,每个警区建成一个综合服务警务室,服务半径大幅缩短,最长抵达时间从近1小时缩短为10分钟以内,打造最快“山区出警圈”,实现了“阵地不失、管控升级、服务升级”的工作目标。
派出所在少数民族群众较多的警区开设“民族小课堂”,在村(社区)人员集中区域开设“墙角课堂”,主动开展法治宣传、安全宣传、反诈宣传等。派出所领导、社区民警分别加入74个村级微信群,亮明身份,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万能背包”让警务向前一步
“一个民警就是一个公安窗口”,牛栏江派出所为社区民警创新配备“万能背包”,将户政业务、社区工作等十余种台账资料收入包中,上门为群众办理公安业务。对于无法当场办结的,收取材料后交办盯办,及时反馈办理进度,一管到底,民警成为群众联系公安的流动窗口,“背包”警务,背出的是服务,背回的是满意度,实现“最牛服务”。
牛栏江派出所将辖区重点人员、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行业场所、出租房、治安重点单位等,用“红橙黄绿青蓝紫”分色分类标注,实行精准采集、精准走访、精准帮扶,实现“最牛管理”。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牛栏江派出所积极探索“丝巢”警务联勤模式,以警务室为大本营,将综治人员、春城“红袖标”治安志愿者、退伍军人等纳入联防联控联勤队伍,警务室力量由“民警+辅警”扩容为“1+1+16”的“丝巢”格局,群防群治队伍走进千家万户,访民情、听民意,将辖区每家每户“编织”在一起,做到矛盾纠纷最快发现、最快化解,实现最“牛”防控。
云南网记者 赵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