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云南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法治云南 >> 正文
边境线上的“三好”警察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1日 00:19:50  来源: 云南网

  “整个村印在脑海里,比自己家还熟悉。”聊起黑河村,德宏边境管理支队卡场边境派出所社区民警杨东总是笑呵呵的,就像农民谈起自己的“责任田”,话语中流露出熟悉、热爱。初来乍到的他,深耕社区警务工作,积极融入当地生活,以他特有的工作方式,成为了群众心中的“三好”警察。

  他是孩童心中的“好爸爸”

  “警察爸爸又给我们买玩具啦。”“杨爸爸,我期末考试得了二等奖呢!”“杨爸爸给我买了新书包,我明天可以背着新书包去上学了。”在社区走访过程中,杨东了解到村里部分小孩由于家庭困难,导致性格孤僻,甚至出现叛逆不肯上学的现象。

  “未成年人的普法教育是‘防患于未然’,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守护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杨东说道。作为黑河小学的法制副校长的他,结合村寨留守儿童多的实际情况,“一月一主题”形式进校,围绕预防校园欺凌、防溺水、防诈骗和未成年人保护等热点问题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并联合黑河村两委、州边防委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摸排村里的困难学子,开展“爱心助学、暖心陪伴”活动,通过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对辖区107名困难小学生进行了爱心助学活动,这成为了卡场边境派出所“红石榴”背包警务队“陪伴助学”的长效机制。

  他是老人身旁的“好儿子”

  “阿东,你帮我看看这个感冒药的说明书,一次吃几片啊?”“阿东,我接到一个电话说银行卡被冻结了你来帮我看看是怎么回事?”“阿东啊,家里的灯泡又坏了。”有时他在明大爷家门口用竹子编着篱笆,有时在孙奶奶家帮她和在远方务工的儿子视频通话,有时又在腿脚不方便的李大爷家里帮忙锄草……

  杨东刚到黑河村驻村就发现村寨里的很多老人因为孩子外出打工多年不回来,常年都是一个人居住,他尝试去跟大家聊天,然而老人们对于初来乍到且一口普通话的他并不信任,于是他自学傈僳语言,带着照相机、理发器和一些维修家电的工具逐家走访老人。“哦帕,郭兑阿列哇?(傈僳语:大爷,身体怎么样?)”他帮老人理发、拍身份证件照、送上补办的户口簿,陪“老父亲”聊聊天,帮“老母亲”穿穿针成为了他的日常工作缩影。

  跟着杨东走在村里,他能准确地知道村寨的每一条小路通往哪里,亲切地和遇见的村民点头问好,如数家珍地聊起村寨里的大事小情。他说:“这里早就和自己家一样啦。群众把我当儿子是我当社区民警最幸福的事情。”

  他是大家眼里的“好兄弟”

  “东哥,今天家里采蜂蜜了,甜滋滋呢”“第三批蚕茧卖了一万多,草果收成也相当不错。”短短几个月时间,杨东渐渐融入了黑河村这个大集体,也取得了群众的信任。

  “余大哥,你家今年这个蚕茧白花花的,肯定能卖个好价钱。”刚到黑河村,杨东就把警民联系卡逐户送到群众手中,建立了警民联系群,在群内发布乡村振兴、中央助农政策等信息,把帮扶政策传递到群众心中。驻村期间,他联合黑河村两委积极配合卡场镇党委政府考察生产养蚕基地,动员村民参加“坚果、蚕桑、草果”等种植养殖培训,围绕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一遍遍讲解。村民们不仅生产养殖问题找杨东,有什么矛盾也会第一时间想起他。“东哥,我媳妇说我天天出去喝酒,不跟我过日子了,你帮我劝劝她。”“小孙,你也反思一下自己,现在正是收草果的季节,你让她一个人去山地里干活也不对呀,两个人一起努力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强。”在他一次次的劝说沟通下,黑河村的“吵架声”越来越少,群众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用脚步丈量着辖区的每一寸土地,用心倾听着每一位村民的心声,杨东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村寨当做“自家门”,把村寨事当做“自家事”,自然就被群众当做了“自家人”。他也从村民口中的“民警同志”,成了心中有呼必应的“东哥”。

  云南网记者 刘畅 通讯员 段淇超

责任编辑:胡津滔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