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广电云南网络有限公司 张欣宇
2019年时我正在读大四,为了备考文学研究生,我在微信朋友圈立下flag:争取每年阅读量达到30本,每看完一本书便会在朋友圈发表阅读记录打卡,欢迎朋友们监督。
如今朋友圈阅读打卡已经更新到178本,阅读也早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不再需要任何人监督。
回顾三年的读书时光,惊讶地发现,伴随着书页一张张翻过,自己的人生也发生了许多转变。
社交更加简单
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自己非常喜欢社交,也因为人生第一次有了经济支配权,兴冲冲地报了很多培训班:瑜伽班、街舞班、英语班,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一到周末便约着朋友去KTV、音乐节、聚餐,公司的团建、工会活动自己也是最活跃的一个,反正就是没让自己闲下来。
但在每一次“嗨皮”过后,自己总是会陷入空虚,一场场饭局更是让我体重狂飙,熬夜唱K让黑眼圈越来越重、皮肤越来越差,白天工作打不起精神,晚上沉迷于刷短视频,和朋友打游戏,读书打卡也荒废多日。
某一天熬夜醒来之后,看着镜子中面色颓废的自己,忽然醒悟,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我再次捡起了书籍,开始读《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明白要退去浮躁,屏蔽外界的纷扰杂乱,使心灵达到虚无寂静的状态,人才不会觉得“空虚”,才能找寻到生活的平静。当我读《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时,体会伍尔芙所说的:“我希望,大家无论通过什么方法,都能挣到足够的钱,去旅行,去闲着,去思考世界的过去和未来,去看书做梦,去街角闲逛,让思绪的钓线深深沉入街流之中。”当我读《明朝那些事儿》,感受“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为刚明”的壮阔历史时,明白在历史的车轮下,千秋功业转瞬化为尘埃,英雄气节却将万古垂青。
2021年4月22日,自己在朋友圈阅读打卡达到一百本,那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好久没有出去社交了,每天下班回家便是打开台灯读书,但“朋友”却越来越多了,这些朋友穿越时空、跨越地域,通过书籍,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浮躁的生活里,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工作更加精进
2021年,我被借调到其他单位从事活动策划与新媒体宣传工作。到了新单位,公文写作内容繁多、格式严格、专业性强,还未来得及熟悉工作内容就被要求起草活动策划、活动方案、活动通知并撰写新媒体宣发通稿。刚开始的两个月自己无比头疼,上级领导是新闻系统出身,审稿严格,一篇活动信息交上去经常被骂得狗血淋头。毕竟在职场上,没有人有义务帮助你成长,领导看中的是结果、产出,至于完成过程如何艰难,那是自己应该做的功课。在一次次领导的批评中,我并没有退缩,而是借助阅读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上班空闲时间我一遍遍翻阅单位往年公文,下班后努力阅读《半月谈》《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新闻周刊》《公文写作常识》等报刊书籍,通过大量地阅读,积累相关词句语段,规范表达方式,提炼中心思想,模仿行文结构,然后大量地实践,逼迫自己输出。两个月后,我做到了从一篇稿子要改十几遍,渐渐到只需要改动一两句话,直至,一字不改。半年后,我所撰写的新闻稿陆续被“学习强国”“云南网”等国家、省、市级媒体采用与转载,就连被称作“单位一支笔”的老同志也表示,以后即便是单位年度总结报告都可以放心地给我撰写了。
凭借着借调期间优秀的宣传成绩,我在公司的年终考核中也被评为了“优秀”,也被列入2023年部门经理候选人名单。此时,距离我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只过了三年时间。职场上,阅读,是提升写作能力的“磨刀石”。
心态更加平和
疫情三年,许多生命悄然逝去,疫情之后,仍然存在不少遗留问题:经济下行,行业内卷,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结婚率降低等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得了“空心病”。很多时候刷到微博、小红书、新闻上的社会舆论事件,自己也会情绪激动,十分慨然,恨不得顺着网线去到事件现场“伸张正义”。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中写道:“智能手机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但是也从中产生了一种灾难性的强迫,即交流的强迫。如今人们与数码设备之间有一种近乎迷恋的、强制性的关系。在这里,自由也化身为强迫。”
通过三年的阅读与沉淀,我越来越感受到,成年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屏蔽力,屏蔽掉比较、焦虑、躁动,懂得知足、自洽、克制,允许一切发生,学会将自己偶尔从生活惯性里“抽离”,越来越平和,越来越温柔。人生路上,阅读,可以为灵魂开辟一片“栖息地”。它让我对世界多了一份理解,对生命多了一分敬畏,对自我多了一个观照。它提醒我,即便是在生命的至暗时刻,阅读会为人生照亮一束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