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资料区 >> 正文
【读书征文作品二等奖】把工作当成热爱——读《吾心归处是敦煌》有感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23日 19:29:00  来源: 云南网

  作者:云南铜业股份公司玉溪矿业 罗冬梅

  择一事终其一生,坚忍、单纯、执着,这是《吾心归处是敦煌》一书中最频繁的表述。而书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便不觉其苦,而能从工作中品味人生的滋味。

  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从江南烟雨水雾到荒凉寂寞的大西北戈壁沙漠,从未名湖畔来到千里塞外,“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坚守在风沙扬砾的西北敦煌,用一生守护着荒野大漠的735座洞窟,用一生诠释着“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吾心归处是敦煌》是关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传记,也是新中国对于敦煌文化的保护史和复兴史。书中记录了很多像樊锦诗一样,和她一起奋斗的专家学者,过着“苦行僧”的人生。书中讲解了大量的历史,艺术、宗教、和科技的背景知识,让人更能感受到敦煌学的非凡和意义。

  在宏大的历史面前深知自己的渺小,但能感受到几千年的璀璨文明,我又觉得无比幸运。这一切都要感恩于国家的强盛,及其无数敦煌莫高人的努力与付出。1963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25岁的樊锦诗奔赴敦煌,这一奔赴就是将近六十年之久。在敦煌,她住土屋,睡土炕,用土桌,坐土凳,喝咸水,吃粗粮……走遍大大小小735个洞窟,看遍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一生潜心石窟考古研究,构建数字敦煌,开创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护、开发和利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个樊锦诗,半部敦煌史。书中每一个章节,都以大量翔实的文史资料考证和调查为基础,穷其源流,务其真实,不做蹈空之论,书中敦煌部分的专业记述让我读起来觉得颇为吃力,但同时被莫高人和作者这份执着的专业和匠心所吸引感染,让我战胜自己读完全书。除却敦煌部分,描写樊锦诗和其余莫高人的生活和工作,文风质朴,文字朴素,言辞坦率真切,庄重实诚,一如樊先生质朴的为人和单纯沉静的气质。这是一本用朴素语言口述撰写的书,适合一个人静静地、慢慢地细读。作者顾春芳记述整理的这本自传书很贴合樊锦诗的简单含蓄的诉求:“我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千万别把我写成金刚力士”。樊锦诗谦虚地说;“别人说你了不起,你自己别真以为你了不起,你就是做了一点事而已,我樊锦诗只是沾了敦煌的光”。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这一辈子,能够把工作当作热爱来做,是一件多么让人感动的事。只要热爱就会不觉其苦,一旦产生了“热爱”的感情,就不会感到辛苦,反而充满乐趣。在旁人看来是超乎想象的艰辛,但如果自己真正热爱上这份工作的话,就不会觉得有丝毫的辛劳反而获得充实。

  第一任敦煌守护人常书鸿说,“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世,不过,如果真的再一次托生为人,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完成那些我尚未完成的事业”。第二任敦煌守护人段文杰说,“只要一进入洞窟,就会全然忘记烦恼,内心一片宁静”。第三任敦煌守护人樊锦诗说,“只要进入洞窟,什么烦心事都消失了,我的心就踏实了”。

  朴素的语言,坚定的信念,几度令我热泪盈眶。简单相信,傻傻坚持。我想,只要热爱并持续专注于某个领域,并且究其极致,才有可能触及真理、理解万物,才能够融会贯通。我不敢说读懂敦煌,但读出了《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魅力之所在。正是书中澄净纯粹的莫高精神,让这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书籍变得美好而让人流连。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千里塞外,大漠孤烟,从不毛之地到万佛之国,从人声鼎沸到清冷孤绝,曾经的喧嚣已变成一曲羌笛,曾经的繁华已变成一把握不住的黄沙。尘世间,人们苦苦追寻世间的永恒,心灵的安顿。而一代代敦煌莫高人,通过执着与热爱,以匠人之心,在这片寂静清冷、广袤荒凉的沙漠中,找到心灵归宿,找到永恒。

责任编辑:崔庆波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