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行走在独龙江峡谷,目之所及,千山滴翠、江水碧蓝。村寨绿树环绕,草果林、田地里处处是忙碌的身影,农家乐、客栈内传出欢声笑语,一幅生态好、产业兴、百姓乐的秀美画卷跃然眼前。
密林深处,巴坡村拉王夺小组党支部书记高礼生与十几个村民趁着天气晴好,忙着加固生产路、维护“草果溜索”。5年时间,拉王夺从深度贫困的村组成为了巴坡村草果第一组。河边台地、高山沟箐、房前屋后,绿油油的草果树扮靓了村寨,鼓起了拉王夺群众的腰包。
“每家都种草果,少则二十多亩,多则五六十亩。现在户户都有存款,好多人家还买了车。”高礼生说。
群众要致富,产业是支柱。独龙江乡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之际作出的“顺应自然规律,科学组织和安排生产生活”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绿水青山建设成为“金山银山”。10年来,独龙江乡党委、政府坚持生态保护、生态产业、生态补偿三管齐下,一棒接着一棒跑、一任接着一任干,引导独龙族群众在坡地、江岸、沟箐发展草果、花椒、重楼、灵芝、黄精等绿色生态产业。
2023年底,独龙江乡仅草果一项就收入2000多万元。红彤彤的草果,让独龙族群众的生活一年一个样。
沐浴着党的雨露,如今的独龙江乡,天更蓝、山更绿,处处绽放幸福之花。
担当力卡山脚下的龙元村,一栋新建的农家乐里,女主人丁玉萍在火塘边忙着炖鸡,丈夫孔国强在菜园摘菜,给游客张罗饭菜。
“以前家里只有两间屋子,一间生火做饭,一间住人。来个亲戚就只能在火塘边睡了。”指着照片里的老屋,孔国强说,十几年前,独龙族群众最忧心的是行路难、过江难和住房难。
孔国强家现在盖了新房,建了卫生厕所,庭院种上了花草树木,屋后开辟出小菜园,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农家乐的生意不错。“卖草果、白芨加上农家乐的收入,一年收入超过3万元,日子是越来越好了。”孔国强说。
家园变花园、民房变客房、农民变旅游从业人员,孔国强一家生活的变迁,是独龙江乡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悄然转变、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建设,迪政当村村民陈永华把自家空闲的房间装修成标准客房,在独龙江边建起土鸡养殖场、帐篷营地,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独龙族群众的农耕生活。
文面女李文仕带着独龙族妇女编织独龙毯、制作独龙毯制品,传统与时尚接轨的独龙毯手提包等产品卖到了上海。
念好“山水经”,打好“生态牌”,做好“边文章”。近年来,独龙江乡因地制宜,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和农文旅融合发展,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施普卡旺旅游特色村新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优化,建设“克劳洛”乡村振兴示范点……深山里的独龙江乡吸引了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龙元村村民龙学祥参加乡里举办的木雕培训班,到剑川县跟班学习,学到了一手木雕技艺。2022年8月,龙学祥创办龙祥木雕工艺制品店,把江边捡来的树根制作成弩弓、编织工具、茶杯等精美的工艺品,受到游客喜爱。龙学祥也成为独龙江乡本土根雕行业的开拓者。
“旅游业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龙学祥说,自己准备带几个徒弟,扩大生产,开发出更多具有独龙族特色的手工艺品,丰富独龙江的旅游产品。
外出做买卖、跑运输、开农家乐、制作工艺品的人逐年增多,农产品经纪人、劳务经纪人进村入户,年轻人走出家门学技术,随着生产方式的多样化,独龙族群众的经济来源也更多样,独龙族群众依靠勤劳的双手,不断创造着更好的生活。
绿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齐头并进,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生态优美、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独龙江乡正绽放新颜。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寿华 通讯员 祝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