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石林彝族自治县板桥街道党工委坚持党建引领,发挥“两个作用”,依托“一约四会”组织的建立,抓实抓细“红黑榜”制度,积极推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协同”推进的治理体系,全面提升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夯实乡村治理根基。
发挥“两个作用”,激发党组织活力
强化党的基层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党组织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引领作用,提升党组织的整合功能,增强党组织动员群众、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能力。在全体党员和广大群众中广泛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先进典型宣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信念共识、制度共识、政策共识,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凝聚广大群众的“主心骨”、化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基层社会治理的“桥头堡”。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先锋队、新时代文明实践队带头作表率,扬起党员旗帜,充分发挥“党建+”作用,挖掘优秀传统家风家训,开展弘扬家风文化活动,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广泛动员外出乡贤、创业能人中的党员参与,发挥乡贤能人“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作用,将乡贤文化理念融入乡风文明治理,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新鲜活力。充分发挥老党员、老模范的作用,健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让群众参与到议事、评事、理事和乡风文明、邻里守望等公益服务活动,使老党员、老模范成为优良家风的推动者和践行者。
推行“三治协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加强自治,民主参与激发基层治理源动力。通过建章立制、典型引领、阳光议事等一系列措施,引导村民人人参与、人人监督“三务”工作,切实让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积极打造“村(居)民议事室”,引导村民、村民代表参与“阳光议事”,村“两委”、村监委、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共同讨论决议包括村集体资产处置、低保户评选、惠农补贴发放等“三重一大”事项,真正让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严格落实“三务”公开制度,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大会、大喇叭等方式定期通报村情、村务,让村民了解村内工作情况。
完善法治,全力保障“平安村”。大力开展法律进村庄行动,全力保障乡村平安,在12个村(社区)建立调解室、基层综治中心。结合道德评议会、反邪防邪禁毒禁赌会等组织每季度评定情况锁定重点关注人员,建立重点人员清单,定期组织街道综治、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对清单内容进行分析研判、划分风险等级,落实五级网格包保责任,有效建立起与村民的工作联系,为工作持续推进提供有力支撑。建立自然村“一村一档”工作档案,内容涵盖每村基本情况、流动人口出租房情况、治安状况、重点群体和人员情况、未化解的矛盾纠纷情况,为街道各级工作组和网格长开展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弘扬德治,“软规则”变“硬约束”。结合村(居)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全街道78个村(居)民小组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反邪防邪禁毒禁赌会、村(居)民议事会等自治载体,形成“一约四会”共同发力的治理体系;同时,施行“两榜三单”,各村结合地域文化在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画“框框”、画“条条”,形成“红榜”正面清单、“黑榜”负面清单和“红黑榜”公示名单。村小组、村委会每季度层层开展评定、作公示;将勤劳致富、关心集体、孝顺公婆(父母)、诚信守法、团结邻里等先进典型纳入“红榜”。用“红榜”公开表扬好人好事;将不爱护环境卫生差、好吃懒做、不孝顺公婆(父母)、打架斗殴等负面典型纳入“黑榜”,用“黑榜”曝光不文明行为现象。
以党建引领新风尚,板桥街道党工委干群重塑好民风,基本构建起了“两个作用+三治协同”的基层组织体系和治理体系,潜移默化中培育着好民风、好村风、好乡风,实现了让乡村拥抱文明、让文明融入乡村,为乡村振兴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活力”,赋予了“新动能”。
云南网通讯员 石板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