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在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黄茅岭乡荔枝示范基地幼龄荔枝园实施的荔枝套种旱稻模式示范样板旱稻测产验收传来喜讯:经实收测产,果园里采用水稻旱种技术种植的三系杂交稻“宜优683”最高亩产350千克,平均亩产276.8千克,显现出果粮协同发展新模式较好的增量潜力,为开辟粮食增产新途径作出了探索。
如何根据云南果园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用科技的手段在确保耕地非粮化整治到位的基础上,实现果农效益不下滑十分必要。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元阳热带亚热带水果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的支持下,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元阳特派团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元阳农科服务团的协调组织下,红河言辰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在2023年新植荔枝果园627亩的土地上,利用幼龄果园株行间空间较大,果树间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特点,探索“荔枝+水稻旱种”的粮果协同发展新模式,实施荔枝与水稻旱作套种200亩。该示范样板水稻旱种采用品种主要是福建省农科院等单位选育的三系杂交稻“宜优683”,全生育期采用旱种旱管,不施肥、不打农药,人工防除杂草等措施。
专家组在对水稻旱种田间情况进行现场查看、听取项目组介绍的基础上,按照生长好、中、差三个等级随机抽取三块地,按照农业农村部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进行实收测产。测产结果显示,在今年前期干旱、后期降水量大的情况下,示范样板最高亩产350千克,平均亩产276.8千克,200亩测算产量达55000千克。
国家荔枝龙眼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陈厚彬指出,荔枝套种旱稻模式取得初步成功,为在云南实施其他果粮新模式提供了技术借鉴。下一步,将采用果园配套优质水稻品种选择、合理用药用肥、立体间套、生态果粮园地建设等复合技术模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绿色果粮生产效益,让老百姓有丰富多样、可口的水果品尝,同时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元阳特派团和云南省农科院元阳农科服务团团长张建华,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党委书记罗心平,国家重点研发课题负责人张惠云,以及元阳县委组织部、元阳县一片果产业链、元阳县农科局、黄茅岭乡领导和专家26人参加现场会。
云南网记者 陈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