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大学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克勤代表走上“代表通道”向国内外媒体介绍自己团队在生物防治线虫方面的研究成果;美国《科学》杂志公布“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云南大学资源植物研究院胡凤益团队多年生稻研究成果成为中国唯一入选的研究成果……在云南大学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学校科研团队的多项成果受到关注,展现出雄厚的科研水平和实力。
“作为我国首批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多年来,云南大学以服务为导向,积极推进前沿科技创新,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无愧历史、不负人民的时代答卷。”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大学校长方精云说。
聚焦重大需求 开展科研攻关
“我们的创新在于把水稻的生产方式从1年变成多年,这不是‘1加N’的改良,而是‘0到1’的突破。”谈到团队育成的“多年生稻23”,胡凤益教授认为该项研究成果将给整个产业带来变革。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自1996年起,胡凤益团队坚守在农业研究第一线,致力于研究水稻的多年生化并成功创制了多年生稻技术,育成“多年生稻23”“云大25”“云大107”等多个多年生稻品种,其广适、高产稳产、多年生性强等特点,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推进“双一流”建设以来,云南大学立足边疆民族地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定位,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根本目标,加强有组织科研,产出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让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
针对线虫防治这一世界性难题,张克勤院士率领团队专注有害线虫生物防治研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线虫生防微生物资源库,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线虫生物防治产品,引领我国线虫生物防治学科的发展。
如今,胡凤益团队育成的多年生稻在云南12个州(市)的76个县(市、区)先后试验示范取得成功,惠及2.3万户农户,并在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13个主要水稻种植省份试种推广;张克勤团队的根结线虫生物防治新产品,在全国多个省区的蔬菜、柑橘、烟草、中药材等作物种植区规模化推广应用……一项项原创性科研成果在解决实际需求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云南大学科研工作者用行动践行着“四个面向”的要求,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立足一流学科 推进基础研究
在“双一流”建设中,云南大学抓住学科建设这一龙头,实现民族学引领中国民族学发展,生态学和政治学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加快推进生命科学、古生物学和天文学3个一流研究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学科人才培养能力、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原始创新能力,切实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中的主力军作用。
近日,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团队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研究人员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揭示了澄江生物群中的等刺虫化石躯干外形和附肢细节。多年来,该团队成员多次发表研究成果,使澄江生物群成为国际古生物学界、进化生物学界关注的焦点。在相关成果的有力支撑和各方的努力下,中国“澄江化石地”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并在化石地遗址上建立起自然博物馆。
“云南被称为‘南国天都’,是国内最好的天文观测基地之一。依托云南大学建设的云南省天体物理和宇宙线创新团队取得多项原创性高水平成果。”云南省天体物理和宇宙线创新团队带头人张力教授介绍,目前,由云南大学联合多所科研院所共同研制的1.6米多通道测光巡天望远镜在云南天文台丽江观测站投入使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较大通光口径、较大视场、多通道高精度测光巡天。
俯身大地,运用显微CT技术,让古生物研究实现从0到1的质变,实现与5.2亿年前古生物的“对话”;仰望星空,开展前沿科学观测,致力天体物理和宇宙线问题研究,探索宇宙的奥秘。在科研团队的不懈探索中,云南大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产出多项“首个”“首次”原创成果。
加快成果转化 服务地方发展
2022年,云南大学转化2项千万元级科技成果,其中生物农药“杀线虫芽孢杆菌”农药登记证以11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山东思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下学校单笔转让金额最高纪录。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端的加速转化,对产业的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多年来,云南大学聚焦云南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重大需求,深入推进校校、校地和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服务云南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近5年来,云南大学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1000余项,为解决重点产业难题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贡献力量。
此外,云南大学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组织力量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实践,为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提供技术方案,科技支农促进农村群众富裕富足。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大学特聘教授陈景在阳宗海发生砷污染事件后,开展跨学科研究,带领研究团队让阳宗海重现清澈;云南大学特聘教授段昌群率领团队针对滇池流域农田高强度种植、山地生态脆弱、面源污染强度大等问题,研发集成了多类型种植业镶嵌的农田面源控污减排等4项关键技术。
聚焦乡村振兴,云南大学组织实施云南高原山地乡村振兴创新与实践示范、农村饮用水净化及防污治污问题研究、智慧农业康养种植研究等9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推广项目。针对临沧市博尚镇碗窑村近300年土陶烧制历史,对口帮扶博尚镇的云南大学组织专家探索创新土陶产业发展,通过开设非遗研修班、研发特色工艺、创新陶艺设计、发展茶陶产业,为村民打开了致富门路。
云南网记者 季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