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晓燕
作为地方志工作者,我自誉为“半个文化人”,在地方志部门经历了心理上的“坐上冷板凳”“焐热冷板凳”“甘坐冷板凳”的三个历程,对方志文化价值的认同让我逐渐乐在其中,说“志”存高远太大,热爱是真,对方志价值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因此越来越强。
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那时的我,懵懵懂懂,对家庭的疾苦感受不深,更不知世界变迁,但却是听着《党啊,亲爱的妈妈》长大的。若干年后回过头才发现,耳熟能详的“亲爱的党啊,你就像妈妈一样把我培养大,教育我爱祖国,鼓励我学文化”,唱出了一代人的心声。
日子过得可真快,那些青春律动的时光仿佛还未走远,蓦然回首的时候,一晃几十年就已经过去了,这让我更加地珍惜所拥有过的一切。所以,十七年前,因为二轮修志,我有幸成为一名基层地方志工作者,并爱上了“地方志”这份工作。
“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基石。俗话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我没有世纪伟人的宏大目标和远大志向,但是,从踏入地方志大门的这一刻起,我就时刻以方志人自居,就像是一只回归的大雁,一遍遍盘旋在故土的上空,只为喜欢,只为汲取,只为记录。我并没有单单只把它作为一份单纯的工作,而是沉浸在这份事业中无法自拔,我把它作为我余生为之奋斗的使命,不说做幸福生活的助推人、做转型升级的带头人、做好资政教化的铺路人,但用有限的时间做真实记忆的传承人却是我的目标和追求。
我遨游在历史的森林,感同身受一地历史文化的变迁,目所能及地欣赏绝尘净域或是旷古奇境,更是通过自然景观和地理人文等的描述用心感受一个时代的文化和民风,徜徉其中,见证生命脚印的同时,用眼睛去观看,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感受,用文字和图像来记录现在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以便能在后世能真正起到“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于是,我做着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没有因敷衍而自愧,没有因懈怠而抱憾,没有因惰性而放弃,我一直坚持,坚定的就是把修志这个“冷板凳”坐热的信念。
虽然,很多人对地方志工作不了解,总会有人说:你们的工作很轻松吧?估计就是一杯茶一份报过一天吧?也有人说,修志就是修“四苦全书”,艰苦、辛苦、清苦和痛苦。修志非中心工作,条件艰苦;修志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身心辛苦;修志不是权力要害部门,比较清苦;真要潜心钻研,又常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痛苦。这是修志人的自嘲,却也是方志工作的真实写照。而通过十来年的亲身体会,我认为:志之深远,心之博大,都是生活历程的一种体验。作为地方志工作者,每日端坐于案前写稿校稿,扑下身子,耐住寂寞,吃得苦头,以新时代方志人的愚公移山精神、仙人掌精神、钉钉子精神、工匠精神和绣花精神,“徜徉”在地方辽阔的土地上,用史实、案例、数据诉说地方旧貌变新颜的历史神话,见证生命的脚印,感同身受文明前进的飞速脚步,其实更多的是体验心灵上的撞击。
在一次偶然的时机听同行的一个领导诠释“修志”的意义时,感受颇深。他总结说:“地方志工作是冷板凳,却是这边风景也好”。的确,地方志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但对于真正潜心钻研的人来说,修志其实就是一种修行,在述说历史之时海纳百川,在看尽人事之后沉淀人生,不说境界,不论胸怀,至少是横陈百科,视野更宽,用心去经营时,却是“志”里风景独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作为社会组成细胞的个人亦如此,而作为一名地方志工作者,我肩负着记录一地社会和民族灵魂运动轨迹的重担,不只为山青水碧、花红柳绿,更要繁花似锦、瓜果飘香。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的另一句话,他说:良好职业道德体现在执着坚守上,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最后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这是智者成就事业的三个阶段,也是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描述的三种人生境界的进一步阐述,做到了这三个境界的人生,一定会是精彩至极的。
作为一名方志人,我将继续把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包容着极其浓烈东方文化内涵和博大精深文化品位的史志书籍作为我精神的食粮,克服困难,耐住寂寞,以“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干劲投入地方志工作,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养料,让历史智慧成为推动地方志事业再上新台阶的强大力量,提升方志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提高方志文化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增强方志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助推地方志事业发展。
我庆幸,我是一名地方志工作者,可以在地方志编修中触摸故土,嗅尘土气息,摸留香老物件,感受历史的厚重和积淀,把那些积淀的前世今生刻进脑海里,放在心坎上,并告诉后人,我曾经在这里过。
(作者单位: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