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一批胸怀爱国之志的交通大学师生,坚决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打起背包就出发,从黄浦江畔迁至渭水之滨,披荆斩棘、治学报国。在交大西迁的进程中,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铸就了“西迁精神”的丰碑。今天,云南“西迁”科学家说:“我们这一批人来到了西部,将我们之前在发达地区做的科研知识带给更多西部地区的学生,人才有了,我觉得以后差距就会越来越小。”
祁斌,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肠道菌与宿主的互作。2014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14-2019年分别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科罗拉多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博士后期间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生物,首次建立了独特的宿主-微生物互作的研究体系,系统地筛选并研究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在宿主中发挥功能的作用机理,从肠道微生物对宿主是“友”的方面来揭示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如何作为营养元素来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取得了许多原创性、突破性成果。
由于在肠道菌-宿主互作领域突出的研究,博士后结束后祁斌相继在东部高水平大学获得了教授职位,在其生命科学学院建立实验室来继续开展研究。2018年受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杨崇林的邀请,祁斌来到云大进行学术交流,交流期间,祁斌了解到杨崇林院长、张建副院长曾经都放弃了在北京中科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完善成熟的科研条件,来云南大学重新开拓生命科学研究,带领年轻科研人员在西南重振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通过努力来缩小与东部的差距,而这两位院长仅仅只是云大众多放弃优厚条件来到西部开展研究的一个缩影,在云大,如他们一般的研究员还有很多。交流结束后,云大人这种不畏艰苦、坚韧不拔的精神使祁斌深受震撼,他说:“看到前辈们的努力,作为年轻人,我觉得云南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需要一批年轻人来投身科研事业,在祖国的西南大力发展生命科学。”在这样的动力下,祁斌主动放弃了东部高水平大学优厚的科研待遇,接受了杨崇林院长的邀请来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并于2019年建立实验室继续开展肠道菌-宿主互作邻域基础科研。
实验室建成后,困难和挑战也随之而来,最大的困难就是研究生的生源。“我们深知在同样的努力下,云大要做出同东部高校一样的成绩,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祁斌坦言:“为了不比东部高校差,我们能做的就是加倍努力。”作为实验室负责人,自实验室建成以来,祁斌基本上便放弃了节假日,为了让学生有自信尽快开展实验,他加班加点亲自带领学生做实验、读文献,解决科研问题。他以中科院的高标准要求学生,虽然学生刚开始感觉困难,但是在祁斌的坚持与学生的努力下,学生们都迅速得到了成长。“我认为,在西南,在云南,在云大,最让我感到充实的是在我的努力下,能看到学生慢慢成长,我相信像跟我一样这么一批来云南投身科研的年轻人的努力下,这些基础比不过东部优秀高校的研究生也会得到很好的科研训练与培育,甚至可能超过他们。”祁斌说。
目前,祁斌及其团队的实验室已经在肠道菌-宿主互作方向开展系统性的研究。在祁斌与其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其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云南省科技厅等项目资助,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为云南省在肠道菌-宿主互作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竞争性的科研资源, 并且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今年8月,祁斌荣获2022“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这充分体现了业界对云南大学优秀青年科学工作者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同时也彰显了云南科研工作的不断进步。
谈及未来,祁斌表示,自己将继续跟学生一同奋斗,在科研上做出新的突破,也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西南,了解云南,让大家知道云南也有很好的科研基地,让更多的优秀年轻人才加入云南,发展云南,让云南更加美丽、更加有竞争力。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守正创新、勇毅前行,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科技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新征程上,一批批将科研论文写在云岭大地上的青年科学家们,将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云南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