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报版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精准施策、集中攻坚,以超常规的举措,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11个“直过民族”和
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
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4797元
提高到2021年的13027元
年均增长10.6%
易地扶贫搬迁150万人
建设19个万人以上安置点
培育形成26个扶贫主导产业
覆盖168.53万贫困户
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通讯员 柴峻峰 摄
俯瞰云岭,高山险要,峡谷纵横,大江大河呼啸。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云南省有4个,这些特殊困难地区因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经济基础弱、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曾经,全省129个县(市、区)中,122个有扶贫任务,有88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27个是深度贫困县。
难,云南想挣脱千百年来的贫困枷锁困难重重。
干,云南以劈波斩浪的坚定信心、一以贯之的行动,敢教日月换新天。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把解决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问题作为脱贫攻坚“硬骨头中的硬骨头”来啃,聚焦聚力“三区三州”中的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乌蒙山云南片区、滇桂黔石漠化云南片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全面实行“四个倾斜”,从组织领导、帮扶力量、政策举措、资金投入等方面整合资源,精准施策、集中攻坚,以超常规的举措,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牢记嘱托,我省制定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出台加强脱贫攻坚组织保障的7项措施,建立监督执纪问责5项机制,构建起党政主责、部门同责、干部主帮、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责任体系,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党政同责促攻坚的工作格局,实行省、州(市)、县(市、区)、乡镇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负责制,以上率下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同时,对深度贫困县实行一县一个省级领导挂联、一个重点任务清单“兜底”、一个监测体系跟踪。建立并落实脱贫攻坚一月一分析、一月一研判、一月一调度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目标倒逼、时间倒逼、责任倒逼。
宾川县新川村新貌 记者 杨峥 摄
进村入户开展调查、完善建档立卡资料、宣传扶贫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帮扶措施……一支由4.85万名第一书记、21.61万名驻村工作队员组成的扶贫攻坚大军,在云岭大地上“遍访贫困”。这是云南全省动员、尽锐出战的直接体现。
在自主发力的同时,社会各界纷纷携手、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构建起大扶贫格局,为云南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1996年起,上海、云南结成对口帮扶合作关系。20多年来,从单向帮扶到双向互动,从政府间合作到全社会参与,沪滇帮扶合作日益成为双方协作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平台。
2016年9月,广东省中山市、东莞市与昭通市,珠海市与怒江州结成对口帮扶对子,全面推进两地州(市)间、部门间的扶贫协作工作,以东部之长补受援地之短,以先发优势促后发效应,粤滇扶贫协作结出丰硕果实。
各方力量不绝于此,情系云南边疆民族贫困群众,中央部委倾力支持、兄弟省市真情帮扶、民主党派既督又帮、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各级干部拼搏奋战,凝聚成推进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罗平县小寨村刺绣合作社制作的绣品 记者 杨峥 摄
西畴县瓦厂村扶贫车间里工人正在加工电子零件 记者 李丽 摄
“我家以前居住的地方位于蒋家沟泥石流滑坡区域,我买了一头毛驴驮村里的红薯运往山外,打算换几个钱供孩子上学,结果半路上驴摔跤,红薯全都滚到金沙江里了。”回忆起搬迁前的艰难生活,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白石岩村村民佟文俊记忆犹新。
2019年春节前夕,佟文俊从大山深处搬迁到县城安置点,全家5口人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楼房。“我自己也筹了点钱,购买了一辆二手小货车,在县城做水果批发生意,总算离开了穷山沟。”佟文俊说。
为让搬迁户及时掌握搬迁政策以及后续就医、就学、就业等问题,会泽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成立临时党支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利用板凳会、院坝会、火塘会等方式,挨家挨户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还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不走偏。
资源承载能力严重不足、公共配套成本过大、难见效、易返贫,易地扶贫搬迁是唯一的出路。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全省150万人有序迁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穷窝窝。
云南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总规模居全国第三,全省有19个万人以上安置点,是云南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全省着重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专项行动,打通招聘、转移、培训、帮扶全链条,确保搬迁群众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家庭至少1人实现就业。
截至目前,全省已在集中安置区周边实施农业产业扶贫项目2559个,建设扶贫车间211个,就近吸纳搬迁群众就业;设立就业服务窗口1128个,开展培训54.43万人次,转移就业55.79万人,实现有劳动力搬迁家庭户均2.33人就业。此外,安置点将商铺、公共停车场、农贸市场等群众集体资产进行集体经营、委托经营,注重盘活群众原有的承包地、林地、宅基地,进一步增加资产性收益和财产性收益。
在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片片草果地绿了荒山富了农民,成为独龙族、怒族等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品天下苹果,还看今昭”“昭通大洋芋,世界马铃薯、扶贫大产业”……这些耳熟能详的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已成为助力昭通群众增收致富的“引擎”。
在“文化富矿区”迪庆藏族自治州,当地坚持实施“文化兴州”战略,以非遗传承保护为抓手,发挥非遗保护与传承在扶贫和旅游方面的特殊作用,扩大传统文化艺术的辐射力、带动力,为全州决战深度贫困注入新动力。
产业发展事关脱贫攻坚全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坚持从群众的内心愿望和发展实际出发,云南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让群众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实现“弯道超车”,在发家致富的道路上全力奔跑。
2018年,《云南省特色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出台,聚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短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主要依托和根本措施,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加快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提升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培育形成26个扶贫主导产业,覆盖贫困户168.53万户,占有产业发展条件贫困户的99%以上,基本实现产业到户全覆盖。
为促进脱贫人口增收,持续改善和保障民生,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2年6月,云南省印发了《云南省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以脱贫人口增收为主线,不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引导脱贫人口进一步融入产业就业发展格局,精准制定到户增收计划,实现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力争到2024年底全省脱贫人口收入超过全国脱贫人口收入水平,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故事
一座桥的见证
在怒江大峡谷的深处,怒江和赤主河交汇的地方有一座村庄,背靠坪攻山,怒江环绕村庄流过。这座村庄就是福贡县施底村,2021年3月中旬,施底村被评为“小康示范村”。
“桥是我们这个村子连接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49岁的施底村老支书福四三从施底桥上走来。村口的木板桥承载着施底村村民的记忆,也见证着村子的发展。孩子们上学从桥上跑过,年轻人去县城工作从桥上走过,福四三也在桥上走过了自己的大半辈子。
通过这座桥,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施底村,而村民们的思想和农产品也在“走”出施底村。
“你们几位?想吃点什么特色菜?”电话一响,“岛上傈家”的老板娘余珍妹赶紧掏出小本记下客人的需求。这家去年年初才开始营业的农家乐,已经拥有了不少老客户。她说,“坐满的话就是4桌人,大概可以同时接待30人。”
随着村口沙滩和栈道的修建完善,来施底村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土生土长的余珍妹抓住机会开起了农家乐。“周末一天的营业额有5000块左右,比打工强多了。”等生意稳定下来,余珍妹还想把隔壁的房子租下来,打造成临江包间,招待更多的客人。
和余珍妹一样充满信心的还有创业能手此路恒。他曾走出村庄到外地打工,如今又回到家乡发展草果和重楼产业。“虽然回报时间长,投入也比较大,但是我相信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以后我想发展到100亩种植面积。”目前,施底村掀起了种植热,重楼、黄连、石斛、草果出现在了村民们的地里,敢想更敢做是村民们的致富秘诀。
“我们计划在这座桥的原址处修建一座新的钢架大桥,到时候施底村通向幸福生活的路将会更宽敞。”福四三说道。
云南网记者 殷洁 王丹
普米族群众点赞脱贫攻坚 通讯员 高玉生 摄
声音
随着脱贫攻坚战号角的吹响,在各级各部门的帮助下,我们实现了高质量脱贫,乡村越来越美,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群众生活越来越好过。我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带领广大群众认真抓好生产发展,把日子过好,把邻里关系处理好,把民族团结搞好。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忙糯乡小坝子村致富带头人李明忠
以前在老家,洪涝灾害淹没田地,年均纯收入才4000多元。自从2019年搬迁到禄丰思源小区后,我在城里打工一年就有1.5万元的纯收入。现在,全家住着宽敞的楼房,周边还有医院和商场,孩子也在附近学校上学,生活更加方便,我们也更有奔头了。
——禄丰市和平镇姚陵村委会村民杨中学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随着屏边火车站和滴水苗城特色小镇的建设,在各级各部门帮助扶持下,大份子村紧抓发展契机,引进本源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形成了以砂仁、百香果、猕猴桃、草果等经济作物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现在,大家都在为大份子村乡村振兴“凑份子”。
——屏边苗族自治县玉屏镇大份子村党总支书记杨顺成
记者 殷洁 王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