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资料区 >> 正文
“椿”风拂过“香”满园——红河州弥勒市竹园镇绿水村推动农民增收探索实践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5日 09:48:00  来源: 云南网

  近年来,地处山区的弥勒市竹园镇绿水村,以打造“一村一品”优势主导产业为突破口,增强基层组织向心力、凝聚力、带动力,扩规模、增品种、拓市场,大力发展香椿产业,着力打造“云南第一椿”品牌,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收益双丰收。

  第一,“领头雁”带出新产业。绿水村委会现有农户306户874人,其中脱贫户68户225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绿水村坚持强基固本,积极吸纳有学识、有见识、有胆识的人才充实村干部队伍,以“领头雁” 创办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村集体十合作社十农户”的模式,带领群众应对新形势、闯出新路子。村庄地处山地交会处、冷暖气流在此交汇形成独特“小气候”,立足本地香椿口感好、品质优、上市早的特点,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改变传统香椿种植经营小、散、弱的状况,推进产业向专业化、多元化、品牌化发展,示范引领,把“小香椿芽”做成“龙头产业”。目前,全村发展种植大户20户,成立香椿专业合作社5个,发展社员271户,带动95%以上的农户种植香椿。2022年,全村实现香椿产业经济总收入15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9万余元,户均种植面积10亩以上,依托香椿产业全村户均增收5.5万元,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持续巩固,乡村振兴的底气更足。

  第二,“摇钱树”扎根陡坡地。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改变过去主要依靠种植玉米、烤烟等传统作物的状况,在贫瘠的山坡地上,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本地传统单季“小红椿”,同时大力推广种植一年四季均可采收的“四季椿”,完成低效林改造提升及陡坡地治理7200余亩,既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也助力鼓起村民的“钱袋子”。通过村干部及种植能人“传帮带”,合作社负责统筹品种选择、苗木培育、质量控制等环节,聘请农业大学、林业科学研究院及林业部门专家现场指导培训,进一步规范农户栽培技术,让农民挑上“金扁担”,保证产出“金品质”。目前,建成育苗基地2个、有机食品产业基地1个,香椿种植面积达20000余亩,极大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提升了品牌形象和产品效益。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1000多万元,改善边水窖、生产道路、冷库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变了“晴通雨阻”的状况。

  第三,“土香椿”坐上大飞机。坚持抱团取暖,以组织化打通大市场渠道,将分散经营、各吹各打的农户聚合起来,采取“收购十物流十批发”的形式,补齐销售渠道少、半径小的短板。村、社干部主动到北京、山东等地寻找合作伙伴,按提成通过批发商直供卖货,开辟销售渠道,优质香椿直接供应大城市餐桌。进一步打通“绿色通道”,新嫩香椿通过空运销往全国各地,香椿销售价格旺季接近200元/公斤、均价保持在40元/公斤左右。目前,成立收购公司及合作社7家,保持稳定合作的批发商10余家,每年兑付空运费百万元以上,打响了“绿水香椿”品牌,形成了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模式。脱贫户徐伟种植香椿100多亩,一年收入20多万元,不仅脱了贫,而且还购买了一辆汽车跑经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实践证明:弥勒市竹园镇绿水村打造“一村一品”产业的成功,在于善于发挥村干部明白人、带头人作用,充分挖掘本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潜力,打通产业发展的供应链、消费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既绿了荒山,也美了家园,还富了农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动实践。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供稿

责任编辑:崔庆波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