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丽江市华坪县立足热区资源优势,全产业链推动芒果产业发展,破解了资源型经济转型困局,走出了一条绿色转型发展之路。截至2021年年底,全县芒果种植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产值24.7亿元,人均鲜果收入15266元。
第一,重扶持,晚熟芒果坐上富民产业“第一把交椅”建立完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推动芒果产业增量提质。一是在品种选育方面扶。建成国内芒果品种最多的种质资源圃试验示范基地70亩,收集保存国内外芒果品种资源312个,为全县芒果产业发展做好良种储备。二是在财政投入方面扶。县财政每年按照财政收入的1%安排芒果产业发展经费,重点支持芒果产业提质增效。三是在金融支持方面扶。推行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和林木权证抵押贷款等新型融资模式,在全省率先推出面向果农的“林果贷”、“芒果E贷”等金融服务产品,每户果农可向金融机构申请30万元至100万元信贷支持,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资金难题。截至2021年年底,共发放涉及芒果产业贷款18.8亿元。四是在基础设施方面扶。整合专项债和专项产业经费、扶贫产业资金等涉农资金,2014年以来,共投入各类涉农资金超过15亿元,推动芒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五是在风险防控方面扶。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政府给予保费补贴,对贫困户实行农业保险全覆盖,有效调动群众种植芒果的积极性。截至2021年年底,全县芒果种植面积42万亩,挂果32.8万亩,鲜果产量36.7万吨,种植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
第二,强链条,在全产业链中实现“值效双增”。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芒果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一是以园区为载体发展芒果精深加工业。建设生物产业园,推进芒果产业加工技术研发和设备提升改造,促进芒果精深加工业发展。全县共培育发展芒果加工企业5户,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企业1户。成功开发芒果汁、芒果干、芒果冻块、芒果醋、芒果酵素、芒果酒等系列产品,不断开拓芒果价值链。2021年,全县芒果加工产值达45.4亿元,加工产值比1.84:1。二是锚定芒果产品高效流通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打造滇川地区芒果交易流通中心的目标,推进滇川国际智慧冷链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在芒果储存保鲜、包装运输等服务环节大力扶持发展一批实体企业,加快发展物流服务业。三是推动芒果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深入挖掘芒果文化,高质量办好芒果文化节、农民丰收节,实施荣将芒果小镇等农旅融合项目,积极发展以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游、公益演出以及阳光康养为重点的全域旅游。2021年,全县旅游收入达12亿元。
第三,树品牌,打造华坪芒果“金字招牌”。实施品牌战略,将芒果打造成为华坪的特色名片。一是政府主导区域公用品牌运营。建成华坪县芒果大数据平台,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溯源体系建设,与中国经济信息社合作开发国内首支芒果价格指数,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助推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华坪芒果先后入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名商标、全国名优果品区域公用品牌,连续三年获云南省“十大名品”称号。二是支持企业开发自主品牌。在“华坪芒果”这一区域公用品牌的统领下,先后注册金川红玉、丽江芒果有关品牌商标42个,其中云南省著名商标3个,云南省名牌农产品1个,云南省绿色食品20佳创新企业1个。三是打好绿色有机晚熟芒果品牌。成立有机产品管理局,出台技术规范,深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扶持和鼓励经营主体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截至2021年年底,全县获绿色食品认证企业11个,产品38个,其中有机芒果认证3.16万亩,欧盟有机认证1.01万亩,创建省级“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2个,市级“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6个,华坪县被评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
第四,联利益,芒果树成为群众增收致富“摇钱树”。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果农充分分享芒果产业增值收益。一是培育壮大农业产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增收。截至2021年年底,全县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25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6个、市级示范社22个,实现营业收入6.01亿元,带动农户20711户,户均增收4300元。二是入股分红带动脱贫增收。全县56个村(社区)产业合作社吸纳4577户脱贫户,对脱贫户的覆盖率达100%,通过入股分红方式实现脱贫户稳定增收。三是充分参与实现多重收益。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到芒果种植基地和加工车间务工,增加群众收入。另一方面,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户积极参与芒果产品加工、仓储、运输和销售等环节,充分分享产业利润。截至2021年年底,全县从事以芒果为主的绿色产业人口达7.3万人,其中,14037户农户从事芒果种植,户均种植面积30亩,户均收入17.6万元。
实践证明:产业选择对路,致富才有门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全要素、全过程、全产业链推动产业发展,通过密切利益联结让更多农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既上规模,又有特色、有品牌、有效益。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