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资料区 >> 正文
背靠土地 转身进“城”——曲靖市会泽县推动农民增收探索实践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5日 09:48:00  来源: 云南网

  会泽县脱贫摘帽后,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按照“近期抓就业、中期抓产业、长期抓教育”的思路,固成果、抓衔接、促振兴。2021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12元、同比增长11.5%,增速居曲靖市第一。

  第一,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从土地挣钱。会泽县针对农业产业小散弱等问题,大胆探索平台联建、资源联合、利益联结“三联”机制,全要素推进产业组织化,推动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一是平台联建疏通产业发展堵点。构建县、乡、村、户四级产业组织体系,把资源相近、地域相邻、产业相同的区域划分成不同的产业带,整体规划、整带打造。80万亩马铃薯基地,被列为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县,8.1万亩夏季草莓产量占全国市场80%份额,5.5万亩软籽石榴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5万亩优质燕麦为高寒山区探索出一条新的增收路,年产30吨鲟鱼子酱成为亚洲最大的鲟鱼养殖加工出口基地,肉牛、肉羊存出栏数稳居全省第一。二是资源联合解决要素统筹难点。整合资金、资产、资源等要素,探索统一流转土地、统一配套基础设施、统一规划产业发展、统一市场销售的“四统一”模式,把土地“化零为整”集中给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适度规模经营。累计整合资金30.6亿元,流转土地73.63万亩,实施农业产业项目724个,建成高标准农田49.7万亩,规模化率达36.18%。三是利益联结破解稳定增收痛点。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农企抱团发展的产业共同体。培育76个龙头企业、1399个专业合作社、851个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订单合作等模式,带动农民多渠道增收。每年土地流转收益2.95亿元,带动户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12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变身”为产业工人在家门口“上班”,年人均纯收入1.6万元以上。如,待补镇仅草莓种植一项流转土地3.5万亩,带动2万余人在种植、采摘、包装、加工等产业链上就业,人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上。

  第二,农民变成劳务品牌,从工厂挣钱。依托近60万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源优势,把转移就业作为重点来抓,推动农村劳动力有组织、成建制转移。一是健全组织走得出。建立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组织,成立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县外省内等6个专班和驻昆流动党工委,对外负责集岗位,建立“就业超市”,对内分片包保开展组织动员,为转移就业提供全流程服务。二是系统培训留得下。依托中国工程院,成立“会泽院士之家”,同时整合教育、农业等部门资源,建立免费“培训超市”,探索“企业+基地十农户”、带薪实训、定向培训等方式,送教到村、送学到户、送技到人。累计开展技能培训18.5万人次,2.2万人取得职业等级证书。三是强化服务稳得住。统筹疫情防控与就业服务,制定26项优惠政策,开展“点对点、一站式”直达服务,让劳动力“出家门进车门、下车门进厂门”。59.92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45.15万人、转移就业率75%,其中,18.43万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6.58万人、转移就业率90%,劳务经济突破150亿元。如,浙江省上虞区谢塘镇居住着会泽籍务工人员1000多人,有100多人买车、10多家买房;再如,昆明市场90%的牛羊肉屠宰交易、70%的粮油批发零售都是会泽务工人员经营,打响了“会泽牛人”、“会泽米商”、“会泽家政”等劳务品牌,“三大品牌”就业人数达13.4万人、占会泽籍在昆务工人数的78%。

  第三,农民变成城市居民,从市场挣钱。针对县城集中安置区8.2万搬迁群众,坚持既要住上新房子、又要过上好日子,打好产业、就业、教育“组合拳”,推动搬迁群众从传统农民到城镇市民的转变。一是技能培训稳就业。建立“一户一档”就业信息档案,因岗因需开展技能培训,让“苦力工”变“技术工”、“无业户”变“就业户”。对能外出可远行的,对接省外就业岗位组织输出就业,已输出2.67万人。对不能外出的,通过建产业园区、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就业帮扶车间转移就业,盘活安置区商铺、农贸市场等资源自主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就业等方式,安置区4.46万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4.2万人,转移就业率达94.2%。二是盘活土地强产业。有序推进危旧房拆除及复垦复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生态修复,依托新型经营主体,以流转、代管、托管的方式盘活经营搬迁群众耕地、林地、宅基地“三块地”,通过生态补偿、租金收益、入股分红等方式增加财产性收入。2021年,搬迁群众人均收入达18653元、较搬迁前增长了2.5倍。三是发展教育谋长远。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投入47.8亿元改善办学条件,探索成立教育联合体、集团化办学,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在全省县(市、区)中始终保持前列。近5年来,有160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1.3万名学生进入全国重点大学深造,每年6000余名学生从高校毕业就业创业,大批贫困家庭的孩子通过教育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实践证明:通过健全产业组织体系,整合各类资源,推进产业组织化,依托丰富的劳动力优势,有组织、成建制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提高就业组织化水平,是山区农民持续增收的最有效路径,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激活教育发展新动能,提高教育组织化水平,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抓手。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供稿

责任编辑:崔庆波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