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资料区 >> 正文
张正和:为黄衣佤乡谋福祉的带头人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20日 15:46:09  来源: 云南网-耿马县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争做一辈子的好支书】勐简乡大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正和:为黄衣佤乡谋福祉的带头人

  夜幕降临时分,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直接就倒在客厅的沙发上。“今天终于做通了陶正强两口子的工作,他们家同意把那一块荒山全部都种坚果了。”想到用不了几年,村里的那一整片荒山都将挂满坚果,群众的口袋又更鼓了,他顿时又有了精神,兴奋地跟老伴说道。这是他两个星期来第一次回家,为了让大寨群众能够持续稳定增收,有力巩固脱贫成效,在乡村振兴事业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近几年他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吃住在村上,早出晚归,一心扑在为黄依佤乡群众谋福祉上。

  他就是耿马自治县勐简乡大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正和,今年61岁的他是土生土长的勐简大寨人,199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进入村委会工作,先后担任过村委会主任、村党总支书记等职务。22年如一日,在他的带领下,大寨村由一个深度贫困村成为闻名当地的先进村、文明村、示范村。他也曾先后荣获“云南省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云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云南省百名好支书”“临沧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强党建抓规范 战斗堡垒强起来

  狠抓组织规范化建设,做好发展对象培养,既要让每一名党员都有归属感,都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又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体现党员的先进性。这是张正和抓组织建设的一个理念。同时,他把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增强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我们两口子以种豆子和搞运输为主,去年收入五六万元,两个姑娘都在乡上和县城上班,她们的收入没算在一起。现在村里人看到我家种植收成好,都不把地租给别人了,自己种每亩能有2万多元收入。”大寨村三组“党员示范户”张红玉说。张红玉没入党之前就开始搞种植和运输,属于村里的致富能手,那时候村里很多人都把地租出去,每亩地只有千把元收入。张正和正是看到了他为人正直,能热心服务群众才把他培养成成员,加入党组织这个大家庭中。

  目前,村党总支下设的10个党支部已全部完成规范化达标创建,把55名致富能手培养成了党员,12名党员培养成了致富能手,5名党员培养成了村组干部。村党总支以提高集体经济收入为目标,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没钱办事的困境,在巩固好现有的1860亩橡胶产业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村民发展甘蔗产业,新成立黄佤古寨山羊养殖合作社,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5.3万元。大寨村党总支先后被评为省级、市级、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兴产业促发展 群众腰包鼓起来

  多元联创,产业发展多点开花,大寨村走出了一条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路子。大寨村是一个半山半坝的农业村,近年来,大寨村依托区位优势,拓宽增收渠道,种养殖产业多元化发展。发展橡胶1.5万亩,茶叶0.23万亩,甘蔗0.65万亩,核桃0.6万亩,坚果1.85万亩,咖啡1万亩,瓜果蔬菜1.3万亩,生猪出栏0.9万头,家禽出栏2.8万羽,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000多万元,2021年大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160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2021年带领群众开工建设一管12公里的饮水管道,解决了旱季人民群众吃水难问题,同时也加强农村饮水水源保护。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厕所改造、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累计共完成无害化厕所891户。村容村貌得到提升,农户房前屋后绿化、美化、亮化、美丽庭院进一步完善。同时抓好后续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工作。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书”。上任伊始,张正和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团结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家家都过上好日子。他带领班子深入的研究分析大寨村实际,因地制宜,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在坝区种植橡胶、瓜果蔬菜,山区种植茶叶、核桃和以养殖业为主。

  在刚开始推广“咖啡+澳洲坚果”套种模式时,很多村民们一直存有观望心理,不愿参与进来,工作推动较为缓慢。张正和就带头种植了100亩坚果苗,全身心投入到种植基地,首先发动“村两委”、组干部和亲戚朋友先动起来,再逐一上门动员村民种植,2019年他家仅坚果收入就达9万余元,看到了甜头的村民也跟着种植起来。目前,全村共推广“咖啡+澳洲坚果”套种模式1.1万亩。

  此外,村里还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改造提升基本农田1000多亩,发动群众建成“大寨万亩生态农业园区”。组织完成了17个小组45公里人畜饮水安全工程、568户危旧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让全村实现了脱贫,成为先进村、文明村、示范村。

  抓教育重资助 大寨人才走出去

  “要不是张叔叔反反复复的来做我工作,我也不会有今天的生活,可能就在家养猪种地一辈子了。”在临翔区公安局工作的小普说。2008年考上大学的小普,因他11岁时母亲就已去世,父亲靠着种田种地抚养他和年幼的妹妹,家庭十分困难,他曾一度有了辍学外出打工的想法。张正和得知后,反复上他家做思想工作,告诉他必须把书读好,再大的困难村里会帮助协调解决。那一年小普揣着村里的资助和村里帮他申请的临时救助踏上了求学的征途。

  “一个地方要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唯有把这个地方的教育搞上去了,这个地方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绝不能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刚上任时张正和就表态。所有从大寨村考出去的大学生,村里都会给予1000元的资助,考上中专、高中的学生视家庭情况给予资助。得知学校修建围墙及铺筑校园道路遇到资金困难后,张正和积极协调筹措资金4.8万元,帮助学校解了燃眉之急。通过全力配合大寨村各学校狠抓控辍保学工作,目前全村无一个辍学学生。2007年以来,大寨村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17.2万元,共资助贫困大学生172名,在当地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在“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中,大寨村走出去的317名干部充分发挥文化水平高、信息来源广的优势,参与村庄调研、规划编制、实施等工作。在回乡干部的关心支持下,在村委会旁规划平整交易市场7000余平方米,着力解决街道拥挤的问题。

  这些年来,在大寨村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处处都有张正和忙碌奔波的身影,默默在为生育他的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谋福祉。(耿马自治县委组织部 通讯员 李德生

责任编辑:徐颜蓉蓉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