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党建 >> 正文
新时代背景下以人才振兴赋能 乡村振兴的探索与思考 ——以宜良县为例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14日 18:52:00  来源: 云南网

  作者 林勤 何春元 袁申满 曾奕澎

  一、研究背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明确要求,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了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目标任务和工作原则,并对人才培养、支持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7月,中组部召开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坚持招才引智和培育本土人才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省、市委组织部相继启动了“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促进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智力、资源优势、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乡村人才发展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相适应,宜良县委组织部成立课题调研组,以开展“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为契机,探索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为推动新时代背景下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二、新时代背景下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多次强调,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千秋大业,人才最为重要。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最关键一环,也是最强劲的动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每个方面,都离不开人才发挥重要作用、提供有力支撑。

  (一)乡村人才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重要保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但贫困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脱贫摘帽无法保证一劳永逸,特别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返贫致贫风险仍然困扰着“三农”工作的发展,要想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标提质,就必须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这其中的关键一环,就在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在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和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制度会不断健全完善,发展模式也会因地制宜更新优化,乡村的产业和资源更是具有特殊性和不确定性,但唯有人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培养、产出、发挥作用,因此,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民情、农情,着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人才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和推进乡村振兴“造血”“赋能”,切实推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互促互融、有力推进。

  (二)乡村人才振兴是确保乡村治理有效的关键因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治、天下安。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关键,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想构建起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自治为主导,以法治为准绳,以德治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就必须牢牢把握住“人”这个治理主体,深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让乡村党员干部、本土能人、新乡贤、专家等人才来引领乡村有效治理,让各类人才在激发农民群众治理主体意识、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带头塑造乡村德治秩序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为不断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智力支撑。

  (三)乡村人才振兴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每项工作、每个环节、每个节点都高质量,才能保证全程高质量、全面高质量。没有乡村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振兴,没有人才的智慧和奉献,那么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加速补齐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短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将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既是中央部署的工作要求,也是基层实践的迫切需要,必须推动各类人才流向乡村、扎根乡村、奉献乡村,让人才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引领者、实践者和创造者,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三、宜良县以人才振兴驱动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宜良县的实践探索

  宜良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基础好、农村范围广、农民人口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近年来,县委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有效推动乡村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

  1.凝聚合力,构建“一盘棋”格局。结合县级领导班子换届和干部人事变动,及时调整充实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领导小组高位统筹、资源汇聚的优势,凝聚组织、人事、科技、教育、卫生和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各部门工作合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加大人才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制定出台《宜良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宜良县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专项工作方案》等制度文件,推动人才资源流向基层、沉到一线。扎实推进“特派专家”行动,选派3名特派专家“面对面”服务乡村振兴重点村,聘请59名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农业等行业领域具有较高水平的专家人才组成乡村人才振兴服务团,全面启动“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向112个行政村“一对一”选派政治素质好、懂经济、能干事的专家人才进行全覆盖服务联系,用好转任职级干部资源,实施“转任不转责、建功在一线”行动,推动129名转任职级干部下沉一线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协调资源,建立常态化专家智力服务乡村发展机制。

  2.疏渠引浚,壮大“主力军”队伍。围绕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坚持“高精尖缺”人才引路与“实用人才”固本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制定出台《宜良县紧缺急需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办法(试行)》《宜良县人才认定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创新创业示范园区、新兴产业基地等平台,构建人才引进交流新高地,建立博士后、博士及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各1个、专家基层工作站9个,与5家科研院所、6家三甲医院、10余家高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柔性聚集各类高层次人才150余人,引进乡村医生、名师17人,发挥“高精尖缺”人才示范引领作用,深化人才集聚效应,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抓住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契机,通过“人才回引”“辅警回乡”“能人任职”“定向选派人才”等方式,定向回引乡村人才,让各类人才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推动117个村(社区)班子较换届前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乡村科学化治理水平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为乡村振兴打造过硬队伍。

  3.突出重点,着力“多元化”培育。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依托组工干部“1+1+X”全员联系制度、镇村干部“周二联合办公日”等机制,对乡村人才进行全面摸排,把各村(社区)的养殖能手、致富能手、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等人才精准筛选,按照行业分布、专业技能、辐射区域等进行分类并纳入人才信息库统一管理。推动机关单位、培训机构、企业等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乡村人才培养,按照农业生产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人才等不同类别进一步细化人才分类,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人才,实施差别化培养措施,依托乡镇(街道)党校开设“农民业校”中心校,设立村(社区)固定课堂、村(居)民小组流动课堂,邀请有关单位专业干部、农技专家、种养殖大户示范授课,开办试点培训34期,培训群众2000余人次;深入实施村组干部、乡村教师、乡村医生“三大培养工程”,对865名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1787名村干部进行全覆盖培训,提高村干部实干履职能力,对600余名乡村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并配套开展“线上学习交流”培训项目,依托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17名乡村医生“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

  4.健全制度,推动“全链条”管理。加大人才联系服务力度,与政务服务、教育、卫生、住建等部门联合为各类人才提供“暖心服务”,在县人才服务中心设立“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为引进人才提供教育、医疗、金融等“政务+创业+生活”闭环式人才服务,对符合条件的投资企业人才共发放“惠商绿卡”6批次70家215张。强化动态跟踪和督查考核,构建县、乡、村“三级”人才管理评价体系,由基层党组织定期听取挂联服务人才、乡村实用人才的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情况汇报,由各乡镇(街道)不定期组建调研组、考察组对人才作用发挥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县级层面进行全盘统筹,按季度综合评定挂联人才服务乡村工作情况和乡土人才作用发挥情况,将工作实绩不突出、群众意见大、不深入一线帮助解决困难等20余项指标列为“负面清单”,对于出现“负面清单”情形并多次谈话提醒无效的人才,分情况采取“转岗交流”“取消评定”等方式来倒逼责任落实,对于工作表现良好、取得实际成效的人才,加大政策、项目等扶持力度,并及时选树为先进典型,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宣传,让实干履职、担当作为的人才既得实惠、又得安慰,推动形成浓厚工作氛围。

  5.搭建平台,激发“动力源”活力。构建“壮大产业+城乡互动+示范打造+专家借力”的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新路径,充分发挥“互联网+创业园”和我县7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优势,在农业生产技术、乡村产业、乡村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加速推进科研成果和创新项目转化。推动《宜良县人才工作创新项目管理办法》落到实处,建设青年(大学生)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客空间等平台,联合打造宜良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快递物流进农村共配中心,推动16家企业入驻中心并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培训电商人才1307人,引导培训学员开设网上店铺206个,上架优质农特产品122款,解决农村电商创业新人农产品销售第一步“货源、包装、快递”难题,为更多电商人才提供创业平台和指导。持续推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程,科学谋划24个集体经济“薄弱村”项目发展规划,全面启动15个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打造九乡乡麦地冲村、北古城镇安南村、狗街镇高古马村等一批示范村,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校地合作”,不断丰富形式、搭建平台,让各类人才能够有效施展才华。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宜良县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进程中,有探索、有尝试、有创新,形成了一定的经验,但从整体上来看,全县乡村人才在“引、育、用、留”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难题,具体表现在:

  1.乡村人才总量不足,难以驱动乡村振兴的推进。随着基础教育、农民教育、继续教育、农业技能专业化培训等教育培训的开展力度不断加大,宜良县乡村人才和后备人才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但总体来说还是难以适应乡村振兴需要。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当前宜良县乡村总人口达到17.4万余人,而通过本次调研掌握的各类乡村实用人才总数仅有1.2万余人,占乡村人口比例仅6.9%,全县112个行政村和村改居社区中,乡村实用人才不足15人的“空心化”村(社区)有36个。此外,根据统计发现,2010年至2020年的10年间,宜良县城镇人口


  2.乡村人才结构不优,难以承担乡村振兴的重任。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是人才全面振兴,意味着各类乡村人才必须应有尽有、全面开花,然而在调研中发现,宜良县的乡村人才结构令人堪忧。从整体上来看,宜良县乡村人才中种养殖能手与能工巧匠等类型的人才占比较高,特别是种养殖能手的占比超过了乡村各类人才总人数的30%,有4373人,主要分布在辣椒、烤烟种植和禽类养殖等领域,该领域处于经济循环的前端,产业的附加值不高,这部分人才带动发展的能力有限,与之相对的,能提高产业附加值的乡村产业经营类能手仅有317人,占全县经营管理类人才的3.9%,平均每个村(社区)不足3人,农户辛苦种养殖的产品只能以原料或者粗加工的形式向外部输出,效益有限。此外,诸如文化艺术类人才、管理型人才等人才在全县范围内表现出明显不足,比如,在文化艺术类人才方面,省、市、县三级非遗传承人仅有15名,民族民间传统节日艺人仅有19名,这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在管理型人才方面则是表现出单一化的问题,虽然整体数量达到了1056人,但是绝大部分管理型人才都是村组干部,主要工作职责聚焦于村级事务管理,在产业管理、市场开拓、协调供应关系等方面的乡村人才紧缺。


  3.乡村人才素质不强,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要求。人才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乡村振兴质量的成色。宜良县乡村人才的整体素质仍然处于较低水准,在全县1.2万余名农村实用人才中,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人员占比超过3成,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人员总数仅为897人,仅占乡村实用人才总数的7.3%,与之相对应的,全县现有各类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占人才总数的比例达到了71.7%,乡村人才与全县各类人才学历结构总体情况相对比,有明显差距。整体上来看,在乡村各类人才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才占到了大多数,这部分人才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还存在“老龄化”的趋势,竹山镇、耿家营乡的乡村实用人才平均年龄均超过了50岁,分别达到了51.7岁和50.6岁,大部分“高龄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对新事物的学习掌握情况难以适应乡村振兴提出的新要求。调研组在下村调研的过程中,通过对乡村人才参加“农民业校”培训、接受继续教育等的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翻阅资料和问卷调查,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大部分乡村人才目前只能够接受短期的、不深入的培训,较少能够接受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这也是乡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2:各类乡村实用人才的结构分布


  4.乡村人才认定不准,难以保障乡村振兴的成效。精准认定人才不仅可以提高人才服务效率,更能够激发人才创造力,让真正的人才发挥真正的作用。针对人才认定方面的问题,调研组开展了深入调查,发现宜良县直到2021年8月制定下发了《宜良县人才认定办法》《宜良县人才认定标准(试行)》等相关制度文件,才对精准、科学认定人才做出了规范,在此之前,并未出台明确的、具有执行力的人才认定相关指导制度,这就导致了一段时间以来,宜良县人才认定存在不够科学精准、分层分级的人才认定体系也不够完善等问题,没有突出人才的特点,降低了人才认定的门槛,导致人才政策的适用、人才服务的标准难以统一,乡村人才的作用难以有效激发。除此之外,调研组还对新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了解,在对来自6个乡镇27个村(社区)的200名乡村人才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有117人认为新人才认定标准与之前人才认定体系的衔接不够顺畅,特别是对于一些没有达到新标准的农村实用人才是否继续认定、是否继续给予政策支持等方面没有明确,有153人认为新人才认定标准对领军型人才和企业人才的认定标准比较科学、量化的指标相对精准,但是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认定标准则相对模糊,需进一步完善。  图3:宜良县各乡镇(街道)乡村人才平均年龄

  5.乡村人才管理不当,难以领航乡村振兴的发展。乡村人才的管理难、使用难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中一道“卡脖子”问题,必须花大力气破解。调研组在对“万名人才兴万村”活动中挂联各村(社区)的112名人才作用发挥情况开展调研分析时发现,部分村(社区)对这部分下派人才的管理、使用还不够到位,有部分群众反映,诸如竹山镇、九乡乡等相对偏远的乡镇,由于监督管理不到位,有少部分人才没有按照要求定期到村服务,或是开展服务走马观花、流于形式,从成果转化情况来看,下派人才为村(社区)提供的服务内容,85%以上是以党建工作指导、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帮助完善乡村规划等形式开展,在帮助村(社区)协调资源、发展产业、制定长效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调研组对35个乡村振兴重点村(社区)的本土实用人才的管理情况、作用发挥情况等进行了充分调研,有33个村(社区)不同程度反映了对人才的管理不深入的问题,部分群众表示,有的人才享受着人才政策的红利,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人才待遇与贡献不相匹配,有21个村(社区)认为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人才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调动人才干事的积极性。

  6.乡村人才稳定不住,难以维持乡村振兴的常态。乡村人才整体结构上的持久性、稳定性不足,让乡村振兴的持续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年初村(社区)“两委”换届时,通过“人才回引”等方式引进新班子的管理人才已经出现了“水土不服”现象,截至10月,已有17人离职,一些经营类能手、能工巧匠、乡村医生、乡村教师等类型的乡村实用人才也不同程度流失。在对不同村(社区)的200名引进人才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68%的人才是因为政策吸引、组织动员等原因参与到乡村振兴中,仅有9%的人才是由于引进、挂联的村(社区)正好是自己家乡,愿意支持家乡发展建设。一方面是引进人才“不愿留”,另一方面本土人才“心思走”的问题同样凸显,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绝大多数乡村本土人才在不同程度上考虑过,一旦有所成就,就要争取往县城、市里面等相对发达的地区发展,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集中在子女的教育问题、医疗保障问题、基础生活设施问题等,乡村人才一旦出现严重流失,那么乡村“空心化”“荒芜化”的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的成效。

  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合力尚未形成,乡村人才“聚不拢”问题难解决。少部分单位、部门在开展人才工作时仍习惯于被动应付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工作处于“表面化”的阶段,特别是落实乡村实用人才政策时,少部分业务部门见子打子、工作被动,没有充分调研掌握不同村(社区)之间的现实情况和需求,对各类乡村人才的服务管理相对割裂。二是思想引领不够深入,乡村人才“主人翁”意识不牢固。对乡村人才的教育引导缺位,导致乡村人才没有真正融入乡村、服务乡村,引进的乡村人才多是通过政策、制度、考核等机制来被动开展工作,主动服务、主动参与的热情不足;乡村一部分本土“草根”人才和“外出”人才则是由于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不全面,没有唤醒参与者的意识,不能及时主动的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三是引育机制还不完善,乡村人才“动力源”作用不凸显。虽然各类人才通过挂联、帮扶、指导等方式服务于乡村,但由于缺乏对人才作用发挥情况的评估与管理,导致人才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此外,乡村本土实用人才培养也存在目标性、针对性不足等问题,人才培养的形式大多是以短期培训、单向技能培训、课堂教学等为主,缺乏长期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四是干事平台有待建强,乡村人才“留不住”状况需重视。乡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的融合、教育医疗等基础保障的稳定等方面仍然相对城市较为落后,这也直接导致乡村人才聚集的环境难以靠“内部”支撑,要依靠政策支持、资源下沉等方式来维持,特别是考虑到产业萎靡、经济不景气的乡村常常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社会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建强乡村干事平台、畅通人才成长进步渠道,以此激励人才扎根乡村、服务乡村。

  四、实现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按照靶向发力、综合施策的原则,结合对乡村人才引进、培育、管理、使用、稳定等多方面的考虑,将调研所掌握乡村人才的现状、工作经验、存在问题等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科学精准提出有效对策。

  (一)精准引才,巩固人才振兴根基

  一是整合资源,形成合理人才布局。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切实将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内容,构建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农业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科技、人社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各级基层党组织狠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做到统一指导、一体谋划、协同推进,结合“干部回乡规划乡村振兴”行动,聚焦基层实际问题,着眼现实需要和长远需求,因地制宜制定具有指导性的乡村人才振兴规划,对各层次、类别、领域的乡村人才振兴做出战略安排,提高人才引进的针对性、有效性。二是定向引进,促进乡村人才回流。积极出台、完善支持各类人员返乡创业的政策,重点围绕青年学生、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等群体,吸引这部分人才返乡,创造条件让更多青年人到农村和在基层挑大梁、打头阵;鼓励原籍企业家、专家学者、经济文化能人等群体,以投资兴业、援建项目、助学助教等方式间接反哺家乡,打通城乡人才合作交流以及人才下乡返乡融合的乡村人才回流渠道,破解人才由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单向循环”。三是强化引领,扩充乡村人才储备。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实施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以机关、企事业单位为后盾,构建与社会农业科研机构、专业培训机构、农业高效等建立稳定合作,定向输出农村现代化人才,强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科技专家到乡村或产业园区全职驻点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以深入开展“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为契机,让党员干部中机关工作者、企业家、科技人才、法律专家、教师医生等各类人才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提供法律服务援助、行医办学等方式,灵活参与到乡村振兴之中来,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质服务,示范带动更多人才资源下沉。

  (二)精心培育,提高乡村人才素质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增强专业能力。依托“万名党员进党校”“农民业校”和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培养工程等有力抓手,整合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各类专业培训资源,大力推动人才教育培训供给侧改革,针对新型职业农民、能工巧匠、文化能人、管理能手等不同人才类别,从岗位需求、事业需要出发,分层次制定个性化、清单式专业能力提升计划,不断丰富选种育苗、田间管理、防灾防害和农产品加工、市场行情分析等专业化的知识及技能培训,让乡村实用人才掌握“实用的技能”。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优化培训方式。围绕解决乡村人才培训吸引力不强、精准度不够、培训效果不明显等突出问题,充分运用田间课堂、网上教学、技能竞赛、技术帮扶送上门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从“简单培训”转变为“多维培育”,全方位加强农业生产技能、就业创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技能等各类技能的教育培训,从培训形式、内容等方面建立多元培训机制,完善培训效果反馈机制,动态了解培训后各类人才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情况,不断提高乡村人才教育培训的整体效能。三是坚持效果导向,加强实践锻炼。乡村人才素质能力提升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将教育培训的内容与乡村振兴实践紧密相连,比如,今年初村(社区)“两委”换届后,及时对新班子进行了履职能力提升培训,同时,还深入开展了“亮相赶考”系列活动,让新班子“上任即实干”,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切实将课堂所学的乡村治理、壮大产业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全面提升村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精准施策、发展产业等能力,为实现乡村振兴育好“领头雁”。

  (三)深度开发,集聚乡村人才智慧

  一是落实认定标准。全面贯彻落实人才认定相关要求,重点突出“土专家”“田秀才”、能工巧匠、职业经理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群体,对乡村人才进行科学分类和梳理,建立完善乡村人才信息库,着力解决人才分类不细、标准单一、用人主体自主权发挥不够等突出问题,向经过认定的各类乡村人才提供精准服务,提高乡村人才的满意度和干事热情。二是制定责任清单。根据各类人才的专业技能、熟悉领域、所服务村(社区)实际情况等因素,科学制定乡村人才责任清单,明确乡村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时间节点和具体措施,对乡镇干部、村组干部等群体重点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明确责任,对乡村本土实用人才重点围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传播农业生产技能等方面明确责任,对柔性引进、下派人才等群体重点围绕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效果等方面明确责任,通过清单式、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促进人才作用发挥。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县、乡、村、组四级联动,组织、人事、农业农村、民政、教育、卫生等多部门协调配合的乡村人才监督管理体系,对各类乡村实用人才进行动态监督管理,及时掌握乡村人才的数量、类型、结构变化等情况,由基层党组织协调各部门的专家、工作指导员,采取按时、按任务督察的方式,针对乡村人才具体工作情况和作用发挥情况开展评估,重点分析乡村人才责任清单的完成情况和群众认可度等,将结果逐级上报上级党组织,对不履职、不尽责的人才视情况进行谈话提醒、转岗问责、取消评定等处分,倒逼各类乡村人才积极发挥作用。

  (四)健全机制,确保人才队伍稳定

  一是深入开展思想引导。通过开展村民交流会、教育培训、入户走访、发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等方式,加强对乡村各类人才和潜在人才的思想引领,一方面,要在精神上给予乡村本土人才、乡贤等群体广泛的认可、鼓励和尊敬,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帮助乡土人才树牢“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要着力加强各类引进人才、下派人才对乡村的情感认同,让他们主动融入乡村发展,用心用情用力把智慧、能力都贡献到所服务的乡村。二是不断加强服务保障。加大政策、项目、资源等要素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乡村人才激励机制、流动机制、服务机制等,通过创新村级集体经济股权分配制度、完善人才到乡村挂职制度、推动职称、职级评定向乡村倾斜等方式,让扎根一线、奉献乡村的人才在待遇、职务、级别等方面有盼头、得实惠;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各类基础服务保障,推进乡村行政审批一体化改革,探索乡村人才创新创业的财税优惠、土地流转等事务改革,让人才安心、舒心、暖心,做到服务留人、保障留人。三是营造干事创业环境。坚持“以崇高事业留住人、以一流平台吸引人、以良好前景激发人”的理念,打造干事创业广阔平台,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速推进乡村产业融合、结构调整、质量提升,聚焦产业链打造人才链,让乡村广阔天地成为乡村人才干事创业的热土。同时,通过开展乡村优秀人才评选、乡村人才典型宣传报道、授予“荣誉村民”等丰富的形式,从社会价值观和舆论导向上积极引导,大力营造尊重乡村工作者、尊重乡土人才的浓厚氛围。

  (作者单位系宜良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李洁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