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国内考察来到了云南,亲临腾冲清水司莫拉佤族村,考察中,他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腾冲各族干部群众备受振奋和鼓舞,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投身到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中。腾冲市按照贯穿1条主线,打好3张特色品牌,明确4个到位,实施9项工程的“1349”工作法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2021年1月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围绕“一条主线”,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抓创建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扎实开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及深入腾冲重要指示精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贯彻活动。制定了“1+1+7”系列贯彻落实措施,形成1个意见统领全局、1个方案分解任务、7项措施全面落实的格局。在全市上下通过原文学、视频学、集中学、研讨学、党课学、跟进学的“六学”模式,建立“个十百千万”学习宣讲制度,着力打造30余个学习体验点,规划“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心向中央·振兴边疆”等5条学习体验线路,开展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决战脱贫攻坚”等五个专题学习讨论,深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民族团结重要指示、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断铸牢全市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打好“三张品牌”,汇聚磅礴力量促创建
一是打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品牌,充分激发奋斗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党校和干部教育培训学院的培训主题课程,因班制宜设置爱国主义教学单元和专题。以国殇墓园、和顺图书馆、李根源故居、艾思奇故居、腾冲市革命烈士陵园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将参观现场教学点纳入必训科目,制作《腾冲 腾冲》《腾越殇魂》等视频,刊发《剑扫风烟》《关山血泪》等书籍。滇西抗战纪念馆与中小学共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长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从2013年开始定期开展“小小讲解员”寒暑假培训班。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围绕“爱国、敬业”主题,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多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继承革命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在学习中不断升华“腾冲精神”,激发全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精气神。
二是打好侨乡品牌,广泛凝聚人心力量。腾冲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山水相连,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有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30多万,分布在24个国家和地区。腾冲紧紧围绕“凝侨心、聚侨力、汇侨智”的目标,立足腾冲籍华侨华人,加大与海外华人华侨的联谊,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开展外宣外联工作。每年由市领导带队组织相关部门到泰国、缅甸等地开展慰侨访演、拜会侨领,了解侨情,介绍腾冲发展情况。每年向缅甸、泰国、中国香港等地寄送《腾冲文化》《和顺乡》《极边第一城》《吉祥》等刊物,积极宣传腾冲。请进来开展外宣外联工作,积极搭建沟通平台,每年利用春节、清明节、“边交会”“返乡话腾”等重大节日及庆典活动,邀请腾冲在外知名人士和缅甸、泰国腾冲侨领、侨商回腾参加活动,使远方游子深入了解腾冲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腾冲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通过多形式的交流活动,增强了他们与祖籍国人民的乡情、亲情,画出侨界最大同心圆,凝聚了腾冲高质量跨越发展的人心力量。
三是打好全域旅游品牌,共建美丽幸福新家园。按照“城市公园化、园区景区化、村寨(工厂)景点化、产品礼品化”的发展路径,打造全域旅游全域景区,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人为要、以文为魂、以水为脉、以山为势,合理布局公共服务、旅游要素、民俗观光、农家体验等特色功能,将传统村落和人数超过千人的自然村,打造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景区景点,创建A级旅游景区28个,被列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中国琥珀之都。“十三五”累计接待游客7163.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90.13亿元,分别增长8%、11.2%。通过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让腾冲成为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舞台,全市各族人民的基础设施水平、收入水平、生活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美丽的家园更加美丽,幸福的日子更加幸福。
明确“四个到位”,高位高标准推进创建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创建办。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全市重大工程、重大工作同安排、同部署,2014年起先后制定出台《腾冲市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示范点创建3年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腾冲市深入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实施方案》等方案,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2020、2021年各召开3次推进会,全面压实创建责任,全面深入持久开展创建工作,持续巩固创建成果。
二是资金保障到位。2014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0万元的专项资金开展创建工作。全市共整合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各类资金200多亿元,全面夯实民族乡镇、村社区、自然村组基础设施,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三是宣传动员到位。采用边境地区重点宣讲、民族地区个别宣讲、双语宣讲等模式,用心用情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中国故事、民族团结故事,不断铸牢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采用制作宣传海报、“十百千万工程”纪实书册、专题片、户外广告、宣传栏等方式加大社会面宣传。2020年来在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等国家、省市级媒体发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文章100余篇。通过全方位立体式宣传营造了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创建氛围。
四是责任压实到位。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纳入全市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作为乡镇、部门的基本任务,列为全市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评选文明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大对乡镇、市级部门和有关单位的检查指导和督查考核力度,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实施“九大示范工程”,激发全民创建活力
一是抓好经济跨越发展示范工程这个核心。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近年来,在两个民族乡镇先后投资32亿元建成槟榔江三岔河水库,投资57亿元建设“荷花湾”项目;投资22亿元建成腾陇高速腾冲段,投资72亿元建成腾猴高速。以“五美一最”建设、“十百千万工程”等为抓手,建成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5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紧紧围绕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兴边富民排头兵、乡村振兴示范区”的目标定位,以“大健康”产业统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市各民族的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抓住国家“一带一路”、云南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等发展机遇,主动融入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和“一线两园建设”,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建立近50万亩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基地,组织开展7届腾冲边境贸易交易会,着力推进边民互市贸易,2020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5亿美元。“十三五”期间,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9.7%,总量是2015年的1.8倍,GDP增速2018至2020年连续三年位居保山市五县市区第一名,2018至2019年连续两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10强县。
二是抓好民生持续改善示范工程这个根本。“十三五”民生投入累计达75.32亿元,是“十二五”的1.66倍。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市3个贫困乡、69个贫困村、13174户52414名建档立卡户如期高标准脱贫。公共资源优先向民族聚居村寨配置,为3个人口较少的民族聚居村和6个沿边行政村沿边群众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保险。制定少数民族、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工作2个专项方案,瞄准少数民族脱贫攻坚的短板弱项,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增强少数民族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动力。
三是抓好民族教育促进示范工程这个主导。全市乡镇公办幼儿园实现全面覆盖,义务教育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指标,被认定为全省教育先进县。不断加大少数民族教育投入,贯彻落实好《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促进条例》,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办学条件,2014年制定了高中阶段市居少数民族学生录取照顾办法。加强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救助,开展好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认同。
四是抓好文化繁荣示范工程这个引领。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异域文化相互融合的鲜明文化特色,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创新。建成民族文化广场9个,14个少数民族村都建起了“农家书屋”,支持世居少数民族举办民族传统节日、民族民间歌舞展演,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保护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共有各级名录项目及传承人共360项,有佤族清戏、玉雕、腾冲皮影戏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出版了傈僳族、阿昌族、佤族历史人物传、口传文学等书籍,武术竞赛项目和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等优秀表演项目在全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五是抓好乡村振兴建设示范工程这个载体。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入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互相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五美一最”建设为抓手,在全市打造了司莫拉佤族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和明光新寨子、滇滩棋盘石、猴桥国门新村、五合帕连、蒲川曼堆等文化底蕴深厚、村落保护完好、生态宜居的少数民族美丽村寨。
六是抓好民族宗教事务治理示范工程这个基础。强化基层治理工作。在城市围绕“到支部·在一起”主题,健全城市党组织体系,实施“四双工作法”和“三位一体”治理模式,着力推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在农村围绕“支部到组、自管到户、商量到人”主题,推广“1+1+N”的农村末梢治理模式,构建农村治理新格局。强化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和协调民族、宗教关系,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形成各民族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完善涉及民族方面的群体性事件调处预案,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家庭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做到“一户一策”明确包保化解措施。多年来,未发生因民族宗教矛盾纠纷处理不当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件。
七是抓好民族团结示范工程这个保障。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活动,增强全市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深入实施红色引领聚心、红色文化育民、红色产业富民、红色治理美丽、红色共建固边、红色典型示范六项工程,强化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人才干部,夯实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人才基础,目前少数民族干部在全市机关公务员、科级领导的占比均高出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比例。
八是抓好民心相通示范工程这个纽带。推进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开展各族群众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从就业就学就医和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逐步由空间嵌入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嵌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施领导挂钩联系少数民族村寨制度。开展好“军地携手、军民同心”各类联谊交流活动,持续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面对新冠疫情,市委、市政府总揽全局,以各族群众健康为中心,发挥主心骨作用,团结带领各级各部门、各族群众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进一步融洽民族关系、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和军民关系,增进了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九是抓好典型示范带动工程这个引擎。以民族团结进步进机关、进乡镇、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军(警)营、进医院、进景区、进边寨“十进”活动为抓手,发挥好“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打造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十进”单位,目前共有各级示范点示范单位217家,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腾冲市创民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