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经济 >> 正文
生态惠民因“绿”而富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7日 07:29:19  来源: 云南网

 

 
企业兑现蜂蜜收购款
蜜蜂飞舞幸福来
勐腊县勐远城子村 

  西双版纳素有“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森林生态博物馆”等美誉,具有良好自然禀赋,拥有北回归线上仅存的热带雨林。如何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进而变成发展资本?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委、州政府始终将生态环境作为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发力“生态+”,把绿色富农理念深植大地,走出一条从生态环境优势到生态经济优势,最终落脚到“生态民生”的持续发展之路。

  从“大粮仓”向“绿粮仓”转型

  中午时分,一场暴雨过后,勐海县曼拉村显得更加苍翠欲滴。勐海县是西双版纳州的产粮大县,曼拉村的稻米因口感好在当地小有名气。39岁的玉楠儿在自家店里分装稻米:“以前游客来这里游玩,觉得稻米很好吃,每年都要通过微信从我这里买一些回去。”谈到去年的收入,玉楠儿自信地笑了,仅仅是卖稻米就有10多万元。

  村小组党总支书记岩温龙介绍,曼拉村民小组全村89户518人,有耕地面积2200亩,主要以种植稻米、茶叶、甘蔗为主,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2万余元。同时,热带雨林果脯、曼拉米酒、红糖、曼拉茶地鸡、手工艺品、竹编、傣锦备受游客青睐,户均收入6万元至10万元,产自曼拉的“云西傣香软米”成为云南六大名米之一,远销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

  曼拉村的富裕,源于西双版纳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水稻种植,走绿色兴稻、质量兴米、品牌兴市的思路。在省委、省政府作出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决策部署后,该州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在发展壮大规模的基础上,擦亮“绿”底色,推动“大粮仓”向“绿粮仓”转变,全州水稻不仅“种得好”,而且“卖得好”,水稻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益补充。以勐海县为例,2020年推广水稻机插秧面积22万多亩,水稻耕种收综合水平达68%,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产量创下新纪录,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县水平进一步提升。

  从一家一户向产业化转变

  也许,从名字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勐宋乡——傣语意为“高山上的平坝”。过去,因为它的“高”,交通、信息等不发达,好茶卖不出去,严重制约了这里的经济发展。

  为尽快让山区群众摆脱贫困,当地党委、政府于2013年引进了大型茶企——雨林古茶坊落户勐宋乡,并于2015年建成了涵盖生产、仓储、办公、科研、接待为一体的大型庄园式基地,在向村民收购茶叶的同时,又投入资金在南本老寨建起了大型的普洱茶精加工厂,为农户提供了一个完善的销售平台。当年,受益群众就达1200余户4000余人。同时,雨林古茶坊通过茶叶的收购加工,对1491户6064人进行精准帮扶。

  “过去路难走,很少有人进山买茶,常年为卖茶而发愁。”南本老寨村民小组长罗霄说,自从雨林古茶坊进村建厂后,每年收购茶叶近30吨,收购资金近3000万元。同时,雨林古茶坊还与政府共同投资修通了村寨连接村委会的水泥路,改善了交通条件。

  在刚刚建成的雨林古茶树博物馆,勐海雨林古茶坊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副书记、董事、联席总经理江学明介绍:“从成立之初,公司采取‘企业+合作社+茶农’的方式,建设了扶贫车间、品控车间,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的方式,带领茶农走出了一条兴茶扶贫的雨林模式,实现企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双推进’。”

  如今村民每年通过茶叶销售,年收入最高的达80余万元,最低的也有10余万元。82户村民不仅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添置了车辆,还有30余户村民进城购房。南本老寨一改过去的贫困状况,一跃成为三迈村委会19个自然村里的“首富”。

  “2013年,第一批雨林古茶坊品控车间相继落成,村民载歌载舞庆祝。”勐宋乡三迈村委会拉祜族群众高兴荣说,品控车间在村里生根发芽,村民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从此不用在家等着客商上门,不用为销路发愁了。

  “能住上这么宽敞、漂亮的小楼房,过去我们做梦都不敢想。”曼吕村委会南温村民小组村民娜拉在自家小楼下和记者闲聊,夫妻俩带着3个孩子,原来住的是70平方米左右的石棉瓦房,通过政府补贴、贴息贷款,加上自家积蓄,新盖起了这栋120平方米的楼房,还添置了摩托车、三轮车等。“住上新楼房,可以安安心心地管好茶园,多挣些钱把贷款还清,供娃娃好好上学,日子会越来越好。”娜拉憧憬着美好的日子。

  “我们投入资金400万元,在帮扶挂钩的曼吕村建成了雨林大曼吕红茶厂,截至2019年,累计收购原料75吨,投入资金6122万元,所生产的‘版纳雨林’红茶累计销量58吨。”江学明介绍,截至2019年,曼吕村共有381户1586人达到脱贫标准,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村集体每年实现3万元至5万元的分红收入。此外,在春秋茶季,公司每年带动6000余个就业岗位,持续提高茶农收入。

  从因“绿”而富向越来越富转化

  “不敢想、不敢想,根本想不到会过上今天这么好的日子,以前村民住的是木房,种的是旱谷,现在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采的是茶叶。”皮肤黝黑的三帕从小生活在老班章村,见证了这个村子因茶而兴、因茶而富。“17岁以前,我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隔壁的勐混镇,一年就去一次,买点喜欢的衣服和想吃的零食,现在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刚从天津旅游回来的三帕高兴地说。

  老班章村民小组隶属于勐海县布朗山乡班章村委会,这里的茶叶因口感独特深受消费者追捧,老班章村也被称为“中国普洱茶第一村”。三帕清楚地记得,17岁那年,这个闭塞的山村陆陆续续来了外地客人,他们坐着拖拉机来到村寨大量收购茶叶。从那以后,山上不值钱的叶子变成了家家户户的“金叶子”。曾经的崎岖山路阻挡了村民致富,如今茶农们的生意从山上做到了山脚,做到了全国各地。2020年,班章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3万元。

  “不久后,老班章村史馆、村寨道路景观墙、村寨特色广场都将一一建成,每户人家的房前屋后也将统一规划,种上鲜花。我们要把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建设得更加美丽。”老班章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春平乐呵呵地说。

  勐海县是全国唯一“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全县11个乡镇中有85个村委会产茶,涉茶人口达28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2%。勐海人因种茶而富,勐海经济因茶而活,在勐海,满山遍野的茶树已经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老班章村的富裕,只是西双版纳州坚持绿色发展其中的一笔。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将绿色“基因”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围绕胶、粮、糖、茶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不断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特色蔬菜、水果、休闲农业、光伏、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推动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群众因“绿”而富,因“绿”而越来越富。

  亮点

  坚守匠心制好茶

  走出大名鼎鼎的布朗族乡老班章村,沿着连绵起伏的山路一路向北,蜿蜒而行,车行20余分钟,海拔逐渐转高,山风吹过,让我们在燥热的空气中感到了几许凉意。忽然,阵阵高亢的采茶歌声悠扬飘来。停车打探,两旁的野生古茶园中,几位布朗族妇女时而采茶、时而歌唱,欢快的音符在山间回荡。树下,茶商郑旺强和几名工人正在整理装茶的背箩,调派车辆将今天采摘的鲜茶快速送到不远的茶叶初制所,力求将古茶树最原生的口感锁住,传递于品茗人的口中。

  看到我们的到来,郑旺强热情地和我们打起了招呼。交谈中得知,这里名为三垛山,属于班章山系,海拔2082米,方圆13平方公里,孤峰高耸,可鸟瞰布朗山全境,是布朗族乡的最高点,同时也是布朗山区大部分河流的发源地。“在这片原始森林的周边,有一片千年茶王树群落,有些茶王树高达20米,树围多在两三米之间,有的撑天耸立,有的虬枝苍劲,极为罕见。”郑旺强介绍。

  2013年,郑旺强就已经在这里守护着这些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他认为,低纬度高海拔所产皆好茶,高山云雾茶的出处多于此,这是大部分茶人的共识。“之巅”二字,既表明了茶叶的地理标志及口感,也寓意着我必须一直保持着做好茶的匠心,不停向着巅峰努力的决心。因此,他将这里所产的茶命名为“班章之巅”。郑旺强说:“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茶因其独特的文化属性,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留下璀璨的诗篇,而三垛山之茶,也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浓烈霸气的口感,获得当代各位大家的认可。”

  幸福生活甜如蜜

  一把勺子,轻轻一刮,一股股晶莹剔透的蜂蜜顺着巢框流入碗中,惹得人口齿生津,几只中华蜂也“闻讯赶来”,在四周“跃跃欲试”。

  每天清晨,胡志平都会到自家的蜂箱旁边转一转、看一看。胡志平养蜂已有7个年头,作为景洪市基诺山乡新司土村委会洛特新寨村的支部副书记和第一批养蜂人,他经历了从尝试到成功再到初具规模的发展,也经历了从贫困到脱贫再到致富的艰辛。

  2014年,胡志平萌生了养蜂的想法。从准备养蜂所用的器具开始,一点一滴摸索养蜂技术。“2016年,我第一次外出到普洱市思茅区曼歇坝的蜜蜂养殖基地学习,在那里我看到了相对比较成熟的养蜂技术,也了解了养蜂合作社的运行模式。”回到家后,胡志平学以致用,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与改良。通过不懈努力,胡志平渐渐摸索出了一些养蜂规律:每年冬季要注意蜂箱清洁、新式蜂箱防蚂蚁和马蜂功能较强、雨水多时需要为蜜蜂补充花粉来提高产量、蜂王如何培育……

  2017年,胡志平在网上购买了一批新式蜂箱,养蜂规模也逐渐扩大,如今自有蜂箱100多箱,与当地公司合作养蜂70多箱。在基诺山乡每年出产的20多吨蜂蜜中,洛特新寨就占了7吨,养蜂已逐渐成为洛特新寨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谈及今后的规划,胡志平信心满满:“养蜂这些年,我们家的经济状况逐渐改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按去年到现在的标准来算,一年可以带来4万元至5万元的收入,今后还要扩大规模,带领更多村民致富。”

  千年古寨焕新颜

  “青山绿水中,茶香飘万里。千年布朗寨,云海醉深处。”这是勐海县西定乡章朗村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因为优越的资源条件和绝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一批批客人。

  春茶收茶季,章朗村党总支书记岩胆南一大早就已经在忙碌了,要给客人准备早餐,还要确认第二天的民宿订单……“我家的农家乐今年3月刚建好,已经招待过很多外地朋友,最多的时候接待过26桌客人,平日里也有两三桌。”这家农家乐成为了茶商和游客们来到章朗村的首选,岩胆南成为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建起农家乐,迎来外乡客,带来高收入。“只有我先做好了,村民们才敢放心做。”随着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好,村民们逐渐树立起信心,很快,第二家农家乐也开业了。游客来了,环境也要跟得上。为此,章朗村还进行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岩温井和玉坎元夫妻俩是村里的专职清洁员,负责每周定期收集村寨里各家各户的垃圾、劝导村民爱护环境卫生。“我们每人每年有近万元的清洁员补助,还倡导村民自觉维护周边环境,在家门口打工还为村寨作了贡献,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岩温井说。

  云南网记者 马喆 戴振华 殷洁 沈浩 刘宣彤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罗宇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