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王淑娟)5月24日,记者从“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乡村振兴专题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九大以来,云南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奋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近年来,我省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强化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保障。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脱贫攻坚的过程,成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的过程,成为农村发生深刻“蝶变”、农民生活“芝麻开花”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过程。
在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中,高原特色农业实现提质增效,现代农业多元发展特征逐渐显现。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我省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初步形成。农业基础性地位持续巩固,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末的2055.71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3598.91亿元,年均增长5.84 %,由全国第14位提升到第9位,首次进入全国前10,占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由3.56%提升到4.63%;农业现代化特征初步显现,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速,呈现多元化发展特征。2018年以来,全省茶叶、花卉等8个重点产业综合产值保持了16%的年均高速增长。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有效认证数量分别由2017年的11位、8位提升至2020年的第7位、第3位。截至2020年,全省纳入国家目录的家庭农场5万余户。农产品远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1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出口农产品323.8万吨、出口额36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4%、8.9%,为全省第一大出口商品,连续多年位居西部省区第1;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全省共有“一村一品”专业村镇162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03个,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截至2020年,全省共开展394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全省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57.49%,98.5%的乡镇镇区和97.9%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乡镇镇区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率达67.2%;全省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7.4%,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4年负增长;全省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7%,集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2%,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同时,严格落实河(湖)长制,不折不扣落实长江“十年禁渔”,金沙江(长江干流)流域重点水域全面实现禁捕。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上,让农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我省坚持把增进农民福祉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全省所有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邮,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客车。完成“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规划目标。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8%。行政村4G网络100%覆盖,超90%的自然村覆盖了4G信号。建成覆盖96个县、993个乡镇、6433个村的农村电商服务网络。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实现均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强。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农村低保标准达到不低于4770元,保障标准和救助水平逐年提高。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2020年全省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15.52万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42元、同比增7.9%。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一大批重点改革任务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断激发。我省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877.6万份,颁证率达99.8%;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完成18.34万个村组清产核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取得成效,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制度不断健全,2016年-2020年,全省公共财政农林水支出4457.63亿元,年均增长率近11.72%。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我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作为根本目的,着力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全面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