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2021年中国(云南)自贸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经济工作暨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召开,总结“十三五”和2020年工作,安排今后一个时期和2021年的主要任务。
过去的五年,是全区经济发展较快、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产城融合步伐加快、民生福祉明显改善的五年,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全省、全市不断提升,特别是自贸区获批后,园区由“经开时代”迈向了“自贸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十三五”期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由2015年的304.4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520.4亿元,年均增长10.2%;主营业务收入由2015年的1320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218亿元,年均增长10.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5年的29.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2.3亿元,年均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80.7亿元。经过五年的快速发展,全区经济总量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了翻番,成为昆明市乃至云南省重要的工业聚集区和经济增长极,在全国217个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排名中位于上游水平。
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自挂牌以来,紧紧围绕94项国改和47项省改试验任务,特别是101项主试任务、10项首创任务,逐项建档立卡、挂图限时作战,第一年76项试验任务实施率100%,并引入第三方评估,做到“试成一项、推广一项”。梳理报送26项可复制推广实践案例,其中“国际法律服务综合体”和“港港联动国际运贸一体化新模式”以“最佳实践案例”上报商务部,在国际商事法律服务、跨国联运等领域提供了“经验模板”。联合官渡区、综保区和空港经济区,联动红河片区、德宏片区和中老磨憨-磨丁经合区、临沧边合区,建立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共同组成对外开放“立体网络”;与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自贸研究院、澜湄职业教育基地。
支柱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步伐不断加快,现代服务业总量大幅提升,建筑业成为千亿级产业,基本形成了二产主导、三产协同发展的产业结构,二产、三产占比为66:34。“十三五”期间,装备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12.4%,其中云内动力产值是“十二五”末的2.1倍;生物医药及健康产品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1.3%,其中云南白药健康产品产值是“十二五”末的1.6倍;烟草及配套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1.1%。获评云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出台“1+3+N”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形成重点产业发展“一产一策”,五年来累计扶持企业25亿元。实施企业内培工程,1户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5户企业突破100亿元,10户企业突破50亿元,36户企业突破10亿元。云内动力获评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统一食品、雪兰牛奶获省绿色食品10强企业称号,庆沣祥茶业获省绿色食品20佳创新企业称号。
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推行领导招商、专家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精准招商、线上招商等多元化招商方式。成立昆明经开区招商服务有限公司,设置省外3个招商联络点,签约6家招商中介,聘请12名招商大使,设立15家招商平台。“十三五”期间,园区实际引进内资69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2亿美元。引进了宝能汽车制造项目、普洛斯环普产业园、华为智慧园区、阿里巴巴淘宝大学、华润三九等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40家银行机构入驻,温德姆、喜来登、德尔塔3个国际五星级酒店建成开业。累计引进注册资本超10亿元企业37户,注册资本超1亿元企业243户,世界500强及分支机构增加到58家,园区招商引资实绩综合考评连续10年位居全市开发区板块第一。
完善支持外贸发展政策,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建设运营O2O跨境零售中心,促进云品出滇、出国,2020年预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69亿元。
以跨境电商为突破口,开通运行“1210”“9610”查验线。主动与红河片区、德宏片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合作区、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签订合作协议,推进中越、中缅、中老经济走廊建设,推动区域联合联动、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共同组成对外开放“立体网络”。支持南亚东南亚等国家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等银行在区内开展跨境金融业务。鼓励云南建投海外投资公司投建老挝赛色塔综合开发区,实施老中高速、老挝石油炼化等重大项目。在全省创新设立国际商事仲裁服务中心,与10余个南亚东南亚国家法律机构建立争议解决合作关系,设立8个国际商事争议服务联络点,为10余起国际商事争议案件提供法律服务。
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园区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80家、院士工作站2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5个,云内动力、昆船智能、华润圣火、赛诺制药、云南建投、航天工程检测等一批企业技术水平居全国领先水平。获批云南省首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全区17家国家级、省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以及156家各类研发机构与技术中心共同构成了完备的创新创业服务载体。构建“1+1+N”人才政策体系,投资1.6亿元建成396套人才公寓,引进和培养各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1054人,全区人才总量达到3.7万人,人才密度达24.8%。依托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组织或参与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创响中国”巡回接力活动等一系列国家级双创品牌活动。“十三五”时期,R&D经费累计投入68.4亿元,2020年投入强度为3.5%,高于全市1.7个百分点。
牢固树立“企业至上、服务是天职”的理念,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打造综合服务中心“2.0服务品牌”,建成“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区。推进“智慧政务”平台建设,在全省首家以“旗舰店”形式在省政府服务网首页设置专区,首家在云南“一部手机办事通”APP挂载昆明片区智慧政务APP小程序。实行工程项目“先建后验”,推进环境影响等区域性评价,项目审批时限控制在50个工作日以内。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启动“全类型市场主体刻章政府买单”服务,市场主体1.5小时即可拿照及免费取得全套印章。提供纳税申报“套餐式”和社会保险“五险合一”服务。深化投资贸易领域服务改革,成立“云南省外经贸投资贸易服务中心”,设立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在国际商事仲裁服务中心基础上,组建昆明法院自贸区诉讼服务中心和分调裁审、多元解纷中心,成立市检察院派驻自贸区检察室,与10余个南亚东南亚国家法律机构建立争议解决合作关系。在昆明市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红黑榜”中位列红榜榜首。
积极实施“北上、东拓、南联、西接”战略,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分片分区规划和东部重点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推进区域骨架路网建设,累计完成48条总长度50.73公里市政道路建设,320国道、石龙路、东风东路延长线、春漫大道东段等一批重点道路完工通车,安石路市政化改造、呈黄路(北段)西辅线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力支持省、市重点建设项目,轨道交通4号线经开段建成通车,滇中引水工程、福宜高速、三清高速经开段全面开工,一批自来水、电力、燃气等保障性项目相继启动或投入使用。出台城市更新改造五年行动计划,完成小麻苴村一期、小麻苴村二期、小新村、大冲村一期等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小麻苴村三期、西邑村项目开工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28亿元用于生态环境建设,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国家级绿色园区。全面落实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建立“三级河长四级管理”体制,三条主要入滇河道年度水质均优于或达到水质目标。启动倪家营、普照水质净化厂二期项目,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5%,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累计削减量分别为2.86万吨、2977吨、3475吨、603吨。进一步做好工业企业污染减排、高污染禁燃及城市扬尘整治等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以上。严格执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均达到100%。推动资源节约集约生产和高效利用,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和新鲜水耗分别小于0.08吨标煤/万元和3.12立方米/万元。完成大冲广场、春漫公园建设,园区绿化覆盖率达41.8%。
统筹:雍明虹
云南网记者 张雁群 谭雅竹 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