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南门户此咽喉
点击标题下「云南政协报社」可快速关注
风景秀丽的“六郎城”,古称“一磨村”,又称营上村,隶属于广南县杨柳井乡。古时的“一磨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古代曾一度成为兵家相争之地。这座宋朝名将杨六郎部属与壮族首领侬智高逐鹿争战过的古城堡遗址,位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广南县莲城东南18公里处,居住着壮、汉族132户,534人。其地辖有宝月关、六郎城、杉木桥等相邻的3个壮族村子,当地群众常自称“三寨宝月关”。大理国时期(宋代),为“邕州道”的必经之地,也是古驿道的要冲,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清代广南举人杨应聘赋诗《宝月雄关》:“半壁关开峻岭头,东南门户此咽喉;入苗营寨归肩销,百粤山川接下流;遥向斜阳窥白马,不须紫气问青牛;何人错认岭前月,浪说将军夜度秋。”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雄关的险要,又是通往广东、广西的战略要冲。还说到了侬智高与宋朝名将狄青、杨六郎之间的事情。总之,宝月关和六郎城在历史上,历来都是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
配图
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载:广南在北宋时期称为“特磨道”,土著统治者侬夏卿支持其继子侬智高建立侬氏政权。侬智高向北宋屡求内附被拒,要求互市不遂,发三解不得志而起义。
皇祐元年(1049),侬智高抗宋反交趾(今越南)率部起义。在特磨道(今广南、富宁一带)辖地接合部的安德州(今广西靖西县安德镇)建立南天国政权,改元“景瑞”,继而起兵夺邕州(今南宁市),在邕州称“仁恵皇帝”,改元“启历”,震撼朝廷。皇祐四年(1053),宋王朝派枢密副使狄青率师南下征剿,夜袭昆仑关,大战归仁铺(今广西南宁三塘)。侬军失利,侬智高率部退至滇东南特磨道(今广南、富宁一带),选择有利地形,聚集当地壮族人设关层层把守,将重兵布置营上(今六郎城),又在宝月关增设头关、二关、三关,三道重关;屯兵丝苇寨,以西洋江作为天然防线与宋军对峙,令宋军久困西洋,重创了宋军,也让宋军久攻不克。
宋至和二年(1055),朝廷派杨文广率兵进入特磨道追剿侬军,杨军经过浴血奋战,强渡西洋江,纵兵深入到宝月关前,攻克一磨村这个军事宝地,并占为己用。这个军事宝地,是杨六郎的后代杨文广屯兵的地方,所以,人们就称之为“六郎城”。而侬智高则退守到宝月关外。杨文广占领六郎城后,他重新加固城门和山峰上的壕墙,凭借据守六郎城这样的战略要地,进而演绎了宋军“三打宝月关”的辉煌大战,侬智高终因寡不敌众,宝月关的防线被宋军逐一攻破。侬军败北后,辗转阿科(现坝美镇)境内。如今六郎城村,还留下了宋将杨文广与侬智高作战的许多遗址痕迹和地名。成书于明代的《五虎平南》一书中,载有杨文广追剿侬智高到特磨道境“久困西洋,三打宝月”和“科严马迹”的战记。战争结束后,六郎城又空寂了。在那些野兽出没,匪盗不止的年代,原本居住在宝月关下寨的壮族人家,为了安全,一举搬进了拥有天然屏障的“六郎城”内。淳厚的壮家人怀着对大宋王朝敬畏的心理,为求得杨家官军的谅解和冥冥中的护卫,每年六月初三至初九,六郎城村壮族人,都祭祀杨六郎,祈求保佑平安、健康、丰收。祭祀的那几天晚上,村民们都不在屋外晾晒衣服或早出晚归,以免扰乱“军旗”或撞上“宋军马头”。据说,半夜还会听见马蹄的“笃笃”声。而作为壮族人心里,仍深藏着对本民族首领侬智高的崇敬、思念和惋惜之情,借祭祀杨六郎,来怀念侬智高。
(作者单位:广南县文联)
云南政协报投稿邮箱
基层政协稿件请投邮箱:ynzxbgdzx@163.com
公、检、法、行政司法相关稿件请投邮箱:ynzxbfzyn@163.com
文史、文学、鉴赏等副刊类稿件请投邮箱:ynzxbrwyn@163.com
新媒体部投稿邮箱:ynzxbxmtb@163.co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