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总量一举跃上2万亿元台阶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全国平均水平的58.4%
提高到67.6%
增长近10个百分点
城镇及农村居民收入提前实现“翻一番”目标
工业经济结构从“一烟独大”
转变为烟草和能源两大支柱产业“双驱动”
现行标准下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
回眸“十三五”,云南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蹄疾步稳、稳中求进,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过去5年,是云南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发展最优、发展最强的5年。“十三五”以来,我省每年的经济增速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总量排位从“十二五”末的第23位提升到2019年的第18位,前进5位。
这是民生福祉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的5年,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面对既要高质量发展,又要高速度追赶的双重压力,云南如何跨越?怎样跨越?
5年里,云南以“弱鸟先飞,勇争一流”的信念高起点谋划,立足省情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观大势、谋全局、闯新路,省委、省政府发展思路更加完善,发展举措不断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向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转变,“两型三化”发展思路确立,“云上云”计划、“五网”建设五年大会战全面启动;实施“十、百、千”项目投资计划,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着力构建“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迭代产业体系……
“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新旧动能转化步伐加快,资源优势正更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实力迈上台阶。2019年,云南经济总量达2.32万亿元,在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税收占比保持70%以上,实现了量质齐升。
今天,云南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增速位列全国第一梯队;民营经济突破万亿元大关,支撑全省经济“半壁江山”;八大重点产业和世界一流“三张牌”发展势头强劲,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千百亿园区蔚然成群,产业集聚度得到明显提高。绿色铝、绿色硅等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电力发展告别“水电弃水”时代。
中国三峡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供图
今天,服务业撑起了云南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经济增长动力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和投资双拉动。2016至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7.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了52.1%。“数字云南”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数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游云南”“办事通”“云品荟”“云企贷”“办税费”等“一部手机”系列产品站上了行业制高点;2016年以来,全省信息产业主营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2019年达到1465亿元。
5年间,云南基础设施建设跑出“加速度”,实现历史性突破。以沪昆高铁、南昆高铁为标志,云南进入高铁时代,铁路运营里程达4031 公里,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基本完成,16个州(市)、110个县(市、区)实现高速公路通车,“十三五”将新增高速公路5000公里,是“十二五”末通车总里程的1.25倍;中缅油气管道建成运营,云南告别缺油少气时代。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云南经济发展破浪前行,家底更厚实发展更优质,为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云南答卷。
这是民生福祉持续提高,云南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更强的5年。
2020年11月14日省政府公告,镇雄、会泽等9个脱贫攻坚“最后的硬骨头”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云南88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让贫困县数量居全国第一的云南,历史性地告别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
“十三五”期间,云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50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挪穷窝”“斩穷根”,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兑现了小康路上“一个民族也不少”的庄严承诺,创造了“百万大搬迁”“一步跨千年”的历史奇迹。独龙族群众在整族脱贫后,第一时间写信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告喜讯。
“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其中,地区生产总值于2016年提前实现“翻一番”目标,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分别于2018年、2016年提前实现“翻一番”目标。“十三五”规划确定的28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绝大多数已经完成或超额完成。城镇化进程加快,4年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预计2020年可顺利跨过50%的门槛,全省一半的人口实现在城镇居住。
5年来,顺应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云南不断增投入、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建机制,促公平,经济发展更具民生温度。大幅压减的行政经费被投入民生和社会事业,财政民生支出占比一直保持在70%以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持续得到加强。
鹤庆县龙开口镇忠义小学整体搬迁工程
2019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82元,同比增长9.9%,增速高于全国平均1.0个百分点;全省居民生活消费支出15780元,同比增长10.7%,增速高于全国平均2.1个百分点;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36238元、11902元。
这是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的5年,“美丽”正成为云南又一靓丽标签。
5年来,云南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为行动指南,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让七彩云南的绿色底色更加浓郁。
洱海 资料图 张成 摄
抚仙湖畔,依山傍水的澄江市小湾村民宿一房难求;洱海之滨,“靠水吃水”的大理市古生村村民,正收获着清澈湖水带来的“红利”;滇池岸边,海埂公园绿树成荫,专用步道上每天都有大量跑者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奔跑的乐趣……
5年中,九大高原湖泊实现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的彻底转变,洱海水质下滑趋势得到了根本性遏制,实现水质稳定向好;滇池水质持续改善,草海水质连续两年稳定在Ⅳ类,为30年来最好水平;全省劣Ⅴ类水质湖泊由2015年的4个减少到目前的1个。森林覆盖率达到62.4%,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 87.9%;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8.6%,空气质量指标连续3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蓝天白云成为云南 “标配”,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滇池水质持续改善
到2019年,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2.8%,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设施,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消除率达100%,滇池流域、洱海流域率先实现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场128座,实现了所有县(市、区)全覆盖,无害化处理率达98.5%。至2019年底,全省湿地总面积61.4万公顷,已建设国家湿地公园18处,全省自然湿地保护率为52.96%。
今天,随着美丽云南建设深入人心,云南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生态环境更美了,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信心更足了。美丽云南,正成为人们理想中 “诗意的栖息”之地。
这是发挥沿边开放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5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
5年来,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西部大开发、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国家发展战略,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启动建设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翻开新的一页。
全面发力、重点突破,“放管服”改革持续激发市场活力,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多点突破,开放型经济改革持续发力……
聚焦体制机制创新,让政府自身革命走深走实,全省“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一颗印章管审批”和企业开办“一窗通”成为现实,财政支持市场主体资金基本实现网上申请、网上办理网上公示;“一部手机办事通”实现了19个办事主题663个事项“掌上办”,注册用户突破1100万人、业务办件量超过6300万件,被评为全国省级政府九大优秀政务App之一。
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106项国家改革试点任务全部形成工作方案,23项国家试点和11项省级试点改革任务取得突破,办理“证照分离”许可事项5385件,3个片区增量市场主体达2.17万户,实际使用外资2.2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92%。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面向南亚东南亚 “朋友圈”,彩云之南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开放的领域越来越宽。
2016年至2019年,我省进出口总额由199.99亿美元增长至336.92亿美元;截至2019年,设立境外投资企业852家,累计直接投资113.7亿美元,涉及61个国家和地区。2015 年以来,全省累计新引进42家世界500强企业,外来投资总量4.3万亿元,其中外资65.3亿美元。
今天,云南与35个国家缔结了96对国际友城关系,与9个国家建立了11个双边地方合作机制;建成7大类、17个开发开放合作功能区,拥有18个国家一类口岸。中越、中老、中缅国际通道高速公路云南境内段全面建成通车,铁路建设全面加快,通航点数居全国前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通道实现了集装箱运输零突破。目前,云南与800多家境外银行机构畅通跨境清算渠道,跨境人民币业务覆盖境外9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结算额突破4800亿元。
蹄疾步稳谋发展
笃行致远开新局
为满足新时代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
全省上下正深入贯彻落实
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紧紧围绕
“一个跨越”
“三个定位”
“四个突出特点”
全面推动云南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
开好局、起好步
绘就更加壮美辉煌的
七彩云南新画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