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今日头条 >> 正文
【曼班三队沧海变桑田丨扶贫队员】李伙保:让山中薪火不灭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09日 22:59:23  来源: 云南网

  2020年10月27日,“曼班三队沧海变桑田:引着走 领着学 带着干——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蹲点西双版纳拉祜山寨采访纪实系列报道”采访团联系到了在曼班三队做了七年扶贫工作的李伙保。四年老师,三年扶贫工作队员,与村民同吃住。对内,他言传身教,把文化知识带进村,让知识之花,也能在这深山中绽放;对外,他懂村寨,了解村民的所急、所忧、所盼。为县委、县政府的扶贫方案提出意见,为因村因户因人施策贡献最大努力。

  

  李伙保

  初进曼班三队 有点想走

  李伙保于2011年10月被乡党委、政府选中进入曼班三队做老师,选拔标准有两个,其一是年轻,刚接受外面的教育,不容易被村民同化。其二是会讲拉祜语,能和村民交流。在曼囡村委会小学刚参加工作一年的李老师,在乡党委会议上被定为合适人选。

  “校长来问我,有个寨子里的人从来没有读过书,连汉话也不会说,他们刚盖了学校,你愿不愿意去。我都不太相信有这样的村子存在,因为好奇想去看看,所以就答应了。”这一待,就是四年时间。

  村小校长和村委会支书骑一张摩托,李伙保自己骑着一张,后头驮着行李。三个人沿着蜿蜒曲折的山林土路,第一次进入曼班三队。

  到村里的时候,天已漆黑。进村与村长一并吃了晚饭,“安排我睡在之前驻村工作队员留下的床铺上,我带来的行李都没有打开。躺在床上把手机拿出来,发现没有信号。那天晚上我就一直在想第二天早上醒过来要不要跑,和领导商量换一个老师来。”这种与外界的隔绝感让他心生退意。

  “第二天眼睛睁开就有人来敲我的门,打开门后扎飞告诉我饭菜都做好了。我还记得当时为了把刚炒的菜端给我吃,他还煮在锅里的其他菜都糊了。吃完去学校,发现其他村民和来报道上学的孩子在帮我钉新床。看到这种场面,我也不忍心走了。”李伙保说。

  

  合影

  “把课本翻译成拉祜语教学”

  三尺讲台下,别的老师桃李满天下,但是李老师的讲堂下,只有年龄各异的8个学生。 

  当时,全村适龄的学生共8人,年纪最大的两个学生15岁,12、13岁的学生也有两人,年纪稍大的几个能听懂一点汉语,其余都是零基础。考虑到他们从未接受正规教育,所有这8个学生都坐在一个课堂,统一从一年级的教程开始学起。

  从语文、数学到体育、卫生教育都由他一人负责。

  每天8节课,以玩带教是李伙保的教书法宝。他把一年级普通教材翻译成拉祜语,将教学融入生活场景中。比如吃饭的时候,通过饭菜碗筷等实物,加上身体动作让他们记住词汇和表达。

  还有很多东西找不到对应的实物,李伙保就利用村里唯一的一台电视和DVD机,用播放视频的方式来教学,边播边暂停,以观感形象让学生了解实物。

  一到周末,李伙保便骑摩托车回勐海,收集教学视频。他成了孩子们向外探寻的“眼”,带回什么,这一周孩子就能看到什么。

  讲解

  “他们能主动接近外面的人”

  慢慢地,村民也有了接触山中其他人的机会。曼囡村委会的村干部和村委会小学的老师经常会到村子里来和李伙保及学生交流。每逢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和教师节等节日,李伙保就会把表现好的村民组织到曼囡村委会去参加游园会、拔河和跳绳等活动。

  “参加活动可以领取到小零食、生活用品等奖品,村民们都很愿意出来参加活动。”李伙保说,随着通过参加活动认识和结交周围寨子里的人越来越多,村民也开始主动接近外面的人了。

  有了主动的沟通交流,村民逐渐有了认同感、归属感与自信心。

  2016年2月,拉祜扩节(拉祜族的春节),李伙保带着几个村民到勐满镇参加庆祝活动。盛大的活动现场,有斗鸡、打陀螺、射弩比赛,拉祜工艺品展示,到最后还有文艺汇演,现场参加的人数众多。文艺汇演开始前清点人数时,发现扎迈和另外一个村民不见了。

  那个时候村民都还没用上手机,丢了两个人,急坏了李伙保。会演都快结束时,最后才发现两人居然毫无拘束感地坐在射弩场,专心致志地看着比赛。村民终于敢单独活动了,不怕生了。

  同年4月的桑康节,村民组成了6人的文艺表演队,在李伙保的带领下来到班章村委会,第一次上台表演了拉祜族的《祝酒歌》。

  “素质提升 从生活习惯开始”

  2015年12月,李伙保以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身份第二次进入曼班三队,负责村民素质教育的提升,范围变为全村村民。事无巨细,从全村的教学,到洗菜做饭的生活细节,全都关注。

  工作主要内容分为两大块:学龄儿童的教育和青年人的生活习惯改变。

  学龄儿童总共4人,周一到周五的白天,李伙保都在村里的小课堂,教他们学写数字、讲汉语,用投影仪放动画片和幼儿园的教学视频。教他们“要穿衣服、裤子和鞋子,长期以来他们都没有这个习惯。”让他们守时来上课,还有一些待人礼仪。

  非农忙期的下午,和年轻人一起打羽毛球、篮球,跳绳,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习惯。晚上7点半到9点是年轻人学习汉字的时间。第一个任务是教会他们读写自己的汉语名字,学会简单的生活常用字。“出村去了,才会签名,会上厕所。”上课时,要求他们换下干农活的脏衣服,洗过澡穿着鞋再来。循序渐进,下一步则深入家里,督促打扫卫生。

  到2018年8月,李伙保离开曼班三队,整三年时间,一直都投入在这些细碎但有意义的大小事务中。

  李伙保

  “我的忧虑和成就”

  教育与脱贫之间的关系,李伙保一直在思考,因此他也生出了担忧。他的希冀是学生能在观念上完全走出大山。

  “现在已经21世纪了,但是村里好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80年代。思想的改变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李老师说,他希望村民有机会去外面的学校接受长期的、更高层次的教育。但这样的状况也许还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等上过学的小孩都长大了,才会慢慢改变。

  从2011年进村到2018年李伙保出村,村寨的人口从67人减少到58人,呈现出负增长的态势。李伙保说,“我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如果不是精准扶贫,那这个村子很可能就消失了,被遗忘在山里。我来了,也相当于是帮助了我的这些拉祜族同胞。”

  据李伙保介绍,村里15人取得了普通话培训合格证明。而那四年时间教的8个学生,当时15岁的扎飞,现在普通话很流畅,去发展很好的外村当了上门女婿,买了新车,今年还到勐海去找他玩;扎培成了村长,入了党,可以协助工作队员一起管理村子;扎瓦、扎药在县里的职高学技术;其他小孩子那提、那过、扎然在曼囡村委会小学上5年级,接受更全面的教育。

  8个孩子,是村里17户人家的希望, 未来更高的生存质量与更好的发展路,还要靠他们自己来创造。李伙保7年的付出和一众外界力量把孩子们领出了村,带出了山。也正是这些正在亮起来的未来新星,才能照亮村寨的未来征程。

  统筹策划 谭晶纯

  云报全媒体记者 赵雨桐 浦美玲 戴振华 郑海燕 陈飞 普建彬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韩焕玉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