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历史 >> 正文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 严寒之中血战长津湖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2日 10:32:51  来源: 云南网-春城晚报

  原标题:“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 严寒之中血战长津湖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70周年。10月19日,施甸县姚关镇政府负责社保工作的李文杰率领3名镇政府工作人员,怀着对老英雄的崇敬之情,将一枚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送到了蒋之清老人手中。

  蒋之清老人颤抖着双手将奖章捧到眼前,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奖章上的文字,眼中噙满了泪水。“这个奖章是我一生得到的最高荣誉。感谢党和人民给了我那么高的荣誉,谢谢你们。”蒋之清老人深情地向围坐在他身边的年轻人说:“娃儿呀,你们一定要记住,今天的好日子都是这些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一定要珍惜啊!”

  13岁当民夫16岁被抓壮丁

  1930年,蒋之清出生在施甸县姚关镇一个叫黑石头的村子。他12岁时,日军占领缅甸后疯狂向滇西进军,和龙陵战场一江之隔的施甸成了最靠近战场的大后方,国家存亡的生死时刻,当时仅仅9万人口的施甸县驻扎了10万抗日远征军,当地青壮年亦被征用为民夫修桥铺路,运送粮食弹药。当地保长按照各家各户的劳力情况摊派民夫,13岁的蒋之清被派到怒江大垭口修路和在腊勐桥负责敲石头,每次15天,来来往往无数次。还负责挑军粮,自备一根扁担一口锅,南边从姚关街送到打黑渡口,北边从由旺街送到马林寨。军粮五十斤一袋,当时被称为大包米,小孩子一个人挑一袋,大人挑两袋。挑一袋军粮军方就给民夫一竹筒米作为口粮,这一送就是3年。

  抗战胜利后,刚满16岁的他又被抓去当壮丁。走的那天,脚穿一双母亲亲手编的草鞋,一身青布单衣,回头望望雨水打湿的草房,抹去两行泪,被人捆着走过门前的石板路,从此命运开始了生死漂移。蒋之清被带走后,一路步行北上,到了四川万县集训组建“新七旅”……1949年,巴中兵败。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到一年的时间,美帝国主义又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老人积极请战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编入26军后参加了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 多次立功

  1950年11月,蒋之清随部队开往朝鲜,怀着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还有多年来练就的实战经验和百步穿杨的枪法,参加了第二次战役及后来的全部战役,并先后在著名的长津湖战役和平京怀武贸山阻击战等战斗中荣立战功。

  在长津湖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的美军第10军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战绩,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此次战役志愿军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但面对骤然下降至零下30至40摄氏度的低温天气,身着单衣的很多志愿军战士受冻而死,付出了极大的牺牲。

  “我所在的九连二排12个战友被冻死,我的双腿膝盖以下也全部冻伤,但我们克服困难,最终完成了上级下达围歼敌人的战斗任务。”在此次战役中,蒋之清荣立了三等功。立功事迹记载:1950年12月,长津湖战斗中该同志在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下,脚冻坏了仍然坚持行军,并发扬高度阶级友爱进行互助体弱同志,有力的(地)推动了部队。

  平京怀武贸山战斗发生于1952年9月,在这场战斗中,蒋之清和另外3名战友奉命坚守一个阵地阻击敌人。4名志愿军战士坚守两天,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在付出牺牲两人、轻重伤两人的代价后,顺利完成了阻击任务。在此次战斗中,蒋之清荣立二等功,立功事迹记载:平京怀武贸山战斗中,该同志打的(得)英勇守的(得)顽强,轻伤不下火线继续战斗,主动机动挺力而反击成功,并夺取敌轻机枪一挺,杀(伤)敌24名。

  1956年11月,因工作积极、吃苦耐劳,蒋之清再次荣立三等功。

  退伍回乡后带领群众发展生产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蒋之清随部队回国来到了山东莱阳。1954年,25岁的蒋之清突然收到一封家书,离家9年第一次收到家里的消息,他又惊又喜。

  这是远在老家姚关的未婚妻托人写来的。原来在蒋之清很小的时候家里就给定了“娃娃亲”,姑娘是年长自己两岁邻村李姓人家的女儿。李家四处打听才知道蒋之清的地址,信的内容大概是:现在新中国成立了,提倡婚姻自由,不能父母包办。你已离家多年,我们年龄也不小了,如果你愿意回来和我成亲就尽快回来,如果不能回来,我便另许他人。

  蒋之清很快回信:这些年来我人在部队,为国家为民族,希望谅解我的苦衷。现在战争结束了,国家需要建设,家乡需要发展,我要回来。

  怀着对幸福的憧憬,经部队首长批准,蒋之清返回家乡和等候自己多年的爱人成亲。但成亲后不久,心系部队的他又从云南来到山东。在随后的时间里,蒋之清刻苦训练,并先后升任副班长,到了高炮部队后又当了炮长。两年后光荣退伍,当过炮兵班长和机枪手的他,回到家乡当了生产队长,埋头苦干,带领群众发展生产。

  67年不改党员本色

  现如今,当年同时入伍的姚关籍老乡全都过世,他是唯一健在的志愿军老兵,昔日的战斗英雄,眼下成了儿孙满堂的老者。虽已年逾九旬,但每天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拄着拐杖在村里遛弯,缓缓踱步的背影依旧显出硬汉的力度,高高的个子行走在街巷里,成了一道伟岸的风景。

  老人一共育有两子,虽然老伴已经过世,但现在老人与大儿子住,已是四世同堂了,一家7口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老人儿媳妇介绍,老人虽已年过九旬,但身体硬朗生活很有规律。“平时早上7点起床,晒晒太阳,吃完午饭后会去四处逛逛,去邻居家串串门,看看书报,晚上看看电视,电视好看的话就多看一下,一般晚上8点就睡了。”

  老人的大孙子蒋关洲介绍,他从小就听爷爷的故事长大,知道爷爷不仅在滇西抗战中当过支前民夫,还在抗美援朝中立功受奖。“逢年过节,一家人吃团圆饭或纪念日,爷爷总要把我和几个重孙叫拢他身边,听他讲当年的战斗故事,我们一家人都为他老人家感到自豪。”

  1953年入党的他,如今每年按时交党费,每天看新闻,看书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践行共产党员使命初心。

  姚关镇大乌邑村党支部副支书徐永军介绍,作为一个有着67年党龄的老党员,蒋之清老人一直积极参加支部学习,年轻时候支部有什么活动总是积极参加,冲锋在前,不改党员本色、军人本色。如今他一顿还能吃三碗米饭,性情开朗健谈,讲起话来院墙外就能听见他清亮的嗓门。村里人都知道他年轻时当过兵,还当过生产队长,带领村民搞农业生产,无论在家里还是在村里他都是“主心骨”。

  “如今,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现在的国家步步高啊!”当问起对现在的生活有什么感受时,蒋之清老人高兴地竖起了大拇指。(记者 崔敏 实习生 陈海頔)

责任编辑:钱霓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