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历史 >> 正文
古DNA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青藏高原东北部有熊有虎有野猪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1日 10:22:20  来源: 云南网-春城晚报

  原标题:古DNA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青藏高原东北部有熊有虎有野猪

  如今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可古DNA研究表明,现今只分布在热带地区的野生大型哺乳动物在5000多年前曾生活在青藏高原东北部。19日,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综合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

  山那树扎遗址坐落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甘肃省岷县县城以北10公里茶埠镇洮河西岸的一级台地上。该遗址的C14同位素测年结果为距今5270—5035年前,文化类型属于马家窑(5300—4000年前)早期文化。该遗址野生动物遗存约占全部动物遗存的78%,粟黍作物遗存占植物遗存的80%以上,说明粟黍种植和狩猎活动是该遗址先民获得食物资源的主要方式。出土的野生动物遗存除了有羚羊、熊、虎、野猪和野兔等动物外,还有水鹿、金丝猴和竹鼠等热带/亚热带动物,以及无法鉴定到种属的丰富的大型牛科和犀科动物(占13.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宿兵实验室、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合作,对山那树扎遗址的10个大型牛科动物和2个犀牛科动物骨骼标本开展了古DNA研究。研究获得了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数据。

  通过整合现生牛科动物和犀科动物群体大数据的系统分析表明,山那树扎遗址的10个大型牛科动物遗骸均属于现今只栖息于南亚和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的印度野牛;2个犀牛遗骸属于现今野外大约只有100多头、只分布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的濒危动物苏门答腊犀牛,也是亚洲现存唯一双角犀和体型最小的犀牛。

  群体动态变化历史分析显示,该古代印度野牛群体规模在约2万年前开始下降,与末次冰盛期的年代相符,并在约5000年前发生急剧下降并延续了较长的时间,与青海湖记录的5000—3600年前大幅度气候震荡的时间相吻合。物种间的基因流分析显示,此古代印度野牛群体与牦牛和西藏黄牛并不存在基因交流。

  该研究首次表明,现今只分布在热带地区的野生大型哺乳动物约在5000多年前曾生活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成为马家窑文化先民重要的狩猎资源。通过系统比较古气候和动物考古数据,研究团队提出约5200年前较高的夏季温度和温暖湿润的宜人气候可能促使印度野牛和苏门答腊犀牛等许多热带动物分布于较高纬度的地区,丰富了该地区的野生动物多样性,为当时的先民提供了丰富的狩猎资源,使得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青藏高原东北部成为东亚地区最后的狩猎场之一。此后,约5000到4000年前,在气候恶化(寒冷/干燥)和人类活动增强等多重影响下,青藏高原东北部野生动物多样性显著下降,牧业活动取代狩猎活动成为该地区先民获取肉食资源的主要方式。(记者 杨质高 实习生 高怡忻)

责任编辑:钱霓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