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对外开放 >> 正文
幸福村庄的幸福密码——中国扶贫经验在缅甸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4日 07:47:00  来源: 云南网
 
 

  2020年雨季如期而至,而缅甸内比都市敏彬村和埃羌达村的村民对这个季节的感受和往年全然不同:路不再泥泞,水变得洁净,新建的村小学牢固坚实、村卫生室门类齐全,示范户的庭院里农作物生机勃勃……

  3年来,发生在敏彬村和埃羌达村的变化,让当地人知道了一个新词:精准扶贫;也记住了一份特殊的情谊:来自“胞波”专家的真情帮扶。

  中国的减贫成就,世界瞩目;中国的减贫经验,世界共享。

  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缅甸出席第十七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期间,正式提出了开展东亚减贫合作的倡议。由中国政府提供主要资金和技术支持,借鉴我国扶贫开发的工作经验,在老挝、柬埔寨、缅甸三国六个项目村开展社区综合发展示范项目。项目名称为“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

 
 

  中国经验,带动示范

  2017年11月19日,中缅两国共同签订《中国援缅甸减贫示范合作项目实施协议》。作为离缅甸最近的中国省份,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缅甸部分)由云南省扶贫办负责,云南省国际扶贫与发展中心具体实施。

  项目为期3年,地点为距内比都市80公里的莱韦镇敏彬村和距内比都市61公里的达贡镇埃羌达村。内容涵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民生改善、机构能力建设、经验分享及技术援助与咨询等,减贫成果将惠及1481户农户6700余人。

  这是中国首次开展的对外综合扶贫项目,也是云南省首次承担的对外综合扶贫项目,以国内派遣常驻专家和受援国人员共同组成联合管理办公室的方式开展减贫合作。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别作出批示,在省级层面建立了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机制,省扶贫办成立了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推进项目实施。自2018年1月23日至今,已先后派出3批共12名常驻缅甸专家和20余名短期专家赴缅甸工作。

  截至2020年8月,中国援缅甸减贫示范合作项目(下称“中国援缅项目”)已完成项目总进度的70%。路通了,两个村村内道路由泥路变成了水泥路;电通了,太阳能路灯已点亮;水通了,村庄里的1282户农户都喝上了清洁的饮用水;财通了,良种良法的示范和推广,让村民们吃得丰富了,兜里富余了;村子变漂亮了,环境治理,让青山绿水、田畴村舍有了乡愁;日子幸福了,社区服务中心、村卫生所,让健康有了保障……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在巨大变化中,对幸福生活有了新的理解。

  幸福是在家乡就能过上好日子。没有土地,只能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的埃羌达村村民吴昂梭温在庭院经济项目的支持下,租地种上了时鲜蔬菜。新生活让他很兴奋:“我在自家院落里就能挣钱。中国政府的援助,让我迎来甜蜜新生活。”

  幸福是不用花钱就能喝上干净的水。杜钦秋现在最大的快乐就是打开水龙头接取洁净水:“快听,水哗哗流的声音。中国项目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村民参加养殖培训班学生在中国援助项目学校上课

  幸福是有了遮风挡雨的教室。八年级学生耶德娜瑞明亮的眼睛闪着光:“我现在可以在明亮宽敞的教室和图书馆里学习,再也不用担心下雨了。中国项目给我们打开了希望之门。”

  幸福的背后,是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模式在缅甸的落地。从基础到产业,从扶贫到扶智,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中国减贫经验的力量。

  中国标准,助力脱贫

  跨国扶贫,面临的不确定性远远大于国内。中国方法是否适用?中国标准能否通行?中国模式能否奏效?

  中国援缅项目共有六大类30个子项目。贯彻的是中国脱贫攻坚中精准扶贫的理念,参照的是开发式扶贫的社区综合发展模式。既有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改善等“硬”工程,也有拓宽增收渠道、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等“软”工程。前者需要缅方官员和专家的认可,后者需要当地村民的参与。

  文化背景的差异,发展方式的不同,让项目在开始时困难重重。80%的工作放在了沟通、协调上,从图纸设计到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讨论直至达成共识。

村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让大家印象最深的一次争执来自村小学的建设。中方专家认为,学校的建筑应在确保工程质量最优的前提下进行设计。而缅甸目前全国通行的统一样式学校建筑,并不能达到质量最优的标准。于是,把学校建成什么样成了双方争论最多的话题。“援外扶贫项目,对等非常重要,必须要对方理解、同意甚至完全支持。”第二批专家组组长许雯莉深知沟通的重要性。在一次次讨论后,中方尊重对方习俗,决定在保留学校固有外形的基础上,对结构进行修改,最终得到了对方的认可。

  以提升项目村的传统产业为目的的相关培训,一开始在两个村也遇冷。首期蘑菇种植培训仅有10人参加。但当40英亩的良种良法水稻示范田建成后,看到效果的村民主动要求参加培训。

  2019年,专家组组织村民代表去仰光的中国文化中心看了中国扶贫纪录片,村民们边看边称赞:中国的村庄真美啊。受到启发的村项目实施小组开始组织村里孩子每周去社区中心捡垃圾,希望自己的村庄也能和中国的村庄一样干净美丽。

  脱贫攻坚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模式,正是在这样的争执和润物无声的影响中,落地缅甸。

  云南省国际扶贫与发展中心副主任、中缅项目联合管理办公室主任、第三批专家组组长姚倩深有感触:“把中国减贫经验带到缅甸,既是让两个项目村有实实在在的变化,更应包含经验的探索、人才的培养。中国的减贫经验只有和受援国的发展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2019年11月,第十一届东盟农村发展与消除贫困部长及系列会议在缅甸内比都召开。来自东盟10国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共91名与会代表在实地考察埃羌达村后,纷纷竖起了大拇指,认为这是一个标杆式的国际减贫项目。

  项目实施效果,也得到了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商务部、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缅甸政府各级官员、项目村广大群众的高度评价与认可。

  中国专家,以心换心

  “从三分欣喜七分疑惑的‘你们真是来帮我们的吗?’,到发自肺腑满怀真诚的‘谢谢!’,这个变化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真心帮扶带来的民心相通。”作为首批到缅甸的专家组组长李点斌最能体会这种变化。

  第一次到村里时,村民们看他的眼神既熟悉又陌生。有村民追着他问:“你们从那么老远的地方来到这里,要从我们这儿带走什么?”李点斌说:“我们只想带走更加深厚的‘胞波’情谊。”

  随着项目的推进、村庄的变化,笑脸,成了中国专家们3年来最常面对的表情。

  在项目组和中国驻缅大使馆的帮助下,敏彬村的5位女性村民到内比都附近的制衣厂务工,平生第一次有了工资收入,她们的脸上乐开了花。

  在项目建设中学到实用技能的貌觉觉每天笑得开心:“我学习到了建筑技能。等这边的工作完了,以后可以去邻村建房。”

  作为敏彬村学校的校长,杜依依敏在微笑中感慨:“这样的减贫项目,会让缅甸的每个贫困村都走上发展的康庄大道。”

  敏彬村项目实施小组长吴莫觉缪笑得开心:“项目让我学习到很多振兴农村发展的经验,中国的精准扶贫方法为我们村提供了有益借鉴,村子会越变越好的。”

  有一个故事经常被专家组提及,敏彬村原来的水是浅表水,易得结石。村民们不得已只能买矿泉水喝,但非常节约。一瓶矿泉水需要500缅币,日均收入仅有几千缅币的村民却舍得把矿泉水送给中国专家喝。首批专家组成员尤官源一年后再到村里时,认出他来的老奶奶追着给他送矿泉水的场面,让现场很多人感慨不已。

  这是以心换心得到的真诚回馈。

  相似的场景,暖人的故事,时常在两个村上演。恰如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黄云波说:“云南与缅甸一衣带水,山水相连,中缅两国‘胞波’情谊源远流长。这个项目让两个村的群众感受到了中国速度、中国质量,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我们必须践行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加用心用情做出成效,推动中国减贫经验在缅甸开花结果,让中国减贫经验更多惠及缅甸百姓,更好促进民心相通。”

  云南网记者 熊燕 张莹琳 驻仰光分社记者 佐耶昂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吴珺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