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科教 >> 正文
麓川书院:一座藏身于移民村的桃源居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5日 23:29:17  来源: 云南网

一座藏身于移民村的桃源居

  移民村

  这里曾经是育人的地方,以后也要育人。

  诗和远方,是五柳先生田园生活的样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为田园诗派创始人,他给凡尘中不堪其扰、不堪重负的人群预设了一个美好而恬静的完美画面:举目有山,低头有水,有怒放的菊,有围田的篱。心静如水的人,犁田种菜,吃茶写诗。

  这很美,但我们很难想象在现时代的传统农村里,一边在郎朗读书,一边是嗷嗷叫的猪;畜声与读书声齐鸣,粪水与墨香共扬。可是今天,如果你来到云南省瑞丽市和帮养、芒弄两个景颇村寨团居在一起的芒岗、红光移民村,你可能会大吃一惊:原来古人诚不我欺!桃源居,原来世间真有。

  这个故事,我们从头来说吧。

  1964年,云南省保山市政府经勘测以后,选址董达村,拟建一座水库,解决当地的用水问题。这样一来,董达村村民便面临搬迁的问题,要离开世代居住的土地,谁也不乐意啊——这不等于永远的离乡背井吗?自此他乡成家乡,家乡成故乡。可是没有办法,凡事皆舍小利全大局。董达村便选了18位年轻人往西南去——60年代的西南边陲啊,我无法想象那是个什么样的面貌。

  “当时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满山遍坡的都是竹子,还有蛇啊,那种绿绿的,小小的,一窝一窝地出来到处爬,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蛇,大家都吓坏了!”80岁高龄的郭焕珍老人眉头紧蹙,眼神灵活,表达完整。她是当时过来考察搬迁地的两位女性之一。“原来我们那里土地很好,种什么都好种,一落地就长很好。唉……当时我们一路走过来,去过好多村子,都待不住,后来走着走着才在这里落脚的。”李自春老人说。

  既然这么恐怖,那为什么不选其他地方呢?

  “我们也到处看过了,景颇族他们拿着长刀和铜炮枪,我们害怕啊!当时也不了解,后来才知道他们其实很善良的。但是当时不知道嘛,看来看去,还是觉得这里比较好一点,至少有山有树嘛,生活上容易保障一些。”

  既来之则安之,这后来分别定名为芒岗、红光的村子,就挨着帮养、芒弄两个景颇村寨落了脚。经过几十年来两代人的勤奋开垦,现在已经是一片山明水秀之地,偏僻但不落后,一股涓涓清流也自勐秀山蜿蜒而下,给村子带来了灵气。

一座藏身于移民村的桃源居

  为了提升生活质量,村里发展了西番莲种植,打造荷塘村色,每年盛夏不单有凤凰花,还有稻花鱼捕鱼大赛,配着云南地区罕见的腰鼓。全民发动,打造旅游经济。

  可是这还不够——村里对文化的重视源来已久。当年条件还很简陋的时候,曾经在临县陇川当过马锅头见多识广的李富春带头开办了“学校”。面积不过几十平方的公房就是现成的“教室”,由村里有文化的段安柱、张国梁和李义勇、李光才(后李光才被瑞丽教育局聘用为民办教师)几位担任老师,村里照样给公分。

  现在的芒岗小学位置,以前是块荒地,芒岗人养牛和红光人种甘蔗、杉松。80年代中期,由于国家取消民办教师和重视教育,及因芒岗村属于勐秀乡,到南京里读太远,读书不方便,独立办学又达不到条件(生源太少),同时,红光村的孩子到姐勒小学读书也面临同样的局面,且芒岗、红光在保山董达是邻居村(东边、西边村),所以四个村子的带头人李富春、姚兆昌、岳麻长、岳早堵就商议如何联合一起办学,这样就可以解决生源少和方便村民孩子就近读书的问题。后来经过考量后选址这块荒地建了学校,沿用芒岗小学名称(山区学校有优惠政策,且芒岗、帮养、芒弄都属于南京里村委会,当时红光村民办小学已经解散,学生并入姐勒小学,大概是1981年),采取芒岗、红光出地、出力烧砖、烧瓦建小学,帮养、芒弄出木料,教育局出老师的方式建起了当年这所芒岗小学。

  孩子们终于有了像样的教室可以上课了(当时为了建这所芒岗小学,村里人仍然记得,李富春甚至打算把自己的棺材板卖掉筹资)。

  2012年,芒岗小学和姐勒小学合并。

  2017年,经长年废弃后的芒岗小学,年久失修,已经残破不堪,乱草横生。那这十几亩地也不能这样一直白白放着,资源浪费啊。有人说养猪,芒岗老村长李义勇说:“这里以前是育人的地方,也只能住人!”村干们也都表示支持,因为他们都坚信文化能够改变命运。

  文化,将成为这四个移民村的气质底色。

一座藏身于移民村的桃源居

  麓川书院

  一群愿意终生走在求知路上的人。

  一条江,它的源头在哪里?

  一座城,它沿用千年的名字为何突然被改变?

  一个古老的村寨,为何被称为古城?

  一个有800年历史的奘寺,有什么样的故事?

  在这里,麓川不是一条路的名称,不是一个社区的名字,也不再是昔日那个荣光的政权。

  今天,它是麓川书院。

  十年前,在瑞丽一个偏僻的处所,举办了一场诗歌朗诵会,这场朗诵会源自于“瑞丽读书会”的发起,从开始到结束,有人落泪,有人欢喜,三个小时后散场迟迟不肯离去的场面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自此,一股文学的浪潮开始在瑞丽的民间涌起。读书会的创始人是一位名叫乔丽的傣族作家。

  随着各种活动的举办,诗歌朗诵会、文化沙龙、讲座等等,同行者也越来越多。读书会在2015年正式定名为“麓川书院”,名字来源于瑞丽的曾用名“麓川”,这个名字后面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查一下百度,这里不做赘述。

一座藏身于移民村的桃源居

  十年时间,前后邀请了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成曾樾、作家石钟山、国家级玉雕大师王朝阳、于丰也、德宏书画界李春和、陈涵、茶界吴郑、陈文强、王嘉陵等多位业内德艺双馨的老师做专题讲座。共举办上百次线下读书交流活动,及数次外出采风,着重培养读书氛围以及文学创作。

  麓川书院目前拥有100余名来自各行各业的书友,包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位、中国散文学会会员1位、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2位、中国诗歌学会会员1位、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1名、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5位(其中省作协理事1位)、云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3位、德宏州作家协会会员10位(其中有3位为州作协理事、州作协副主席)。

  十年的时间,麓川书院一直恪守初心,不以盈利为目的,认为对文化的普及也可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立足于平常人圈子,“少年强,则中国强”从成年人开始,到祖国的下一代,努力营造一个阅读、学习的氛围。

  当书院遇上移民村

  村子需要文化的延绵,而十年来都在“云上”的书院需要一块土地的栖息,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机缘。

  村里拍板:就是他们了!

  瑞丽市移民局对此事给予了极大地关注和支持,在多次实地考察和研究后,拨专款对芒岗小学进行了修葺维护。

当地居民

  完工后的芒岗小学青瓦白墙,清幽别致,院子里那棵百年老香樟树愈发青翠苍劲,墙外的凤尾竹依依,柚木树粗壮,棕榈树挺拔,还有硕果累累的龙眼树……之后,这便是一座有书院的村庄,这里的天空将飘满书香味。

  当移民村遇上麓川书院,完美地对“书香中国”进行了独特的描绘;

  当麓川书院遇上移民村,对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有了完美地诠释。

  这是一座有书院的移民村,这是中国边疆人对文化的传承和呵护,对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积极参与。

  【新闻多一点】

  麓川书院位于瑞丽市芒岗村内,芒岗小学原址。可在瑞丽区域内导航搜索“芒岗”,进入村子后有指路牌引领。书院可住宿,但请提前预约。村里有民宿和好吃的原生态餐食,每年秋季还有稻花鱼哦。

  云南网通讯员 乔丽 柒悦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张轩玮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